【七大机构看好一月信贷“开门红”:最高预测5万亿,社融将超6万亿!最大变量来自房地产】1月份金融数据即将公布。此前财联社记者从银行一线网点了解的信息显示,今年银行开门红完成程度较高。那么从全局看,1月份新增信贷开门红形势如何?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从目前已经发布1月份金融数据前瞻报告的七大机构来看,市场普遍认为1月份信贷新增在4.3万亿左右,最高的光大证券预测是5万亿;在社融方面,则普遍预测在6万亿的水平。整体看,市场对首月信贷开门红的情况比较乐观。
多位受访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对记者表示了同样的看法。2月7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稳增长政策支撑下,1月信贷投放节奏明显提前,有望实现“开门红”。他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将超过4万亿元,将会创下单月历史新高。且信贷的强劲增长对M2和社融增速起到显著支撑作用。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随着疫情防控优化、地产风险出清、经济景气复苏的银行股“三重奏”逻辑不断得到验证,宽信用政策有望催化银行股行情。 网页链接
“信用贷款”之疑问?
既然一个人的“信用”是值钱的,是可以拿来贷款的,当贷款还不起的时候,征信被登记有污点了,相关联系人被“催收”了(也是差不多等于这个人的社会、人际信用也是破产了),实则已经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了,当这个人的“信用”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已经在某一个程度上“偿还”了这一笔贷款了呢?
即使这个人将来某一天有钱了,还了贷款,征信被恢复正常了,但这个人的社会、人际信用还是很难在短时间恢复如初,或者也可以说几乎很难恢复如初,“信用”贷款这个东西看似没实体抵押物,实则是拿了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去抵押贷款了,即使这个“品质”被贷款机构“破坏”了,钱还是要一分不少的还,看起来好像真不那么“公平”!“信用贷款”这种产品就不应该有!!!
岁末年初,在北京、上海、郑州、苏州、福州等部分大城市,出现了居民扎堆排队提前归还房贷的热潮。许多银行没想到今年提前还房贷的人会这么多,有的银行直接关闭了手机银行App提前还款预约功能,导致居民只能去银行线下网点预约办理,并且每日限制办理名额。一顿折腾后还是要排队等到3月份之后,此外还要支付一笔违约金。有的居民甚至被银行告知,预约还款计划单已经排到今年9月份。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反复等多重冲击,我国居民工作不稳定性加大,部分居民收入有所下降,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振,对未来预期不明。
尤以2022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基金等价格大幅度下行,一贯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居民投资收益下降明显,风险偏好趋于保守,将原来用于投资的部分资金用于提前还款,部分借款人希望通过全部或部分提前还款来减轻还贷压力,降低住房消费负担。
此外,部分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偏高,也是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原因之一。2020年以来发放的部分住房贷款利率在6%以上,尽管2022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三次,但部分存量房贷利率仍然显著高于目前约4.3%的平均房贷利率。
但居民提前归还房贷,银行也有苦衷,房贷收益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笔长期稳定的生息资产,如果居民都纷纷提前还款,会影响银行对长期资产的计划安排。银行既不希望房贷业务下降太快,也不希望自己已经锁定的收益或有较高收益的优质资产受到太大影响。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制定年度资产摆布计划时,会同时考虑量和价两个因素。在量上,会制定新增房贷的增量目标,但当下新房和二手房的贷款需求疲软,即便没有提前还贷,增量任务也不容易完成。如果大量的提前还贷涌入,从某种程度上量的增长更难完成,甚至于负增长,所以部分银行现在就采取控制提前还贷规模的办法,延缓提前还贷。
然而,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是支柱和主体信用,是连接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的作用。银行信用的正常化,是整个社会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构筑强健金融体系的基石。
银行作为国家信用体系的重要构建者,也应该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主动改善服务水平,而不是对客户提前还款设置人为障碍。毕竟相对于短期收益产生的利润,长期的信用更有价值,如果一旦失去客户的长期信任,对银行未来的做大做强将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银行信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破坏金融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给金融业的长期发展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造成许多不利影响。
银行最大的资产是信用。提前还贷如此排号,是否故意刁难?贷款难还贷也难何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