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度,让学校体育更有效
中国体育报记者 王子纯
近年来,学校体育迎来发展“黄金期”。与此同时,“运动强度低,达不到效果”“丰富体育运动形式”等也成为许多学生家长的心声,学校体育亟待提质增效。
为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2020年 ***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校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课程的核心素养概括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体育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至160次/分。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认为,这预示着学校将告别不出汗、不喘气、不心跳,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的“温柔体育”,真正迎来有强度或是达到一定强度的体育。“强度在竞技体育是常态,在全民健身是状态,在学校体育既应该是常态,也应该是状态,更应该是业态。‘教会、勤练、常赛’每两个字都在趋近式地需要‘强度体育’,没有强度何谈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没有强度怎么去应对常赛?”王宗平说。
不少教育界人士也纷纷建议,应大力推进有强度、有难度、有对抗的体育项目进学校、进课堂、进生活。尤其在“双减”背景下,体育承担起了更重要的责任,同时也给“强度体育”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为此,王宗平特别走访了全国多地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我发现大家对‘强度体育’不但有高度认识且充满信心。大家都认为学校体育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崇尚体育、崇尚健康、爱好运动、坚持锻炼的现代体育意识,切实提高体育育人的实效性,‘强度体育’是关键因素。”在王宗平看来,“强度体育”是预防和减少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安全绳”,更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生命线”。“强度,让学校体育更有效。”
不仅如此,面对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小胖墩”增多,青少年心血管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等问题,“强度体育”更显重要。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委托运动医学研究所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项目,结果显示具有理想体质指数的人群比例为69.25%,具有理想体育锻炼水平(每天运动时间大于等于60分钟)的人群比例为10.94%。
“体育活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十分重要。”该项目组负责人张剑梅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5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到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天有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及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等及以上强度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这个调查结果也让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记忆深刻。她表示,学校体育需要通过有相当负荷量的身体练习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和接受品行教育,这既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学校体育发展的难点和盲点问题。“中小学生每天至少累计完成60分钟的中等强度到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才能获得更多健康益处,抵消大量久坐行为的潜在风险。各种短期和长期的中等强度到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对认知功能、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影响。”她认为,在保证学生运动时间的基础上,学校体育应进一步提高运动强度,从而达到理想锻炼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什么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最有益 体育锻炼强度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