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关于莆田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莆田的历史变迁地图

网络整理 资讯
常熟东张横塘20组是否保留区 莆田历史考证之四

(镇海堤之人和事)

关于莆田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莆田的历史变迁地图

引言:《重刊兴化府志》载:"古者论治国必先于农事,论农事必先于水利,此究本之说也。"莆田市东南濒海,唐宋之前,"海堤未筑,潮水西泛直至山脚而止,此时思见平土,何可得也?及潮渐退,水草交杂,沮洳斥卤,欲望为田,何可得也?"因此,论及莆阳水利,没有海堤,就没有莆仙平原可言。自唐建中(780-783年)间,吴兴筑海堤,开北洋之利;元和八年(813年),裴次元倡筑镇海堤,开南洋之利,莆人才有平原生活、耕作。千年来,莆仙不少人对号称"闽邦之一堤"的镇海堤建置史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如裴次元、黄一道、周德兴)的身世知之甚少,甚至有错误的见解,因此对镇海堤相关的人和事进行考证是不可或缺的。

镇海堤的历史

莆田市海堤分内港海堤与外海海堤。现将镇海堤建置史分为六个阶段,并对镇海堤修建时间及功能、崩溃时间及原因等加以分析与考证。

1. 唐宋时期(813-1082年)

唐之前,海堤未筑、陂坝未修,莆阳大地除了山区、丘陵地,只有大片溪海不分的潟卤海滩地,兴化湾海潮可涌至仙游林陂(灵陂),壶公洋内没有可耕地,民食艰辛。因此,筑堤建陂兴修水利是民众更大的愿望。唐福建观察使裴次元于元和八年(813年)倡建东角至遮浪的外海海堤,其功至伟。《重刊兴化府志》称:"裴次元筑海为堤,以开南洋之利,于是人始得平土而居之。"民感其德,在红泉界建裴观察庙祀之,莆田镇海堤纪念馆亦祀之。但是莆田存世的志书、史料对这位功臣的身世介绍甚少。

因为明弘治之前的莆阳志书、史料缺失,镇海堤初建的确切位置、长度、上下宽度、堤坝高程(罗零标高),以及后来与其相衔接的内港海堤变更都无法说清。但可以感知,最早的石砌土堤是在临海海拔较高的坡地上,堤高足以抵挡大潮时海水不漫过它的顶部,堤内地方可以开荒造田地。自813-1082年木兰陂建成之前的269年中,镇海堤内农田园地的作物灌溉只能依赖塘(国清塘、横塘、新塘、陈塘、许塘、唐坑塘)、井和老天爷。那时民众不怕涝,只怕旱。那期间,镇海堤不设泄、陡门、涵窦,其主要功能是防止海水灌进田园。269年间,未见镇海堤崩溃的相关记载,说明裴次元倡筑的镇海堤选址得当。邑人、候补同知郭篯龄称,当时堤外"海滩广厚,正可仍其斜迤以杀风涛,资其宽展以护堤址。""全堤断无涵泄"。那时,镇海堤的功能单一,只是"以障潮汐"。

2. 宋元时期(1083—1368年)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木兰陂成,溪海分流,兴化湾海潮不再涌过陂头,也不会入仙游境内,有利仙游"东西乡平原"的形成。在原莆田县境内,治理木兰的先贤们,"在筑坝截流的同时,南洋开渠导水"。《重刊兴化府志水利志上》称:"南洋引木兰水,为大沟七,股沟不可枚举,皆因地势所宜,分为上中下三段。""昔人建陂塘以蓄水,穿沟渠以行水,又恐其泛溢也,乃为之陡门、涵、泄焉。考其次第,泄更先、陡门次之,涵其最后者也。""宋李公宏建木兰陂,亦为十有二泄以杀水"。并创立四处抵海斗门(国清里洋城陡门、南匿里章鱼港南创小陡门、连江里林墩陡门、兴国里东山陡门)。(遮浪、东角属连江里,邹曾徐属兴国里。)

当木兰溪水经开凿的沟渠到达镇海堤基附近时,堤两端开始设泄;于嘉熙戊戌(1238年)之前,建有东山陡门;再后,怕东山陡门泄水不及,在三里外的邹曾徐,与东张、澄口相邻近的镇海堤基建"东山水则石涵";往后堤基又建了东角企过过度涵、海边水利馆通沟涵、……宋末元初,镇海堤功能发生变化,它既要抵御台风、海潮、暴雨,又要防涝。

1994年版《莆田县志大事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秋,台风巨浪冲溃海堤,损坏军粮民食八万石。"那是建堤478年后,也是木兰陂成209年后发生的首次溃堤,"大事记"没有交代溃堤的具 *** 置、规模、原因及如何修复的。但那时,镇海堤外的海滩地已有私人不断筑外堤围垦埭田,原镇海堤成为"水捍内堤"。"以障潮汐"的功能,私人外堤首当其冲。木兰陂沟渠直达原镇海堤附近,私人围垦的埭田因大量需水,在原镇海堤基上私自增设泄、偷建或私扩涵窦、堤基的牢固性受到不断损害。1291年秋,溃堤位置也可能与内港海堤堤段有关。

随着木兰陂上、中、下三段大沟、股沟开挖建设,民众逐段围垦造田,木兰溪在壶公洋遍地横流的历史结束了,开始不断瘦身。与此同时,外海海堤不断与新的内港海堤相衔接,南洋平原最终形成。

木兰陂建成后,镇海堤内田园不再依赖人工挖掘的塘、井蓄水灌溉,充沛的木兰溪水满足了民用与农田灌溉需求。《重刊兴化府志水利志上》载:"上六塘自李长者成陂后,唯留国清塘,以备大旱彼力所不及者,其余皆废为田。元皇庆(1312—1314年),总管郭朵儿,并把国清塘亦废为田矣。"木兰多余的溪水通过陡门、涵、泄排入大海。郭篯龄著文称,镇海堤外有大片斜坡海滩地,自元代起,吸引着当地有势力的农户,争辟埭田,另建外堤,垣石外护,并利用原堤之涵窦,引木兰之水,"夏以溉旱,冬以涤咸",埭田"需水较之洋田殆将十倍。向者之涵,非盗加穿凿深广数倍,未由以注。于是,内田视埭田为寇,埭田视内田为仇。"

附:《重刊兴化府志水利志上南洋为泄一十二》载, 上段:维新、南匿、胡公三里内水泄九。中段:南匿、国清、莆田三里内水泄一(即洋城泄)。下段:莆田、连江、兴福三里内水泄一。

上段:维新(村11:戴桥、塘东、龟塘、横沟、前黄、郑坂、锦墩、木兰陂、上横山、下横山、后廖。)

南匿(村12:白埕、章鱼头港、涵口、草鞋墩、新度、厝柄、蒲坂、东阜、高坅、前张、山坪、下坂。)

胡公(村8:阔口桥头、溪船头、洋尾、王仓、胡公、溪东、深渎、三涵。)

中段:南匿(同上)

国清(村11:洋城、章桥、坂上,马峰、赤坅、东津、杨山、前塘、小横塘、湖头、塘头[属黄石境])

莆田(市一:黄石市,市跨莆田、景德、连江、国清四里。村14:下吴、埔头、后度、西街[今呼"书街"]、坑柄、澄塘、前埔[以上7境,属黄石境、跨莆田里者]、清埔、塘下、长塍、郑塘、船渡、东埭、康厝。)

下段:莆田(同上)

连江(村19:下埭、西洪、宁海、林墩、港东、东华、遮浪、东角、后洋、坑园、大龟屿、井埔、石阜、上余、下余、象峰、龙巷/林巷、塔山/塔兜、后朱[以上黄石境,跨连江里]。)

兴福:(村26:邹曾徐、东张、后积、榜头、埕头、马栏、冲沁、长城、山前、等。)

3. 明朝时期(1368-1644年)

到明初,私人在镇海堤外海滩坡地围垦成一埭、二埭、三埭,总面积约700亩,埭田之外就是私人垣石外护的外堤了,原镇海堤成了内堤,也叫水捍内堤,其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刊兴化府志水利志上》载:"明洪武初,县民林用震、李仲章筑东张、澄口埭田",就把设在邹曾徐镇海堤水涵,"私深广之,继从而渠之,于是南洋水利下泄,而农大困。时莆田里民茅汝直等赴县丞叶焱处言状,乃与立则而设涵闸。""用震贪心不止,一夜,令人窃石闸以去,水复走泄如初。汝直等闻黄石钦差闸办鱼课官冯楫刚勇明决,乃走言状,冯楫同钦差官骆兴徒步到东山,复定议立则,砌石于涵底,崇六寸,致闸其上,攻石厚七寸,广二尺,视涵之广有奇,冒于闸端,植木柱于旁而机键之,官收其钥"。更令曰:"涝则启以泄之,旱则闭以蓄之。水或襄闸而过,听溉林、李之埭。"民大悦。"殊不知用震憸人,初行赂于冯,不可;乃以黄金五十两赂分巡佥事吴彦尹,按其事而倒持之,系累无辜余原诚、陈耕之等二十许人。事闻,朝廷差镇抚张原体实奏闻,提取赴察院廉问得实,而佥事吴彦尹及分赃土吏陈廷辉皆死狱中,用震等俱各断配,将无干余原诚等放回,水则照旧修理。"

明代镇海堤多次崩坏,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土堤溃决,海水直淹至壶山山麓,草木尽死,民无粒食,逃散他郡。至嘉靖十三年(1534),黄一道知府到任的百余年间,南洋平原被海水吞没、浸淹达八九次之多,百姓苦不堪言。如永乐三年(1405年)、四年(1406年)、成化六年(1470年)、十六年(1480年)、二十三年(1487年)、弘治三年(1490年)、五年(1492年)、六年(1493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一道通过调查研究,率众以新法重筑石堤,未几,解官离任,同知谭铠终其役。东角人建崇勋祠(按:后称报功祠),遮浪人建功德祠,塑像祀之,邑人兵部左侍郎郑岳撰《郡守黄侯修筑石堤碑》:"侯乃于遮浪筑四石矶,外楗松木,实以乱石数百艘,以杀潮势。乃傅堤叠石,高九尺,长一千四百余丈,横亘屹立,势若长城。计用石十倍其长之数。若木灰、徒佣,费甚夥,给公帑不满百金,税亩以助之,且多措置罚赎,简能受算。以去岁(1534年)五月始工,越八月告成。""两乡之民议立生祠祀侯,取埭田十亩以充香灯,且砻石竖碑,用纪厥绩。"据文可知,所筑堤是在私人埭田外堤基础上。但因正面抗击飓风海潮,仅16年之后,新建的外海海堤还是屡坏屡修,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十一年(1562年)、四十二年(1563年)、四十三年(1564年)、万历六年(1578年)、十六年(1588年)、十九年(1591年)、二十八年(1600年)、三十年(1602年)。明之后,莆田地方史部分专家缺乏调查研究,将明一代镇海堤崩坏原因归咎于江夏侯周德兴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堤石建平海卫城、莆禧所城。如1994年版的《莆田县志水利水电》称,"宋李宏建木兰陂,自陂头至三江口的两岸,各筑海堤50里,历代不断对其扩展和完善。""内港海堤自木兰陂首至三江口,全长87.48公里,……""在外海有镇海堤,亦称东甲海堤,自东甲至遮浪,堤顶高程为罗零8米,堤长3.4公里砌石。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寇,将石堤拆除,筑平海卫城和莆禧所城,只剩土堤1道。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土堤溃决,海水直淹至壶山山麓,……"2001年版的《莆田市志海堤与围垦》称,"外海的镇海海堤,长3.4公里,始建于唐元和八年(813年),堤向面对东北,砌有1道条石挡土墙,高度不足,内土堤断面单薄。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寇入侵,采取应急措施,拆走石堤围筑平海、莆禧两卫城,不到10年,土堤溃决,潮水直淹至壶山山麓,经历137年,屡修屡坏,镇海堤被潮水尽噬8次。嘉靖十三年(1534年),兴化知府黄一道筹资修复石堤,未完工即解官离去,同知谭铠终其成,后人在东甲堤建崇勋祠,在遮浪村建功德祠以纪念。"之后,终因飓风、潮汐强悍,仍"屡修屡废"。志书既缺少功臣黄一道,也缺少江夏侯周德兴的身世介绍。

明一代,镇海堤多次崩坏,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如《重刊兴化府志水利志上》所载,"就南北二洋论之,东角、遮浪等处,正临大海,无岛屿回合以为蔽援,专用搏土击堤以当海涛勍敌"。二是经过查阅历史文献,如郭篯龄《与孙太守寿铭论东角海堤书》载:"至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折私堤之石,以筑平海、莆禧二城。东角、遮浪之私堤,虽未必即出用震所为,而其用石,当即则效用震之垣石外护。其时,用震方获重遣,凡为私堤者,皆蒙不韪之名,故德兴因其可折而折之,埭田之人,亦以堤为私筑而不敢争。若出裴、李之旧,关系全洋,石价几何,周侯名臣,何至孟浪乃尔?特恨其未因此时而复内堤高广之旧耳。自此以后,外堤之用泥者,单薄可知。内堤之刬低者,不修如故。洪武三十年、永乐三年,外堤溃决,白浪长驱直至壶山之下,草木尽死,民无粒食,逃散他郡。祸胎厉梗,确由外堤,而非专由外堤单薄之故。何居乎当日之计,又止专修外堤"。三是当年资金与技术力量的薄弱。

4. 清朝时期(1644—1911年)

清代镇海外堤(黄一道所修)命运多舛,给民众带来极大灾难。《兴化府莆田县志祥异》载:"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三十日,飓风大作,东角一派长堤尽坏,海水淹入,晚禾绝粒。"顺治十八年(1661年)冬迁界,沿海平原遂为弃地,海水毁堤直至内地。阅二年,移内陆,筑界墙,自宁海东畔起至塘下为长堤。堤外平洋尽为积水盐碱地。康熙八年(1669年)展界五里,斗南、东埭等九乡,向外推移,同筑内堤自东埭北接大孤屿,南抵邹曾徐。二十一年(1682年),朝廷允许民众尽复故里。独东角、遮浪二乡以长堤(原镇海堤)工程浩大,未能兴筑,两乡民止于东华、大孤屿。后渐次暂筑内堤,开垦一二洋而已,其余弃地尚多,无力顾及。三十年(1691年)七月十五夜大风,廿九夜又风,海水泛滥入堤,淹没沿海田庐,海船随水漂入沙堤、五龙地方。雍正十三年(1735年),苏本洁遵旨广行劝垦,捐俸砌筑南洋堤岸,开埭田七百余亩;又命修埕口土海堤。据陈池养《东角遮浪创建镇海堤文檄》称:"知府苏本洁始砌石堤,高九尺,底阔五尺,面阔三尺,长一千一百丈,内附土堤,高一丈,底阔二丈,长亦一千一百丈,造两石涵潴泄。因石堤不高,难以抵御海潮。阅岁八十余年,石料十不存四。"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为海堤冲坏,村民畏潮,畚土为垸。"五十九年(1794年)秋,海溢堤溃,禾薯尽没,是岁大饥。道光七年(1827年)七月二十九日夜,风涛大作,东角、遮浪堤坏八百余丈,南洋数十乡,濒于危。闽浙总督孙尔准上疏朝廷,请准重修,捐俸劝募,得银7万元,遴选邑进士陈池养董役。陈"依照浙省海塘成式,排钉木椿,以植堤址;磨石垒砌,以固堤身;合用灰浆,以实堤腹。筑石堤一千一百一十六丈,高一丈一尺,底宽七尺,面宽四尺。堤以内镶护土堤一道,底宽三丈,面宽一丈。堤以外用碎石遮护堤根,以御潮啮。堤之东西,仍旧制筑石涵二所,洞口石各高二尺,宽二尺,以泄埭田余水。经始于道光七年(1827)八月,落成于八年(1828)四月。縻制钱八万五千串有奇。官捐十之二,民捐十之八。"福州府海防同知陆我嵩为记。里人在报功祠内祀孙尔准等修建堤功臣。郭篯龄称:"筑堤一千一百一十四丈,土石相离,各自为固,工料坚实,逾于往昔,可谓壮矣。然至(道光)二十二年,才十四年而堤已漏;至二十六、二十八等年,已有塌坏;至二十九年,全堤皆有漏处、堤盘均有损塌。……至咸丰九年,风潮之大仅埒两次,堤崩数十丈,基址荡然,是其受病先在于址,居民暂以土堤补缀,因循至今,是皆水利之志所载,父老之口所述,非无据而云然也。统计经始以至溃决仅三十二年,所费不下十万,所保埭田乃七百亩,而洋田平日受漏水之患,临时恐不免咸水之淹者,为亩且一十余万。" "夫以如是坚实之工,不四十年即已溃决;其未决未溃者,受病之深,修理之难,至于如是,是其故可深长思矣!"提出"立先筑内堤,加高增广,塞其私开之涵,填筑逼近内堤之沟,使之距堤稍远,或一、二丈,或四、五丈;则涵窦必浮田面,私关无可逞狡;内水既可免漏,外堤亦不受灌;而后东西涵之冲决稍可弥缝,附石土堤可免洗荡之患,不难复筑;即或埭田乏水,不妨听其为园,庶几旧堤复立于坚实之地,因高为高,即以沟水为准,增筑不盈六尺,已足抵御大潮。程功既易,为力鸠资,不至虚縻;且各处陡门,足资宣泄;七百亩之埭为其堤盘,措之安处而安,因其所利而利。"光绪五年(1879年)镇海堤坏,二十八年(1902年)堤又崩坏。

苏本洁、陈池养重建镇海堤,堤仍分外海石堤(石堤内面加筑附石土堤)和水捍内堤;外海海堤主要抗击海潮、台风、暴雨等,水捍内堤挡清水,主要防木兰、宝胜、梁溪及程洋诸山洪水暴涨决堤入海。因此,现在所看到的镇海堤是陈池养受命在黄一道、谭铠外堤基的基础上重建的镇海外堤,而水捍内堤才是唐裴次元创建的镇海堤。基于明洪武二十年(1397年)拆堤石和清初截界导致的镇海堤溃,1964年11月,莆田县县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莆田县水利志概况》称:"莆田解放前的水利建设,根据旧府县志记载,肇始于唐,盛于宋,备于元,坏于明清,直到清咸丰年间才有局部修复,……""坏于明清"的结论有失偏颇,《莆田市水利功臣录》一书有全面的说明。

5.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民国期间,社会剧烈动荡, *** 无暇顾及民生疾苦,镇海堤维护与加固难以到位,飓风、大潮经常损坏堤身,给南洋民众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而且造成多年农作物欠收,甚至是颗粒无收。1994年版《莆田县志水利水电》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九月初一日,台风加大潮,冲毁东甲海堤,海水涌入黄石、渠桥等乡,农田被淹9万多亩,经三年养淡,作物仍收成无几。"

民国八年(1919年)秋,飓风袭击莆田,东角堤崩坏,英国苏格兰人华实到处募捐、修复。三十四年(1945年)镇海堤坏,当年修复。三十五年(1946年)九月初一日,台风、大潮冲毁东甲海堤,农田被淹,三年养淡,民苦不堪言。

6. 1949年之后

《莆田市历代水利功臣录》称,建国后,每年讯前,莆田县人民 *** 都会发动群众,投入大量劳力对海堤进行整治和除险加固,坚持每年在秋汛大潮前加高培厚,不断提高海堤抵御风潮袭击的质量。同时 *** 分期对镇海堤进行大修建。1953年,上级拨款20亿元(今币20万元)对海堤全线整修。1957年,全面培土加固。1961-1965年,福建省人民 *** 把南北洋海堤基建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1962年,成立莆田县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挥部,县长原鲁山任指挥,下设北洋和南洋两个海堤指挥部。工程分两期,实行分段包干保质保量施工,镇海堤也得到第三次大修建。1979年,在镇海堤上再筑一道高约1米、宽0.5米的防浪墙,防止海水 *** 漫过堤顶。1991-1996年,福建省人民 *** 把南北洋海堤加固达标建设列为省定项目。1995年12月至1996年6月间,镇海堤全线加固达标,10月被省 *** 定为全省示范堤。

唐时,镇海堤长3.4公里。1964年,延伸扩建为4.42公里。2010年,又延伸至6.42公里。1961年,在华东水利学院的支持和指导下,建起了东甲海潮实验站,天天观测兴化湾、三江口海潮。根据多年记录,平均潮位6.82米,更 *** 位7.42米(1969年9月27日)。为镇海堤的建设及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自木兰陂至三江口的内港海堤,两岸长67.31公里,全是土堤,堤顶高程7.3-8.2米。1970-1991年,在下游地段外坡砌石1米高,15.37公里长。

镇海堤历史悠久,是南洋平原得以开发的根本保障,而且1000多年来,一直护卫着南洋平原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22.5万亩农田的作物收成。1981年,镇海堤被核定为之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镇海堤有机组成镇海堤纪念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镇海堤被核定为省级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既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珍贵的历史文物,其堤外、堤内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与大自然交织而成的水利景点,又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二、与镇海堤相关的重要人物简介

1. 倡修镇海堤之一功臣裴次元

裴次元倡修的镇海堤(全长3.4公里),为饱受海潮侵浸的壶公洋开发成一年三熟的莆田南洋平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众感其德,在水南红泉界(今黄石社区)立庙祀之。镇海堤于2001年1月20日由福建省人民 *** 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5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把镇海堤赞颂为"闽邦之一堤",完全名符其实!

  镇海堤已有1200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莆田人民对倡建镇海堤的之一功臣裴次元的历史却了解甚少,令人深感遗憾。《闽邦之一堤》载文称:"裴次元(生卒年和籍贯均不详),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13)任福建观察使,元和八年(813年),莅临莆田视察,于黄石组织筑红泉堰,开垦造田320顷,首倡创建镇海堤,迄今约有1200年历史,是创建莆田镇海堤的倡始人。"查遍莆田市、县新旧志书,诸如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清廖必琦、林黉《兴化府莆田县志》,张琴《莆田县志》,有关裴次元的记载确少得很,内容大同小异且不够精准。例如《重刊兴化府志》载:"按宋志,唐元和八年,观察使裴次元于莆田县界洪泉筑堰潴水,……南洋堘海,裴次元之力。""自唐长官吴兴筑海为堤,以开北洋之利,及唐观察使裴次元筑海为堤,以开南洋之利,于是人始得平土而居之。"1994年版《莆田县志》载:"元和八年(813年),福建观察使裴次元率众在红泉界(今黄石附近)筑堰储水,垦田322顷。""唐元和间(806—820),裴次元筑镇海石堤开发南洋。"2001年版《莆田市志》载:"元和八年(813年),福建观察使裴次元于红泉界(今莆田黄石附近)筑堰储水,垦田322顷。莆田县始筑镇海堤。""元和间(806-820),裴次元筑海为堤开南洋。"朱维幹教授2005年版《莆田县简志》载:"元和八年(813年),福建观察使,于红泉筑堰潴水,垦荒为田,计三百二十二顷,岁收数万斛,以赡军储。"

  笔者转查省志、国史,有幸查到不少与裴次元相关的史料,例如:《八闽通志》载:"[唐]都团练观察处置使陆庶、裴次元、裴爻(俱元和间任)。""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以潮州归岭南。""红泉宫在府城东南黄石市中,唐元和八年,观察使裴次元于邑之红泉筑堰潴水,垦辟荒地为田三百二十有二顷,……光化二年,监察御史蔡僖来知红泉屯事,亦有惠于民。宫盖祀次元及僖也。"何乔远《闽书》载:"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于是始名福州曰福建。""裴次元于莆田县红泉筑堰潴水……莆人庙祀之。"

  《山西通志》载:贞元中进士裴次元解州人,贞元四年又举贤良方正科,江西观察使。《旧唐书》载:元和六年(811年)二月十一日,"以太府卿裴次元为福建观察使。"元和八年(813年)十一月初七日,"以福建观察使裴次元为河南尹。""元和十五年(820年)八月初十日,……前江西观察使裴次元卒。"《新唐书》载:大历六年(771年)"废福建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次元,福建观察使兼御使中丞、京兆尹。三子:处道、处范、处权。处范生曦,字蕴微。处权字晦之,礼部郎中。生暐,字升蒙。"次元祖"居解县洗马川,号洗马裴,……",其父"荐,主客员外郎"。《辞海》载:"解县,旧县名。在山西省西南部。汉置县。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设解虞县。1958年解虞县与安邑县合并为运城县(1983年改设市)。1961年原虞乡县地区改划归永济县(1994年改设市)。"

  经多方考证,结论如下:裴次元系唐主客员外郎裴荐之子,祖籍河东解县洗马川(今山西运城洗马川),贞元(785-804)中进士,贞元四年(788年)又举贤良方正科。复以制策、宏词同日敕下,并为敕头,为时人所称颂。初官吏部员外郎、司封郎中。十八年(802年)授京兆尹。元和六年(811年)二月十一日,以太府卿出为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八年(813年)率众在莆田水南红泉界(黄石地区)筑堰潴水,垦田322顷,岁收数万斛,以赡军储。倡修镇海堤,为把饱受海水侵灌的壶公洋开发成南洋平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民众感其德,在红泉界立庙祀之。同年十一月初七日,拜授河南尹。九年(814年)充东都副留守。十年(815年)授江西观察使,十五年(820年)八月初六日卒于任所,赠工部尚书。

裴次元亦工文辞,《全唐书》(卷466)存诗三首,题句一联。《全唐文》存文六、《唐文拾遗》存文一、《唐代墓志汇编》存文一。《登科记考》《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唐刺史考》《唐会要》《宝刻丛编京兆金石录》等书均有与裴次元相关的史料记载。

2. 修筑镇海堤功臣黄一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创建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它抗击台风、暴雨、海潮、洪水,是莆田南洋平原形成的基本保障,也直接关系到南洋平原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官府、百姓每年都需增修加固海堤。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为了防倭、防海盗,下令拆除镇海堤外堤(私堤)堤石,移建平海卫城与莆禧所城,此后因外堤土堤单薄、内堤崩塌未修如故,以致海堤无法抗御海潮、洪水等侵袭,造成海堤小修、大修,年年修。志书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年)海堤溃决,海水淹至壶公山脚,南洋九万亩农田受淹、三年绝收。至嘉靖十三年(1534年)黄一道知府到任的百余年间,南洋平原被海水吞没、浸淹达八、九次之多,农田绝收,百姓苦不堪言。

黄一道知府到任后,通过调查研究,率众在镇海堤筑"天、地、元、黄"四石矶,用巨木杂竹为楗,内实乱石,潮势稍杀,乃叠石成之。不久一道离任,同知谭铠终其役。黄、谭成为莆田人心中的治水英雄,深受敬重。但由于莆田志书缺失相关史料,人们对黄一道其人所知甚少。

笔者查阅《闽书》、《揭阳县志》等史志,把有关史料整理如下:

黄一道,字唯夫,号月溪,广东揭阳县蓝田人,庆远府教授黄勋之子,生于明成化(1466-1488)年间。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人。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进士,系杨维聪榜,三甲三十五名。授户部主事,奏革官吏掠取百姓之弊端。嘉靖(1522-1566)初,上奏章分条陈述"大礼仪"(明世宗嘉靖登基不久,因其生父兴献王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十三年(1534年),出知兴化府。初之郡,会有监司行部郊迎返,监司入阁者久之,一道辄令人扣扉请谒,监司亟逊谢也。以正学率诸生体恤民之穷困,清理陈年狱案,早晚勤政。御史使者巡视明伦堂,有都指挥列席上坐,一道揖退之曰:"经生讲业,非公所知。"尝以公事之仙邑,邑有富豪欲使太守到他家,以壮声望,就请缙绅诸公为主,而不把这件事告诉太守。但缙绅诸公未至豪舍一里许,富豪出迎。一道问:"什么人?"富豪答道:"请太守到我家。我家就在路旁,缙绅诸大夫皆在。"一道叱之曰:"咄!你要诱骗我吗?你胡来骗我就合你意了吗?"便叫手下把他捆绑起来,自己则从偏僻的小路回府,并派人报缙绅说:"刚才处理奸民一事而忘与诸公相见,太守归矣。"任上,修建宁海桥、重修镇海堤,民感其德。一道雅好书法,书学赵孟頫;曾书写《太学》、《圣经》,叫人刻在明伦堂门板上,莆人称赞他的书法雄健古朴。有《季雨南桥记》、《登黄岐山》等传世。在揭阳宣化街,旧有"奕世青云"坊,专为一道父子而立。卒祀揭阳乡贤祠。其孙杞,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岁贡,授大名府训导。

3. 正确评价江夏侯周德兴

镇海堤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开始多次溃堤,造成南洋平原人民生命财产与农田重大损失,部分地方史专家认为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周德兴拆镇海堤石建平海卫城与莆禧卫所造成的。这个见解不符合历史事实。

明洪武三年(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倭寇突然登陆晋江祥芝的蚶江,之后加大扰袭福建沿海地区,给沿海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相视要害,于八闽海滨建五卫十二所,筑城十六,置巡司四十五,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余万人,福建防倭之策始备,在原莆田县命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监筑平海卫城、莆禧千户所城、迎仙寨巡检司城、冲沁巡检司城、嵌头巡检司城、青山巡检司城、小屿巡检司城、吉了巡检司城,并在平海卫西建城隍庙。平海卫城民众为了缅怀周德兴的防倭功绩,在他去世之后,尊周德兴为城隍爷。

附《明史周德兴传》:

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得。从定滁、和。渡江,累战皆有功,迁左翼大元帅。从取金华、安庆、高邮,援安丰,征庐州,进指挥使。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进湖广行省左丞。同杨璟讨广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自全州来援。德兴再击败之,斩朱院判,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宁州、蓝山皆下。进克武冈州,分兵援险,绝靖江声援。广西平,功多。

洪武三年封江夏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是岁,慈利土酋覃垕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太祖命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明年伐蜀,副汤和为征西左将军,克保宁。先是,傅友德已克阶、文,而和所帅舟师未进。及保宁下,两路军始合。蜀平,论功,帝以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且追数征蛮事,谓覃冈之后,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复副邓愈为征南左将军,帅赵庸、左君弼出南宁,平婪凤、安田诸州蛮,克泗城州,功复出诸将上。赏倍于大将,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 制。有司列其罪,诏特宥之。

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明年,五溪蛮乱,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赐手书曰:"赵充国图征西羌,马援请讨交阯,朕常嘉其事,谓今人所难。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蛮悉散走。会四川水尽源、通塔平诸洞作乱,仍命德兴讨平之。十八年,楚王桢讨思州五开蛮,复以德兴为副将军。

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定武昌等十五卫,岁练军士四万四千八百人。决荆州岳山坝以溉田,岁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还乡,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文绮百匹。居无何,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逾三年,归第,复令节制凤阳留守司,并训练属卫军士。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更高,岁时入朝,赐予不绝。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注:城隍,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据说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为王。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重刊兴化府志郡祀志》载:"按城隍古木载祀典,后世以为崇城深池,捍外卫内,其英灵之气或炳而为神,不可以无祀。其祀与山川、社稷同义。世人不察其理,往往以人道处之,面目冠裳,侈加封号。国朝改为城隍之神与风云、雷雨、山川并坛而祀,其义始正。"

4. 吕谦简介

《重刊兴化府志郡祀志》载:"按城隍古不载祀典,后世以为崇城深池,捍外卫内,其英灵之气或炳而为神,不可以无祀。其祀与山川、社稷同义。世人不察其理,往往以人道处之,面目冠裳,侈加封号。国朝改为城隍之神与风云、雷雨、山川并坛而祀,其义始正。"吕谦,《重刊兴化府志兵政志》载"其城(指平海卫城)乃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监筑"。但其后面的文字则称:"指挥佥事吕谦,其先贯址未详。洪武二十年,随江夏侯创筑平海、莆禧千户所城池,及督迎仙等六巡检司官吏,创筑寨城。其后无传。"因此,吕谦任指挥佥事一职的地点也是个谜。

莆田最早历史记载 莆田历史考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