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诸葛亮四人抬棺前往定军山电视剧 三国里诸葛亮抬棺断绳的视频

网络整理 资讯
石赵成语 诸葛亮临死前让人抬棺向南走,绳断便葬?你看看他当时的背景再说

在中国历史中,从没有一个人像诸葛亮一样,被赋予“完人”的定义,他几乎成了“智慧无双”这个词的代表,正如“诗圣”杜甫诗中写的那样:

诸葛亮四人抬棺前往定军山电视剧 三国里诸葛亮抬棺断绳的视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所谓千古一人,不过如此。就连伟人也叹服: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正因如此,关于他的各种传说,也非常的多。比如“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个故事。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据说临终前曾对后主刘禅说:“我死后无需大葬,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意思即是说,“我不需要隆重的葬礼,让士兵抬着我的棺材往南走,什么时候绳子断了,立地埋葬便是。”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当然有待商榷!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很多事情即使是假的,传多了,也就变成了真的。

那么,这个故事为何可信度不高呢?又因为什么原因以讹传讹,变成真的了?

诸葛亮时代的士族与“礼”

我们常言,抛开背景谈对错,都是耍流氓。就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若是放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故事,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在两汉三国魏晋时期,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向来以“礼”为治国核心,隋唐以前尤甚。而葬礼作为“礼”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极有讲究的——《周礼》中将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葬礼便是凶礼中的一类。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举办葬礼,这个人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三国魏晋时期,是中国贵族时代的巅峰,老百姓不分日夜的工作,却常常食不果腹,无立锥之地;上流社会的贵族们,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穷奢极欲,尽享人世繁华。

这种阶层垄断的社会,是靠什么维系的呢?是“礼”。

如同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一样,贵族们用各种礼仪手段,来约束世人和普罗大众。

魏晋贵族“流觞曲水”饮乐

所有人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一套礼仪来行事,才能融入整个社会圈子。吃饭该怎么吃,娱乐该怎么娱乐,节假日该怎么度过等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就连你的葬礼,都由不得你自己,必须按照“礼”的要求,来一板一眼执行。

任何人,只要想在世间、在政界有所作为,就必须遵从这一套礼仪要求,强如一代枭雄曹操,因为随便“亲近”底层贱民女子,喝酒不规范,也被逼向群臣道歉 。

洒脱如陶渊明,写出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样的词语,也还是得在母亲的葬礼上,做全了仪式。

在士族林立、派系纷杂的蜀国,就更不用说了。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二十七年,独掌大权十一年,表面看起来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但其实也是在刀尖上跳舞,小心翼翼,时刻要维护好和益州本地士族、荆州派士族之间的关系。

贵族掌握了国家所有的土地、人口、官员任命,人际关系更是盘根错节、勾连往来,他们不但“平时袖手谈心性”很有一手,使坏捣乱也是经验丰富。可以说,他们有一万种 *** ,让诸葛亮的政权坍塌。

作为一个寒族出生的士子,诸葛亮本来就被众多贵族看不起。

《三国》中王朗“舌战”诸葛亮

从蜀国士族给他起的外号“诸葛村夫”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在《三国演义》中,把这个外号的冠名权,写成了曹操。其实诸葛亮的这个外号是蜀国贵族起的)。诸葛亮每次以攻代守,出兵北伐,都要遭受蜀国士族的群起攻之。

因此,诸葛亮小心翼翼维护与士族的关系,尚且如此艰难,又怎么敢不遵从“礼”,冒天下之大不韪,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呢?人虽死了,但蜀国的未来,还是他一个沉甸甸的心病啊。

诸葛亮真实的葬礼该是怎么样的

既然“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种说法是假的,那么诸葛亮真实的葬礼,该是怎么样的?

古人对墓地是十分讲究的,要考虑到地形、地势、交通、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山脉、水流等因素,简称风水。

晋朝时候的风水大师郭璞就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意思是埋葬的地方要开阔流通,要有水流。

那么诸葛亮埋葬在什么地方呢?关于诸葛亮的埋葬之地,其实是有三种说法的。

其一,按照正史《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简埋薄葬,埋葬在了定军山;

其二,《三国演义》中也写道,诸葛亮也是被埋在了定军山,但由于诸葛亮生前尚简,因此也是薄葬

最后一种说法,是民间说法,即我们开篇提到的“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可见,诸葛亮大概率是埋葬在了定军山,采用了薄葬。

当时是十分流行薄葬的。

古人的坟墓是有区别的,比如穷人的叫坟,富人和文人的叫墓,高官的叫冢,帝王的叫陵。

一般坟和墓是比较简单的,冢和陵是比较讲究排场的,即厚葬。但是汉末魏晋以来,中国战乱纷争,百姓民不聊生,士人也苦不堪言,因此,为了减少百姓负担,魏蜀吴三国都不约而同的提倡起了薄葬。

所谓薄葬,即依旧按照礼仪要求,举行葬礼,但减少或者省去陪葬、陪祀品,不进行太过于隆重的物质浪费。陵墓中不准放金银珠宝,只放一些瓷器和木工制品。

比如曹操就专门下令:“令民不得私仇,禁厚葬,皆一支于法”。他自己也率先垂范,为自己的坟墓定下了标准:坟墓不能超过一定规模,里面不能陪葬金银。曹操的儿子曹丕死时,也遵从父亲的意愿,进行了薄葬。

因此,诸葛亮的薄葬,也就不足为奇了。现今的“武侯墓”是诸葛亮的衣冠冢,真身葬于何处,仍是千百年来的未解之谜,但不坟不树、不设葬器的简殡方式,反而保全了他亡后的安宁。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说法产生的原因

那么,“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种说法,又是怎么产生的?

之一个方面,来自于大家对诸葛亮的神化。

诸葛亮之伟大,无需赘言,但也远远达不到神乎其神的地步。中国的百姓,则往往喜欢给一些伟大的人物,编制一些神话传说,来达到吕思勉先生所言的“种族图腾”的目的。

诸葛亮身上,便要带上很多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的故事,才能显得他足够伟大。于是,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新野,木牛流马等故事,便纷纷涌现了出来。诸葛亮摇身一变,从一个两朝开济的老臣,变成了智慧无双的奇才。

后世一些名人,也对诸葛亮进行了模仿秀。比如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名将谢艾,就喜欢在战场上坐着小推车,戴着纶巾,摇着羽毛扇,指挥大军作战,连续两次击溃了石赵名将麻秋,保全了汉族在北方的最后一块净土。

再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七侠五义》中的“小诸葛”沈仲元,都是模仿了诸葛丞相的造型。

因此,如此一个全民“偶像”,怎么能举办一个简简单单的葬礼呢?既然生如夏花般绚烂,死时也要如秋叶般繁美,一定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死法!“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种说法,便应运而生。

第二个方面,则是来自中国名人的历史传统。

中国历史上,越是聪明无双的人物,死亡时动静越大,越具有史诗意义。比如伍子胥,由于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放勾践归山,伍子胥死前要求把自己的头挂在吴国都城门上:“我要看看勾践的大军,假以时日从我的眼皮底下经过,灭了吴国”。后来果然如他所愿。

再比如“武圣”关羽,被曹操害死后,吓得曹操夜不能寐,最终神经病发作,疑神疑鬼,一命呜呼。比如宗泽死时,仍然记着国恨家仇,连喊三声“过河”而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是死的惊天动天,不仅用尸体吓退了活仲达,还提前安排好小弟杨仪,斩杀了反骨仔魏延。

可以说,越是名人,越要死的与众不同,区区关羽、赵云、孙权,都能死的这么具有戏剧性,堂堂诸葛丞相,又怎么能死的比他们还卑微呢?“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种说法,才能符合诸葛亮的人设!

群众的初衷其实是好的......

写在最后

我们常说,读史明智。就像培根所言,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看历史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吸取知识,寻找乐趣。而是从历史中,寻找那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以及对我们人生有帮助的道理。

同样的,对于各类野史,我们也要批判性地看待,不一定能分出真真假假,但一定要有理性思考的精神和态度,既要分出对错,也不能盲目崇拜。

尽信书则无书。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

诸葛亮抬棺断绳便葬什么意思 三国里诸葛亮抬棺断绳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