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作者的文章:“能源政策分析一:负电价来临,使用电力不仅不花钱还可以赚钱吗”发表后,收到很多读者的回复及评论;从中看出,读者对“负电价”了解不够,存在很多的疑惑和问题,因而本期特别回复读者的相关问题。
负电价将成为主流电价吗?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造成负电价出现的原因,肯定是供大于求。但是如果仅仅这样解释,好像与现实相差甚远。
毕竟,地球上的能源,还是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能源的是越来越短缺,而不会造成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局面,因而,能源费用提高,能源涨价是常态。
因而 ,现在出现的电力在短时间、局部区域的负电价,肯定不是能源的常态,不是能源已经供大于求,更不是能源的未来。
除非出现革命性的能源的技术,如“冷核聚变”、“零点能”、“永磁发电”等技术产业化,将能源的供应成为一种可再生、低成本的商品。否则,能源的价格趋势,肯定是越来越高。
因而,不要担心“负电价”成为主流电价。
2023-03-25,中国能源报,在“负电价要成“常客”,电力市场能做什么?”一文中,提出了“负电价要成“常客””。但是作者认为,“负电价”即使出现,但是肯定不会成为“常客”,这是由全球的能源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决定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负电价的实际数据:
根据山东省电力交易中心数据,自2022年2月初到2023年1月底,在光伏项目发电量高峰时段,发电侧售电价格出现了176次的负电价。
基本上,电价按照小时来计算,在2022年2月初到2023年1月底期间,在此11个月的运行阶段,按照每个月30天计算,出现负电价的时间,仅仅占2.2%。
但是负电价成为“常客”或者主流电价,通常需要其比例超过50%,现在的比例为2.2%与50%相差甚远,因而至少在短期内,负电价不是主流电价。
如果到了10%,将对能源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肯定有更多的技术和政策出现,使得此比例降低,因而负电价不会成为主流。
出现负电价与弃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弃电是指发电量超过用电需求或者输电能力的情况,导致部分电力无法被消纳。弃电主要是在风电和光伏发电不可控的电力出现的问题。
2016年中国弃风、弃光电量分别达到497亿千瓦时和74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285亿元。2017年,包括国家电网调度范围在内的全年弃风电量为419亿千瓦时,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总弃电量达到500亿千瓦时,损失依然巨大。
2021年,中国弃风电量206.1亿千瓦时,弃光电量67.8亿千瓦时。弃电量为273.9亿千瓦时。
因而,光伏和风电发出的电力,在无法卖给电网时,只能丢弃或者以负电价卖给电网。即使到了2021年,不稳定电力的弃电数量为273.9亿度。
但是,到了2022年,弃电部分开始以负电价卖给电网,这是山东出台了政策,要求光伏和风电的10%发电量参与现货市场交易,因而对于光伏和风电的发电企业,负电价虽然亏损了少量的资金,但是完成了现货交易的指标,这样使得电站企业采用负电价比弃电更具经济性。
如何解决负电价与弃电问题
弃电和负电价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光伏和风电属于不可控电的电力,不可控分为时间不可控以及质量不可控,“时间不可控”需要增加蓄能部分,将“时间不可控”改为时间可控,而质量不可控,需要增加加工设备,将“半成品”电力,加工为成品电力。
因而对不可控电力,增加存储和加工设备,才可以消除两个不可控因素,将不可控电力转变为可控电力。
这样,弃电和负电价的终极解决方案,就是需要对不可控电力进行加工,只需要增加设备,将不可控电力加工成可控的电力,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弃电和负电价的问题。
因而,风电和光伏的成本,应该是光伏板转换成本,外加消除两个不可控的设备的成本,光伏板转换成本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后续的存储设备以及加工设备,才是光伏和风电的主要成本。
这样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真正的理解风电和光伏技术的全貌,这个视角,才能让我们看到大象的全身,而不是仅仅看到其耳朵或者大腿。
一档电价和二档电价差多少 分类电价对总电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