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部《三国演义》使三国人物家喻户晓、震撼环宇。我却道,一群三国人物使《三国演义》扣人心弦,流传千古。我敢说,没有诸葛武侯,就没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没有三国;没有诸葛孔明,就没有《三国演义》的荡气回肠,震古烁今。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精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勤奋尽职的智者化身、忠臣象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没有出场,就有许多铺垫,先声夺人,譬如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先拿自己比较,“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又用古人赞誉,“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
一步入汉中勉县的武侯祠,激动的电流就撞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面对羽扇纶巾风流潇洒的诸葛公,我深深地感到“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我想高歌,我想呐喊,然而“眼前有景道不得”,十七个世纪以来无数文人雅士、朝野名流、达官贵人、庶民百姓歌武侯之功德,叹诸葛之风采,颂孔明之忠诚,留下了恒河沙数的诗词歌赋,我一个无知的后生小辈,怎能在先哲面前班门弄斧,只好旁顾而言他,谈点杂感,以抒发难以压抑的满腔 *** 。
纵观五千年中国古代史,为将为相者浩如繁星,然而忠贞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当首推诸葛武侯。孔明是“万古云霄一羽毛。”他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外交才能于一身。千古风流人物、谁有如此渊博精深的才智!短短的两篇《出师表》,足以令名垂文学史的文学家汗颜。就凭 *** 木牛流马,革新连弩,我们也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发明家。
从武侯祠里的匾联上,我看到不同吊怀者的不同情怀,不同情怀者抒发出不同感慨。“忠贯云霄”、“精忠粹德”、“郧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愧宗臣”,是皇室官家褒扬武侯的忠诚。“高山流水”,“典垂景耀”,“日月高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是仁人志士歌颂孔明的功德。“大汉一人”,“知性知天”,“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之一人”,是文人墨客敬仰卧龙的才智。可是我觉得,尽汉江之水,穷秦巴之竹,也说不完道不尽诸葛孔明的丰功伟绩。
记得有一副对联,试图概括武侯一生功德,我以为也是挂一漏万之作。对联云:
收两川,摆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武侯祠有二十位蜀汉将相的塑像,唯有魏延使我感慨不已。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赤壁之战后归顺刘备,随备入川,屡有战功。刘备称汉中王时,封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称帝,拜魏延为镇北将军,而后又封都亭侯。后主时代,魏延随诸葛亮北出祁山,西入羌中,屡建战功,魏延一生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是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的蜀中名将。然而他性情矜高,不容于他人。孔明一见面就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要推出斩之。后来用魏延东征西战擒孟获败费瑶,而不用魏延从子午谷奇袭长安的高见。诸葛亮在病危时,明知杨仪与魏延历来不和,还密与杨仪等作死后退军安排,使魏延对杨仪掌军不服,随有褒谷口之变,斩魏延于汉中虎头桥。到底是“魏延反,马岱斩,”还是杨仪等人斩除异己?魏延的“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魏延的悲惨结局,有自身的因素,难道就没有诸葛亮的责任吗?
与魏延相比,我又想到马谡。这个自幼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赵括式人物,先帝临终时还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察之。”可是诸葛亮在之一次北伐中,既不用魏延东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正确建议,也不用能征贯战的魏延做先锋,而任马谡为前部先锋,以致于街亭失守,全线崩溃。
谈魏延,说马谡,我豪无贬责诸葛公之意。只想说明连知人善任的诸葛孔明,尚有用人不当之时,可见知人之难,难于上青天!我辈才智均不敢望武侯之项背,在用人上怎敢不谨慎小心,明察秋毫呢?
当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马谡临死上认为“诸葛亮公平时待我如子,谡视明公犹如父亲,深愿明公能够重申东酥用禹之大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马谡之死,无恨于九泉下”。马谡能知罪认罪,无怨无恨,不推责,不求情,也算得上是个烈性男儿!
诸葛武侯是将相之师表,醇臣之楷模。我不敢评其功过,只想从其得失中获得些启示。也愿所有观瞻拜谒、吊古钦英、追念先贤者陶冶心智,开拓胸襟,振奋精神,为如此多娇的中华神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谒武侯祠谒的解释 谒武侯祠的谒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