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公元1-5世纪 过去七佛金颇罗
尺寸:直径17.6cm;高10cm;重233g
成交价:7,080,000 港元
2018年5月17日 保利香港2018年春季拍卖会 中国古董珍玩专场
#媒体人周刊##收藏# #文物#
1952年,张大千准备从香港移居南美。临走前找到好友徐伯郊,把自己的一批古董字画折价仅20000美元卖给了他。这其中就包括张大千花费500两黄金收购并视为珍宝的《韩熙载夜宴图》。
那《韩熙载夜宴图》为什么被誉为传世名画呢?还有人称之为“情报图”,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一段故事呢?且让我为你一一道来。
话说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亟需一位贤能的宰相整顿国事,韩熙载初为秘书郎,后官至兵部尚书,一路升迁,一直升到正部级,是朝野瞩目的人物,也是他的主要考察对象。
世人对韩熙载荒纵的描述李煜并不全信,他想要亲眼见到后再做决定。
碍于君王的身份,李煜不方便前往一探。朝会散去后,他召来画院待诏顾闳中、周文矩,交给了他们一项秘密任务。
李煜命令他俩去参加韩熙载的晚宴,并进行拍照,只不过不是用手机哈,而是用他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他俩回来之后凭记忆把情况描绘出来,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
历史上这幅画兜兜转转,一路来到了清宫。大清完了,末代皇帝溥仪把很多宝贝带去了东北。
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倒台,溥仪再次出逃。“皇帝”跑了,留下了专藏宝贝的长春小白楼,原本看楼的那些警卫乘机哄抢,里头的字画珍玩一抢而空,其中就有这幅《夜宴图》。
这些宝贝不管到谁手里,总的流向一定是交易场所。因此东北的古玩市场一时间热闹起来,藏家之间说的“东北货”一词也由此而来。
“东北货”一时成了香饽饽,以至于一些北平的大藏家也慕名前往,比如当时琉璃厂“玉池山房”的大老板马霁川,就把这幅《夜宴图》纳入囊中。
这一年,也就是1945年的秋天,张大千在北平看中了一所前清老宅,房价五百两黄金!
当时张大千听说,马霁川有这幅《夜宴图》,过去一看,东西确真无疑。要价也是五百两黄金,少一文都不卖。
张大千当机立断,决定弃宅买画!因为张大千的人物画也是浓墨重彩的,这画很符合他的审美。天价收得之后,时常展卷欣赏,视之为珍宝。
1952年,旅居香港的张大千决定移居阿根廷,他将包括此画在内的三幅古画,通过好友徐伯郊,易手给了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
这座前清老宅换来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另外两幅名画——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和元代方从义的《武夷山放棹图》,半卖半送,只收了两万美元。这件稀世国宝在1959 年,由文化部文物局调拨故宫博物院收藏。
神奇的是这幅画至今已达一千多年来,却留下了诸多秘密,无人能解。
首先,既是夜里潜入韩府,又是两人亲眼目睹,直接向后主李煜口头或文书禀报即可,为何要费这么大周折画一幅画卷;
其次,要画这幅长3.35米的画卷,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画好的,这不是延误情报吗?疑问颇多。
关键的是,这幅夜宴图,一千多年来没人能看懂。明明是画韩熙载迷恋声色的夜生活,但是顾闳中为什么不主要画韩熙载,反而画了一堆在韩府夜宴上的宾客?
宾客们一个个原形毕露,从二幕“六幺独舞”的开始不规矩,到第三幕“宴间小憩”的完全放开自我。
再到第四幕“管乐合奏”的隔着屏风和小姐搭讪,到第五幕“宾客酬应”的毫无顾忌地展露自己的心思,有人手揽美人,前往共度春宵;有人紧握纤纤玉手,对视嬉闹,完全是旁若无人的场面。
尤其出现在画面上的韩熙载,从夜宴开始的正襟危坐观赏演奏,到脱了清灰外衣、高冕和葛麻外衫衬白袍上阵为舞娘击鼓伴奏,再到被美人围绕,脱掉了衣服袒胸露腹听合奏,画面越来越劲爆。到这里,韩熙载完全被描绘成了一个沉溺温柔乡的声色之徒的形象。
但是在宴会结尾,画面上展现的韩熙载却让人头皮发麻。
谁会想到,在宾客们衣冠不整放浪形骸的时刻,韩熙载居然没有理所当然地沉迷声色之中,他不仅眼神清醒,而且格外沉重,越看越可怕,因为那眼神里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悲凉和绝望。
而这种悲凉和绝望让他的形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成为了一位为南唐命运而担忧的清醒之士。
他明明看到了只顾纸醉金迷的南唐已处在摇摇欲坠中,不但无法告知南唐后主,而且还被对方怀疑有莫逆之心,这种痛苦和无奈,也只能以声色享乐来掩饰,眼睁睁地看着大厦崩塌。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能想到:看到顾、周二人凭各自记忆绘制的夜宴图,李煜终于断绝了拜韩熙载为相的念头。
没过几年,69岁的韩熙载去世。5年后,李煜做了北宋的阶下囚,以宴乐自损的韩熙载却幸免于难。
这究竟是顾闳中、周文矩献给李煜的窥探图,还是借韩熙载给李煜的谏言图?这也就是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
对此,你怎么看?
【每日美器2022077】清康熙 “东海道人”(吴之璠)款竹刻梅竹笔筒
高13.5厘米
香港保利,2012年11月,首届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专场,估价40-60万港币,成交价69万港币。
款识:
“东海道人”款
此笔筒高三个竹节,上部略宽,通体呈红黄色,上部浅浮雕一株竹子,竹枝细小短促,竹叶则修长宽大,下部浅浮雕一株梅树,枝干蜿蜒曲折,筋骨分明,枝头上数朵梅花含苞待放,此笔筒因地制宜,依势造型,装饰简单,刀法流畅,朴素而显高雅。清顺治、康熙年间,为嘉定竹刻的璀璨期,吴之璠为领军人物,《竹人录》称其作「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吴之璠的作品曾传入宫廷,乾隆皇帝十分喜爱,问身边侍臣:「鲁珍何人?」侍臣们无以对答,于是派人遍查群书,始知鲁珍是嘉定人吴之璠。乾隆皇帝便亲自题诗赞赏之璠的高超技艺,并让匠师刻于之璠的作品上,其诗云:「刻竹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活跃于清康熙时期,工画人物花鸟,书法秀媚犹劲,尤以竹刻擅名。早年在故乡刻竹,师法「三朱」,金西厓、王世襄誉为三朱之后嘉定竹刻第一名手。多用深浮雕或透雕。吴之璠的作品在康熙朝时已被选贡入宫廷收藏,乾隆四十年(1775),高宗皇帝在内府中获观〈东山报捷图黄杨笔筒〉,大为激赏,并亲自做了三首御题诗,鲁珍的声名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每日美器2022261】清 紫檀嵌百宝刀马人物笔筒
高17.1,直径16.2厘米
西泠印社,2010年12月,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文房清玩古玩杂件专场,估价8-15万元,成交价28万元。
款识:
嵌款“乾隆御制”
来源:
香港佳士得1990.3.21 lot414拍品。
笔筒以紫檀良材制成,上以寿山石、螺钿、碧玉等镶嵌奇石花卉图画及刀马人物图。兰石并立,其旁侧出一株牡丹和数枝玉兰。牡丹花层次分明,花叶衬托,更显富丽。玉兰洁白俊俏,朵朵精神。奇石花卉所占比例较小,用以分割主体画面刀马人物图。主体画面中兵将身著甲胄,跨骑骏马,向前奔驰。奔马姿态各异,有发足冲跑,有正欲加速。人物表情丰富生动,长须飘飘,手中有持大刀,有持长枪。人物在树林石间,亦有旌旗列阵,场面宏大。笔筒底有嵌款“乾隆御制”。
1949年,香港一位收藏大师花了1000块买了一对茶杯,人们普遍不看好,说这是假货。60年后,这“假茶杯”竟拍卖出了2.8个亿,增值了30万倍……
买下这茶杯的仇焱之是位知名收藏大家,他自小就在上海跟晋古斋的朱鹤亭学古陶瓷鉴定和买卖,对辨别瓷器有着极其高深的素养。
有一次,仇焱之在北平一家琉璃厂经理的手里,买下了一个雪花蓝的大碗。这个碗产自明代宣德年间,后来被清朝一个盐运使获得。盐运使的后代不成器成了大烟鬼,他也不识货,将这个宝贝拿去盛黄酱,后来以5块钱卖了出去。
那个不肖子孙不知道的是,数年后仇焱之买下这个碗时,要价已经到了800元。40多年后,这个大碗在香港被拍卖了370万港币。
1949年,仇焱之在香港时发现了一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虽然这名字看起来普普通通,在收藏圈内可是大大有名。
收藏圈有句话叫做“明看成华,清看雍正。”尤其是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更是一绝。哪怕只是在景德镇御窑厂下面挖出来的,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碎片,也能开出数千元的价格。
之所以叫“鸡缸杯”,是因为这是以鸡为主题纹饰的杯子,造型看起来就跟缸一样,所以取这个名字。这种“鸡缸杯”背后还隐藏着成化皇帝朱见深和他的万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此就不多做赘述。
因为这鸡缸杯本来就是供皇帝把玩的,存量十分稀少,母鸡身上的“姹紫红”技术又失传已久,仅仅过了100年,在万历朝时,一对鸡缸杯的价格就达到了白银100两。
清朝的康、雍、乾三帝对这个杯子很是喜爱,还曾命人不惜工本的大量仿制,这也是假货横行的原因。
过了数百年后,成化斗彩鸡缸杯存世不超过20件,其中有些流失国外,被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馆里面也只有1件。不算仇焱之发现的这一件,民间留存的斗彩鸡缸杯只有3件。
仇焱之发现的这对斗彩鸡缸杯,当时愿意购买者寥寥无几,因为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一个假货。别说1000块钱了,100块都嫌多。
然而,仇焱之仔细观察了一遍后,果断拿出1000块钱将杯子买下。
大家都知道,仇焱之专攻明清瓷器收藏,尤其是看官窑眼力可谓一绝。但他买下这一杯子的行为反而遭到了不少质疑,觉得他看走了眼。
但事实证明,仇焱之的眼光仍然是很准的,这“斗彩鸡缸杯”的确是真品,而且是民间流传的杯子中唯一的全品。
仇焱之逝世后,这一对杯子被他的后人拿到了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卖,一只卖了418万港币,另一只卖了528万港币。
1999年4月,日本收藏家坂本五郎将他收购的那一只杯子交给苏富比拍卖,当场卖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这也是当时中国古代瓷器的最高成交价格。
2014年,“斗彩鸡缸杯”再次被送到拍卖行拍卖,这一次,估价后面又多了一个零。最终,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币的价格成功入手。
花了近3亿买了一个小茶杯,刘益谦在交接过程中干了件“一鸣惊人”的事,他连擦都没擦,就用这个600多年前的杯子喝了一口茶,享受了一把当年朱见深和万贵妃的待遇。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无非是想吸一口仙气。”
朱见深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用来喝酒的杯子,价值竟然会在短短60年间,实现了1000到2.8亿的跨越。这也恰恰验证了一句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每日美器202114】明 牙雕笔架山
长8.2高3.4厘米。
保利香港,2018年4月春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专场,无底价起拍,成交价5.9万港币。
笔架山以象牙为材,巧借象牙的弯材制成笔架,架笔处设五峰,以牙料之纹理模拟写意山水的粗犷豪迈极富巧思。笔架山早期多为石质陈设于文人案头,是置放毛笔的一种文具,宋朝鲁应龙在《闲窗括异志》中对此有准确描述:「远峰列如笔架」。此件牙雕笔架山小器大开、五峰错落有致,唯一件难得的文房用器。
#北京头条#2004年4月 25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御制白料珐琅彩牡丹翠鸟鼻烟壶以 230.375万港元创造了鼻烟壶拍卖世界纪录
在门类多样的古玩收藏品中,鼻烟壶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尽管多年来基本上被列入杂项,但却因其小巧玲珑的独特造型、品种繁多的选材用料和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深得中外收藏家的喜爱,一些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士更是誉其为“集中国各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早在19 世纪末,欧美收藏家就开始注意收藏鼻烟壶。到 20 世纪末,在国内也开始兴起收藏鼻烟壶的热潮。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 90年代后,鼻烟壶在各种古玩拍卖会上的交易价格上涨幅度非常快。
1996 年,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第一次专场拍卖鼻烟壶,随后鼻烟壶的市场价位便以50%~70%的幅度上涨。
在 1999 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描金葫芦形鼻烟壶以115.5万元成交;
2000年天津文物公司春季展销会拍卖专场上,一件清乾隆料胎珐琅彩山水鼻烟壶,最后以242万元的惊人成交价,创下了内地鼻烟壶拍卖的最高记录。
更令人鼓舞的是,2004年4月 25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御制白料珐琅彩牡丹翠鸟鼻烟壶以 230.375万港元创造了鼻烟壶拍卖世界纪录。
从历史的渊源看,鼻烟壶本来是吸闻鼻烟的一种副产品。
康熙初年,清宫造办处正式开始制作鼻烟壶,但数量极少,只供宫廷使用。
嘉庆时期以玻璃和粉彩瓷鼻烟壶最具特色,画珐琅和玉质烟壶已不多见,水晶、玛瑙烟壶制品具有一定水平。
道光时期,鼻烟壶制品以瓷质和玛瑙制品为主流,内廷制作逐渐衰落,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制品。
咸丰同治时期,鼻烟壶制作日见式微,缺乏创新,制品多仿摹前代,但制作不如前人之精美,天然材质显著减少玻璃制品继续保持生产,以瓷质鼻烟壶为其主流。另有象牙、竹木、剔红等烟壶但数量有限。
光绪至民国时期,鼻烟壶制作有两大特点,即所有制品皆仿乾隆时器,甚至伪托乾隆名款。值得一提的是,新出现的内画壶成为主流,为鼻烟壶带来复苏的新生命。虽不能如乾隆时制品精美,但较咸丰同治时有所提高。在内画壶方面,出现了京、冀、鲁、豫四大内画流派以及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等内画名家,影响深远。
《清明上河图》真本收藏于故宫,严禁买卖。如果这幅画被证实是假的,那么香港百瑞莲的藏画自然就成了真本。香港还没回归,内地法律管辖不到,届时老朝奉只消把真本通过百瑞莲进行公开拍卖,便可收获一笔巨额利益。——《古董局中局(全4册)》
2008年亚洲经融危机爆发时这件南宋官窑玉津园款瓶子还是在香港苏富比拍了6700万港币。但是它不是一件完整器口部及底部有残缺而包了金口金底,玉津园的刻款直接让它增值不少所以才能高价成交。一转眼14年过去了这件瓶子还没有重出江湖来到拍场,可见买下的人是多么的爱它呀。
我有件南宋官窑小荸荠瓶仅有口部缺失了一厘米左右这一缺陷,体量上比这件玉津门园款的瓶子也小多了但是粉青色的釉质却比它漂亮很多了这是难能可贵之处吧。
一晃眼这件小瓶子我也收藏了23年了。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我已经找到了与这件荸荠瓶釉色一模一样的馆藏南宋官窑精典器了,就是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内的这件南宋官窑贯耳瓶了。此器是国家博物馆成立时由故宫博物院精心调拔的藏品,釉质是极其顶级的粉青釉也是南宋官窑中最美的粉青色代表了。这件贯耳瓶从正面看它的造型非常的完美,但是从侧面看你就会发现它是向后仰的一个歪身子。那为什么一千年前的南宋官窑窑工没有把这这件歪身子的贯耳瓶出窑时直接打碎做废品处理而是直接呈现给了南宋皇帝呢?我想是因为它的粉青色太美太美的缘故了,当时能烧制出这类顶级的如冰似玉的粉青器太难太难了应当是属于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的概率吧。所以它这点歪身子瑕疵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直接呈送大内了也是我们1000年后的今天还能见到这件绝代无双贯耳瓶的原因所在吧。
这件小荸荠瓶由于同样属于这种顶级的粉青釉色所以也得到了我的珍爱,这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粉青色而且开着冰裂的片纹。《格古要论》评南宋官窑的釉色就四个字粉青为上,其实粉青这两个字里也包含着多种色阶比如淡粉青深粉青等等就不透露太多了。因为透露了也没用没几个人能听懂的,你只要知道这种是南宋官窑里面最最顶级的粉青釉就行了。
现在在做南宋官窑高仿品的那几位顶级高手一直在下停的试烧这种冰裂纹的顶级粉青色,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他们的高仿南宋官窑产品虽然能忽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南宋官窑爱好者,但是遇上我这种学究型的人还是一眼能挑出真假李逵来。
我把这件小瓶子当宝贝的原因除了釉色一流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小荸荠瓶的器型是唯一的一件查阅各类图录及馆藏品中没有发现第二件此类荸荠瓶是主要原因。
有些藏友见不得人家有好东西一见到这件小瓶子后破口大骂我是国宝帮的有之,从此不发一言低头不语者有之,接受不了它是修内司官窑的现实硬说是龙泉官窑者有之,更有甚者一见这件瓶子的照片就立马像打了鸡血般疯狂骂我神经病的有之。更有一位说今年要挣足180W然后买下这件瓶子一榔头敲碎给我看,还有几位每年来准时问价的而且只问不买十几年来如影随形。还有一位画家问价后买不起就哭了他微信跟我说由于买不起都哭过好几次了,,,,,,。
这个古玩圈呀就像是个万花筒般的可爱,这也是我没有离开这个古玩圈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1949年,香港一位收藏大师花了1000块买了一对茶杯,人们普遍不看好,说这是假货。60年后,这“假茶杯”竟拍卖出了2.8个亿,增值了30万倍……。这位眼光如炬的大师就是仇焱之,而这个茶杯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据说,这茶杯最早是一户大户人家的,那还是1939年,北京兵荒马乱的,有个商人前来北京进货的时候,路过一户富贵人家和其家人交谈。
那时候可是乱世啊,动不动就打仗,社会动荡不可,生意根本不好做。两个人可算是相见恨晚。这个富贵人家就和那商人吐槽起来,那是大吐苦水啊,说他们家的生意和之前比起来,日落西山,做不下去咯。
生意做不下去,赚不到钱,但又要生活啊,只能靠卖点老祖宗的东西,维持体面的生活。商人立刻就说:“你们要卖什么,要不让我看看,你们这可是皇城脚下,稀罕物件多,有的不值钱,到时候要是我拿去外面,说不定还能卖个体面的价格。”
那富贵人家一听,觉得有道理啊,说不定能卖个好价格,就很高兴地去房间里,翻出了一个“斗彩鸡缸杯”,说:“这还是祖宗传下来的老东西,有好几百年哩。”那商人看了看东西,心想东西不错,看来有漏可以捡了,最后就以一块大洋的价格收了去。要知道,当时1元大洋就是普通人一个月的薪水,绝对不算便宜。
因此富贵人家认为卖一元已经很高的了,而商人自己觉得这茶杯再怎么也是个古董,看着花纹很是精致,到时候就吹他是宫里流出来的东西,到时候转手一卖,百赚不亏啊。双方都是皆大欢喜。
果然,商人转身就去古玩店,那开古董店的古董商倒是个识货的,最终商人以800块的价格把这“斗彩鸡缸杯”卖给了古董商,赚的盆满钵满。更有意思的是,到后来解放战争时候,不少富人打算跑路,低价出售一些带不了的东西,这“斗彩鸡缸杯”因为是易碎品,也在那古董商的处理品之中。
因为鸡缸杯的制作,一般来说工序繁多,釉料又非常珍贵,成品率可谓极低,基本上都是官窑生产,很少说会流入社会,所以古董商那鸡缸杯被不少人都认为是假货。但是刚好遇到了仇焱之,他自小就研究古董,悟性又高,又有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发现了这个堪称珍宝的“斗彩鸡缸杯”,最终以1000块的价格拿了下来。
之后,仇焱之又对这个鸡缸杯进行了仔细认真的鉴定,最终确定它就是正品,并且还在上面签下了名字。后来,等到2014年在苏富比拍卖会上,这件“斗彩鸡缸杯”被中国富豪刘益谦以2.8124亿元的价格拍下,引发了市场的轰动。
据悉,鸡缸杯烧制于明宪宗朱见深时期,想必朱见深要是知道,他不过是喝酒的杯子,在未来竟然可以卖出2.8亿的价格,肯定也会非常的震惊。而鸡缸杯之所以这么值钱,也是因为他造型精致,做工精美,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才智,更蕴含了历史意义。
保利香港2020秋季拍賣
拍賣 | 12月2日
地點 | 香港君悅酒店
灣仔港灣道一號
上午10:30
歲用留香 - 珍茗佳醸
下午2:00
國風 ‧ 大明(貳)
順延
雲潤星暉:放山居、
十面靈璧山居暨海外名家藏盛清瓷器
順延
中國古董珍玩
下午4:30
尚品手袋及潮玩專場
这就是香港的古玩市场,“荷李活道”、嚤啰街的文物古玩店[玫瑰][玫瑰][玫瑰][碰拳][碰拳][碰拳]
藏十数台叫高档,香港有十多家二手店,陈列上千台这些古董机器,都没有人要,只待“收档”
1995年的一天,考古学家马承源在一家店发现一件古董,店主报价150万,而马承源只有20万,店主看他面露难色便说:这可是春秋青铜器,吴王夫差酒器,只此一件,你懂的!
马承源是考古学专家,也是上海博物馆馆长,一生志在寻回流散的文物。
1990年的一天,马承源在香港一家古玩店闲逛,突然他被展柜一角的编钟青铜器吸引了。
编钟窝成一堆毫不起眼,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四处锈迹斑斑,卖相看着廉价,想来店主不看好这些东西,把它们胡乱塞在角落里。
但是马承源凭借多年对青铜器的研究,一眼就相中了这些编钟,他当下就想到:这可能是一个大漏。
马承源拿起一个编钟,他的仔细打量,抚摸编钟的边角和内侧,越看越觉得这套编钟可能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
马承源看编钟 ,店主看马承源,他见马承源面露喜色,爱不释手的样子就知道今天一定有生意,而且是大生意。
这套编钟在他店里放了好久了,一直没人问,一套14个,摆店里占地方,想扔吧,这一套还挺全乎又舍不得,就随便丢在角落,没想到有人看上了。
马承源问店主:这件多少钱?店主笑眯眯地说:先生好眼光,这编钟是青铜器,全套14件,今天头个生意给你算优惠价,6万港币包圆了。
6万港币换算5.1万元,那时候一个馒头5分钱,5万是天价了。
但是,马承源就是想收回流散的文物,天价他也要。
店主一听生意成了,笑得嘴角都快裂到耳朵去了,他悄悄吩咐店员:小心收好了,好不容易碰到个十足的冤大头,可别坏了我的好事 。
店主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出了数以万计的瑰宝,随着时光的流逝,保存下来的文物都价值不菲,一套西周青铜器卖6万店主偷着乐,难到??
原来店主之前已经找过许多专家鉴定过了,这些专家都说这是一套假文物,因为编钟上的铭文不是刻上去的,十分明显。
马承源其实也发现了铭文不对,但是他不认为是假的,就算铭文不是刻上去的,但是这套青铜编钟的历史痕迹与周代十分契合。
所以,马承源断定这是一件西周的青铜编钟,6万港币买值了,不会错。
店主觉得马承源太过自信,吃个大亏,栽个大跟头,长个大教训罢了,但那跟自个无关。他心里一阵窃喜,但是他要是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估计捶胸顿足,哭晕在厕所。
几年后,山西考古学家在北赵晋侯墓中出土了两件编钟。
这2件编钟和马承源购买的14件编钟非常相像,专家对比发现,不仅铭文和外型相似,就连历史痕迹也十分相似,专家怀疑一套编钟可能是16件。
经过研究确认,马承源这14件西周的青铜器编钟和北赵晋侯墓出土的编钟是一套,专家猜测可能是盗墓者盗走了其中14件卖去香港,后来又刚好被马承源买回来了。
现在专家对这一套青铜编钟估价,一件至少约1亿元,马承源手里有14件,那就是14亿。
马承源把这套编钟捐给了博物馆,现在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上海必看宝藏之一,2002年,国家文物管理局规定这套编钟青铜器为我国首批不可出境的文物之一。
上世纪90年代,香港街头到处是流散的文物,马承源一直关注着香港市场,一有機会他就南下香港去淘宝。
1995年的一天,马承源到了香港,他和同事在一家古玩店闲逛,这次他盯上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外观别致,工艺精良,青铜器的肩部刻有12字铭文:“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马承源顿时欣喜万分,他的心狂跳不已,这是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器,又一件國宝级重器。
而且,这件青铜装饰有龙纹,设计精美,根据铭文推测,这是吴王夫差的一件青铜礼器。
但是,店主开价150万港币,而他仅有20万元。马承源面露难色,他想怎么解决资金问题。
这时候店主说:不要犹豫了,这可是春秋青铜器,吴王夫差酒器,只此一件,你不要的话就太可惜了。
最近啊很多人收古玩专门偷送国外,中国人的东西到了国外,唉,不说了,你懂的。马承源一听顿时心疼不已,忙说:这件我要了。
马承源当时真没钱,但是他想到了一个人,香港何鸿章先生,他给何先生说了这件事,何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买回那只礼器?
马承源说:“这是件国宝啊,我是文物工作人员,看到国宝不想办法把它抢救回来,那么我上愧对祖宗,下愧对子孙!
何先生被感动,同意帮忙买下吴王夫差的青铜礼器并捐给了上海博物馆,这件礼器被命名为吴王夫差盉,也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马承源每次在街头发现文物,心里欢喜的同时,也很不是滋味,他想做中华文物的伯乐,把流散在外的文物都收集回来,因为每一件古文物都展示着先祖高超的铸造技术,演绎了那些惊心动魄的诸侯争霸史,文物是后人开启先祖秘密之门的钥匙。
马承源历经30年,钻研青铜器,抢救古文物,上海博物馆里300多件珍贵的文物记录了他一生的心血,他为考古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物#
1990年,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闲逛,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铜编钟。马承源问价,店主暗喜,直言道:“六万港币,你要的话五万。”
马承源摇摇头说:“就六万吧。”老板一转头脸上就乐开了花,随后警告店员说:“好不容易来个冤大头,都机灵点,别坏我的生意。”后来,专家鉴定,这套编钟价值14亿。
马承源是我国顶尖的文物专家,他经常会出现在古玩店里,致力于将我国失散在外的文物带回国。
发现这套编钟的时候,它就被放在展柜的角落里,散成一堆,看着就破破烂烂,不受人重视,不像是什么宝贝。
好在马承源是资深的青铜器研究者,故而有着寻常人比不上的火眼金睛。看着这套编钟,他当下就知道,今天就捡到大漏了。
他对着编钟仔细观察,轻轻地摸了摸编钟的边角,得出判断:这应该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马承源在这儿观察编钟,老板则在一旁偷偷地打量他,看着马承源那专注的模样,老板心里窃喜,这生意十拿九稳。
这编钟其实已经在店里放了一段时间了,一套编钟里一共有14件,摆在店里还挺占地方的。他四处找人鉴定过,专家们都说这是套假文物,上面的铭文是后来刻上去的。
但是这套编钟又很齐全,店主纠结了许久都没舍得处理,就一直摆在角落里。
皇天不负有心人,今天终于让他逮到冤大头了。果不其然,马承源走过来,问询了编钟的价格。
店主就在等他问,于是利索地回答说:“六万一套,你真心要的话,五万拿走。”
马承源却不愿意占便宜,按六万付了钱,得到了这套编钟。
老板拿了钱,喜滋滋地转过头,吩咐道:“都小心点,别坏我的生意!”
老板十分了然地想,这人绝对是自信过度,吃点亏也是应该的。他心中满是喜悦,如果后来让他知道编钟那么值钱,估计能晕过去。
马承源当然也注意到了编钟上的铭文,铭文是假,但确实是西周青铜器,这是老板所没有想到的。花六万港币买一套西周时的青铜编钟,马承源认为很值钱。
时间真的会证明一切。
几年后,考古学家在山西发现了北赵晋侯墓,墓中有两件青铜编钟。专家们将这两件与马承源手中的14件编钟比对,发现外形与表面上的铭文都十分相像。
连编钟上留下的历史的痕迹都是相似的。
专家们推测,这套编钟应该是16件。只不过盗墓贼偷走了其中的14件,倒卖到了香港。后来又被马承源撞上了,方又买回国。
专家对编钟定价,认为每一件都价值过亿,马承源手中有14件,最少值14亿。
这套编钟马承源没有留下,而是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成了馆里的镇馆之宝,成了游客必看的宝贝。
当时,香港市场上有不少我国的文物,马承源凭一己之力捞回来不少,避免了文物流失在外的损失。
1995年,马承源还在香港的古玩店里发现了春秋时的青铜器,上面还刻着铭文: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这个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良,马承源左看右看,判断这是件真的宝贝。于是找店主问价,结果店主直言要150万港币。
马承源看了看自己的钱,确实买不起。不过他还有别的办法,他找到了何鸿章,请何先生出手,买下这件青铜器捐给博物馆。
何先生不解,问道:“你为什么非要买这件青铜器呢?”
马承源不卑不亢地回答:“因为这是国宝,而我是国家的文物工作者。看到国宝流落在外,就想尽办法把它带回家。”
何先生点点头,如他所愿买下了这件宝贝,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马承源投身文物工作三十多年,兢兢业业地在领悟里钻研,尽自己所能来保护国家文物,值得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后来人才有机会跨越历史,看到深埋几千年的中华瑰宝!
香港中环雪厂街看到一家卖拐仗的店,琳琅满目,好像古董一样,原来这东东有这么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