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顺德与大名县农业“大包干”(二)
行士文
侯顺德同志长期在县里工作,是个“老农业”。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开始,他先后在临漳、永年、磁县,成安、肥乡,曲周等县担任过县委主要领导职务。由于工作出色,中共中央华北局曾通报表扬,1958年在邯郸向毛主席汇报过工作,还曾受到周总理接见。
本文忆及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侯顺德在担任邯郸地委副书记、大名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大名县人民搞农业“大包干”的事迹。
“如果错了,先处分我”
由于“左”的思想的禁锢,在推行生产责任制的问题上,遇到了不小的思想阻力。
万堤公社生产队中有 54 个队实行了责任田以后,外社、外县纷纷来这里参观学习。正在这一经验被广大干部群众所认识,逐步得以推广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怀疑风。省里的领导轮番亲临“调查研究”;河南、山东一些邻村甚至喊出“要顶住大名这股单子风”。在北峰公社后北峰大队,侯顺德了解到,支部书记也想实行责任制,但怕戴“资本主义”的帽子,怕说是“跟大寨对着干”,因而顾虑重重。
从后北峰回到县里后,老侯同在家的几个常委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在下面发现的问题和各社队情况通通气。于是 1979 年9 月23日自己动手给全县农村干部、社员写了封信,鼓励大家打消顾虑,大胆实行责任制。并在几次调度会上强调:“公社干部要放心领导群众搞责任制,如果错了,先处分我。”他还先后在杨桥片、龙王庙片召开三千人大会作解放思想报告,明确提出“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要还农民生产自主权,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儒家寨公社书记对实行责任制思想不通,老侯还直接派人,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帮助。从此,以“大包干”为主体的多种形式责任制在全县逐步推开。
老侯在此期间,不断到基层“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推动工作。1979 年初,西司庄公社个别大队实行了“口粮田”,杨桥片 7 个公社的花生大都实行了责任到人和“大包干”。老侯对此进行鼓励和帮助,使大家认识到责任制一没有改变所有制,二没有改变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搞责任制生产发展了,对国家贡献增加了,集体经济壮大了,社员生活提高了,这不是资本主义。
1979 年底,全县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拿出十几个典型启发大家,搞不搞责任制大不一样,早搞与晚搞大不一样。责任制早搞早主动,晚搞晚主动,不搞就被动。责任制到组不如到人,不联产不如联产。为了鼓励大家实行责任制,老侯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政策不变,干部不换”的报告,会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县三干会后,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专题大讨论,使联产计酬责任制在全县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即中发[1980 ]75 号文件)指出:“在那些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教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县委有了这个“尚方宝剑”,更坚定了搞责任制的信心。书记动手,全党动员,把传达贯彻文件精神,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当作大名县中心工作来抓。县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搞好生产责任制的通知》(即大发[1980]32 号文件),号召:“工农兵学商,农林牧副渔,不吃大锅饭,都搞责任制。”并组织群众深入开展学习中央文件大讨论,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普遍推开。到 1980 年底,实行责任制到联产计酬的有 2212 个生产队,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 79%;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有 170 个生产队,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 6%;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有 323 个生产队,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12%。少数“三靠队”全部实行了“大包干”的办法。
原载行士文著《邯郸拾遗》
2021年7月14日
作者行士文,矿工出身,好写写画画,到地面写黑板,做宣传,曾任峰峰矿务局党委办公室主任,河北日报编辑、记者、记者部副主任,邯郸记者站站长,邯郸地委副秘书长、秘书长、邯郸行署副专员、 邯郸地委副书记,邯郸市人大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