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例:
如果是真——祝贺!
如果失真,这种发布有何意义!
题外一例:某银行审议一笔出口信用证押汇融资案,风险部门汇报后,主持人问,开证行情况呢?是否有风险?风险部门答曰:上级行定的信贷风险审查表中没要求说明这个项目,我们也没审。主持人再开导说:虽然都是贷款融资,但国外来证应该审查一下国外开证行的风险情况,万一开证的银行出问题,信用证也是兑付不了的。———“真余外多事!”————在不情愿中挪到了下次贷审会再议!
这一事例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审查风险还是“上级就这么说的,上级没要求哪个”。
回到抗疫,基础数据是制定抗疫对策的最基本依据。是公关宣传、资源调配、措施制定与落实的“源”。
既己逐步放开决心稳健应对,就必须实事求是:据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解实困。
如果连数据都“掩耳”,那么请问在依据怎么定抗疫对策?如何服务市民?疫情真爆发时又怎能不“手忙脚乱”?总不能再现“一封控首先封“快递小哥”自断物流最后一公里而致民生保障乱象”吧。
近期各地新冠数据频招质凝,给人一种不检就没有的感觉。其实既然不检又何必公布?让卫健委的公信力一再被损?让一些“掩耳”的官僚形像一再强化被质凝而“授外以炳”?
在数据上,是否可以这样公布:昨日检测范围(例如发热门诊就医群体、物流、学校、重点环节相关群体等)、实检人数、感染情况…………
在内部管理流程上,是否应该根据以上数据和其他综合情况进行预研预判,预置应对方案?
看着数据难受,说点个人建议。
唉!……
【#11月社融增速创新低#,业内人士称消费、地产需求仍待提振】央行数据显示,11月社融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6109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596亿元。“消费、地产需求仍有待提振。”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受疫情新发多发、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11月社融、信贷增速均继续回落;结构方面,结构性政策支持企业中长贷保持高增,但居民信用收缩压力仍待政策加力缓解。伍超明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重点聚焦加力稳地产和加大对普惠、绿色、科创等领域的结构性支持力度。(中国商报记者 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