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梅九自传155 1915.12
景梅九著,李成立注
却说我当时入长安,还有一个可笑的动机。
辛亥革命后,西安同人,因改良社会,组织了一个“易俗社”①,教练一般小孩子演新编戏曲。有个唱花旦,名叫刘箴俗②的,时才十三岁,作派更佳。予在山寺忽传言刘已死,为哀稚伶十四绝,仍寓哀共和之意,中有绝云:“分明眼底影珊珊,带笑含颦舞未残;如此可儿天夺去,更何情绪入长安?”并寄南社③社友柳亚子④一函,略云:“子美既死,箴俗又夭,从此剧中华魂,(寓大中华之意)南北同失,只让杀风景之花面小丑跳梁舞榭,岂不可叹!”子美,姓陆⑤,在上海与冯子和⑥齐名者。是年死,亚子亦有哀词;故藉此发挥,一片哀愁,骂杀南北文武角色,觉得很痛快。
未几,有从长安来者云“箴俗实未死”,因谓同志曰:“我以此卜共和之不亡。”又赋二绝,其二云:“莫怪中年竞乐哀,笙歌满地几人才,怜他绝世丰姿美,重整全神注舞台。”玉青笑曰:“你的媚美人文章,又移向共和了!”
当岐山约我入长时,因举前诗戏云:“箴俗在,当然有入长安之情绪了。”
———————————————————————————————————————
注:
上图为易俗社创始人之一孙仁玉像。
上图为易俗社编剧范紫东像。
①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见120页,李良材,字桐轩注)、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之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
上图为秦腔男旦刘箴俗像。
上图刘箴俗演出《黛玉葬花》剧照。
②刘箴俗(1901——1924),乳名平儿,祖籍陕西户县。幼年丧母的他曾随父在西安卖羊血为生,1913年报考易俗社,因面黄肌瘦而被社长薛卜五据之门外。后,孙仁玉慧眼识珠,将他收下,并给他起艺名刘箴俗。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景梅九赠诗描述:“生小十三上舞楼,窈窕身似女儿柔。只因一曲青梅传,到处逢人说慧刘。”1921年,他到汉口演出,轰动三镇,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相提并论,誉为“北梅、南欧、西刘”。刘箴俗不幸患肺病。1924年7月演《美人换马》,抱病上场,一句未唱便栽倒台上,从此卧床不起,直至12月病逝。
③南社于1909成立于苏州,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社员总数1180余人。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景梅九亦是南社成员。
图为柳亚子1906年参加同盟会时的剪辮留影。
④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稼轩,号亚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镇人。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 *** 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 *** 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等职。1949年建国后,任中央人民 *** 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图为陆子美像。
⑤陆子美(1893——1915)名遵熹,字焕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江苏师范高材生,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投身戏剧,芳年盛誉,遍及东南。与冯春航同演《血泪碑》为柳亚子所赏识,并刊有《子美集》传世。陆子美后常郁郁寡欢,劳瘁伐性,于1915年4月8日殁于海上。
上图为冯子和像。
上两图为冯子和的剧照。
⑥冯子和(1888——1942)名旭,字初出、旭初,号春航。 江苏吴县人。父冯三喜曾是四喜班演员。他幼年随父学青衣、花旦。因他相貌近似当时上海著名青衣演员常子和,一度曾以“小子和”之称露演。在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汉口等地负有盛誉。
要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看完后请点个赞。
有网友说我的文章太短,看完不过瘾。如果你还想看我的其他文章,请点击文章标题下面的“山西人物”四个字,就会看到我写的和我注解的300多篇文章了。都是有关山西人物的。
景梅九与章太炎 景克宁与景梅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