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糯叽叽的天堂!你冲不冲?”近期,台州一时间“奇袭”各大社群平台热搜。不少博主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他们走街串巷,不约而同地将台州贴上了糯叽叽的标签,开启了一场糯叽叽之旅。
像裹着床松软被子的鸡蛋麻糍、浇着浓厚肉汤汁的糯米饭、季节限定的粘粘乎乎的重阳糕……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台州有了这样一个有些意外的称呼。
细想也没毛病,台州的不少小吃,都拥有着糯叽叽的口感。但在台州方言里,我们叫他宁揪揪。
这里的小吃为何糯叽叽?
糯叽叽口感大多“赖”糯米,作为大米的一种,据记载,是数千年前根据稻米淀粉性质驯化而来。不仅粘性强、热量高,一口下去很顶,饱腹感超强,于是成了过去出行必备的食物。
比如擂圆,听老人家说,相传有个贤惠的妻子用糯米粉做成团子,让出门的丈夫带上,但互相粘贴难分开,妻子便用山上的马尾松花提取花粉晒干,用团子滚一圈,就成了擂圆。
过去,糯叽叽还曾用来犒劳动物。“乌饭麻糍嵌豆沙,卖来卖去卖人家。”临海竹枝词《四月八日》里这样写到。旧时称农历四月八日是牛的生日,传说天牛在这一天下凡,代人耕劳,每逢四月初八,耕牛休息,家家户户以乌饭麻糍犒劳耕牛。
曾经果腹抗饿的“狠角色”,也有着不易消化的小脾气,但如今,也不妨碍被智慧的台州人打造成千头万面,将“糯米美学”发挥到极致。
可盐可甜的“糯米美学”
都说人有两个胃,一个吃正餐,一个装甜品。
作为早餐届“巨头”,温岭嵌糕是糯叽叽代表,嘎嘎有料。揪起手捣糕团,压成扁扁的一张,抓上各种蔬菜、泡虾、五花肉,挨个码上,拢紧捏实,留出一个口子,浇上最后一勺肉汁,就为这桶嵌糕注入了灵魂。
图片来源于 ***
一口下去,肉汤淌进嘴,令人欲罢不能。但不尽相同的原料,按不同的比例、配料、汁水相互搭配,在台州各个地方也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口味。
当温岭人从一口嵌糕开启美好的一天时,临海街头的梅花糕炉盖麻利掀开,老人、孩子用塑料袋子兜着,便“开炫”了!分麻心,红糖两个口味,小时候浅吃个两个就心满意足了。要是遇上“一锅端”的“壕”客,忍不住在人群中多看几眼。
梅花糕形状如喇叭,糕口呈梅花状,做的过程可以说都呈现在眼皮底下,毫无保留。粉浆倒入铁模,在每个模子中加麻心或红糖,粉浆灌至口端,撒上一层红糖,盖上盖子闷一会,焦香松软,太急会有被烫伤“天花板”的窘迫,但也挡不住这一口香甜。
包罗万象的台州人
无论是嵌糕、还是糯米饭团、还有逢年过节吃的麦油脂,都有着“大饼卷万物”的共同特征。
与其说糯叽叽,不如说包罗万象。
台州的当红小吃,就是拥有n种称呼的——麦油脂、食饼筒、饺饼筒……传说是台州人民为了犒劳戚家军抗击倭寇,做了很多家常菜肴,路远不便携带,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菜肴包裹在一张小面皮里,方便将士携带。
这卷神奇的“万花筒”,在台州9个县(市、区),有不同的饼皮,不同的“夹心”,也有包完再烙,和不烙的各种“派系”。
但都不妨碍从这卷特色美食中透露的台州人的性格。包的白白胖胖,是台州人的大气和豪放。无食材,不馅料,有沿海的鱼虾、北片的山货,则可以用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来形容。一家张罗,包好后会送去左邻右里,则是台州人的热情与友爱……
台州不止糯叽叽
与其被糯叽叽种草,不如好好看看这座长得好看还好吃的城市——台州。祛腥三剑客之一的姜,作为一个炒菜的配料,台州人也将其魅力发挥到极致。
找个菜场逛逛,都能遇到鲜榨的姜汁,混在面条里和海鲜一起煮,便是辣而鲜美的姜汤面;加上新鲜的猪肉或核桃、桂圆,混在蛋液里慢炖,出锅后撒上满满的红糖,就成了姜汁炖蛋,一口就治愈。
或许是靠海湿气重,姜在这里就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存在,还有姜米粥、姜汁肚片、姜汁酒甚至姜汁冰淇淋,简直能独立一支绰号“辛辣”的军团。
在台州,从市井小店吃到米其林餐厅,少不了海鲜的身影。俗话说: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鯔,三鲳四鳓,五呼六淡……意思是农历一月吃梅童鱼,三月的鲳鱼的味道最鲜美,到了农历四月,则是吃鳓鱼的好时候。
海里的美味,台州人不仅有着自己的“季节限定”之道,还有独特的挑法和烧法。三门青蟹,不按个头论英雄,大小适中而肉质饱满,是本地人的更爱。而在玉环,梭子蟹仰着蒸、黄不流,蒸到八分熟闷一会,口感更佳。
……
其实,论小吃,各有各的天分。欢迎大家来解锁糯叽叽,但又不仅糯叽叽的台州。
(视频支持:大勇)
台州糯叽叽方言怎么讲 台州的美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