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弹指一挥间。
把40年置于卷帙浩繁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册中,不过是一片小小竹简。但倘若这40年指代的是1978—2018年,时光瞬间闪耀,长河立刻奔涌。
国际社会常用“奇迹”一词形容中国过去40年的历史性变迁,而奇迹的原动力,无疑是1978年启动并延续至今的伟大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从一个较为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不足200美元增至约90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一系列骄人成绩:截至2017年,学前教育发展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开始迈向普及化发展阶段……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果,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已上升为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中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过往的成绩因何而得?未来的道路如何开拓?答案唯有二字:改革。
*** 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改革就是这伟大航程的“发动机”。过去40年,“改革号”列车奔驰在神州大地,而它开启伟大进程前的那一声长笛,是在教育领域率先吹响。
(一)这是“春天的故事”的序曲。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幕尚未正式拉开,中央决策层就意识到了恢复和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一年,恢复高考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1977年10月,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黄大年还是广西第六地质队的物探操作员;12月,他和全国570万考生一道,从矿山、乡村、工厂等各个角落出发,涌向高考考场。最终,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后来,他成为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之一”,成为家喻户晓的“时代楷模”……
1977年高考,全国共录取27万考生;2017年高考,这一数字增至761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考从当年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如今的“司空见惯寻常事”。高考的巨大变迁,是40年来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一切发展变化的动力之源,是改革。
正是改革,让教育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 *** 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增加教育投入。2017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达4.26万亿元,是1978年的453倍。人均教育经费从1978年的不到9.8元增加到2017年的3000余元。
正是改革,让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1949年,全国总人口中文盲占80%,农村人口中文盲高达95%。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两基”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经过多年努力,2017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3%。40年来,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0.5年。
正是改革,让教育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发达国家承认;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比稳定在60%以上,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列的数量不断增加,约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正是改革,让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级党委 *** 不断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在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惠及400多万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建立起了从幼儿园到大学覆盖各学段的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与此同时,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80%以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
如今,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更大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正朝着质量更高、内涵提升的方向转型;与此同时,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此外,教育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40年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约520万人。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破60万大关,持续保持世界更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开辟新疆域,攀登新高峰。教育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完成,整体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全面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改革;“四有好老师”成为新时代教师的核心评价标准,大中小学师德体系建立健全,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学生“四个引路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与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40年来,世界之一人口大国的教育巨变,书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改革是发展之源,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之一引擎。
(二)国之命脉,端在教育。历史上大国崛起之路,无一不与发达的教育体系有密切关系。回望过去40年,教育改革的脚步,始终与改革开放大业同频共振;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极其冷峻的现实:人口众多且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全国文盲和半文盲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社会上人才奇缺。如何在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紧张的背景下办好世界上规模更大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前,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出台为标志,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知识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不足阻碍各行各业发展的问题愈发凸显。
此时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首先直面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紧缺难题。1985年出台的《 ***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之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它开明宗义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将教育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中,及时回应了当时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标志,这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大潮,回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办学体制改革目标,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首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中国教育的地位。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扭转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211工程”“985工程”的相继实施,《 ***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陆续出台,便着眼于应对新千年世界性高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到来的挑战。
世纪之交到21世纪前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服务型 *** 相契合,更加关注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改革成就的重要标志,也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公平写下了注脚。
这一阶段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莫过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之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目标,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一时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2017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破除教育科学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针对当前教育现实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了施工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解决办法,在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进入由“立柱架梁”进入“内部装修”的新阶段。
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回应人民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关切和期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 *** 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 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相继出台,便是从公平与质量两个层面呼应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三)实践表明,40年中国教育之所以不断创造奇迹,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教育改革创新之路,有几条经验格外宝贵。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教育改革创新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40年来,教育系统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对高校实行全面领导;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党组织建设等等。事实表明,哪个地方党的领导越健全,哪个地方的教育干部、群众就越有战斗力,教育改革创新就越容易出成绩。
——始终自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再到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表明对教育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的认识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理性自觉。从当年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后来明确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在 *** ,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40年教育改革创新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定初心。改革创新要成功,方向引领是核心。40年中国教育改革创新之路,虽有时蜿蜒曲折,但根本方向始终是明晰的、正确的,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每个孩子都扣好“人生的之一粒扣子”;大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每个孩子植入中国文化基因;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深入实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制定,则是在世界教育改革大潮中彰显中国气质、中国智慧……有了这样战略性的方向引领、目标校正,中国教育才得以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平与质量“两手抓”,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内在要求和独特优势。无论是持续多年的“两基”攻坚、全面改薄,还是近年来提出的“办好每一所学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破解大城市择校热难题,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等,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美好教育的目标是高质量的公平。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双一流”建设,从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到提倡工匠精神,从简单的课桌粉笔黑板配备到智慧校园,40年中国教育改革创新之路,就是一条永不停歇追求“没有更好,只有更好”的教育之路。一面是公平,一面是质量,两者齐头并进,方成就中国教育之美好。
——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改革创新的美好设计,只有转变为广大教师的自觉实践方才真正落地。40年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之一资源,始终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作用。从1985年确定设立教师节、1993年《教师法》颁布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评选、“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定位,从“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乡村教师计划启动到中小幼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等,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激励帮助每个从教者变得更优秀。
——创造性传承传统教育智慧,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法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思是说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更佳的预期效果。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创新既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立场,又放眼世界、海纳百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先试点后推广。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异,因此,无论是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改革还是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都不宜一刀切,往往都是在小范围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大范围推广。既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重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这保证了改革创新的妥帖性,有效避免了犯颠覆性错误。素质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都首先在基层有了成功的探索,而后才上升为国家意志。顶层设计的抓手,是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无论是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亮点都在体制机制改革。
历史实践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的改革创新,都极大地释放了教育的活力。
(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而高度意味着中国教育再出发获得了更清晰的视野和方向。
2018年9月10日—11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这次大会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把教育事业发展提到了“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正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出发, *** 总书记强 *** 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 *** 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教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党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这次大会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引。
青少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引导青少年一代建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中华民族才能永葆昂扬向上的奋斗意志。 ***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 *** 论,那就是从六个方面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树立健康之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之一标准,学校和教师,必须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凡是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为此,就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最终的指向,就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虽然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态,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新部署新要求,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发展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我们深信,中国教育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不负人民的重托。
(五)教育奠基中国,改革成就未来!40年的教育历程表明,改革是发展的永续动力,是中国教育实现历史性巨变的关键词,更是中国教育面向未来的信心。
唯有改革,源源不断为教育注入新鲜活力,让中国教育昂首阔步;唯有改革,不断推动教育飞速发展,为未来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唯有改革,让中国瞩目世界,在国与国的竞争中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代越是向前,教育的力量就愈发凸显。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幸福与希冀,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牵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今日之中国,更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借助改革托起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 *** 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昭示着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成为经济强国,首先要成为教育强国;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复兴,背后教育之支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教育在改革中一路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抒写壮丽诗篇;在改革中迎来新征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携手前行,与国家民族未来休戚与共;在改革中铸就辉煌,努力完成教育强国的伟业。
星垂野阔,月涌江流。总结40年,心波难平;展望百年,踌躇满志。进入新时代,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开启了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在绘就新的历史蓝图中,在已然开启的新征程中,中国教育再次雄姿勃发,扬帆起航。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8日第1版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点 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