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香港公屋照片 香港公屋礼民楼

网络整理 资讯
宽12米长90米是多少平方 美荷楼:记载港人打拼岁月 见证香港公屋变迁史

【解说】旧时的戏院、理发店、公共屋舍,移步换景,一事一物都映照出上世纪的老香港风貌。作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位于深水埗区的美荷楼拥有7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中叶,大批移民涌入香港,于九龙北部搭建临时落脚的木屋,又称为“寮屋”,石硖尾便是其中一处聚居地。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硖尾寮屋区发生重大火灾,数万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也由此催生出香港的之一代公共屋邨——石硖尾徙置区。落成于1954年的美荷楼就是其中一幢,直到2006年,美荷楼一直用作住宅用途,也成为如今香港硕果仅存的之一代公屋。

香港公屋照片 香港公屋礼民楼

【同期】美荷楼生活馆工作小组主席 陈东山

这个单位就是当年之一代徙置区一个标准的单位,就是120尺(约11平方米),住5个或以上的大人的标准。这个单位的设计也都是根据以前的居民他的描述复原出来的。父母就住在这边的床上,家家户户都会搭一个小阁楼,子女会睡在上铺,怎么爬上去呢?就有一个桶,他们用来做楼梯,这个桶也都可以用来储水,储棉胎,甚至可以当成凳子坐。如果你不够5个人,你只可以占用一边,所以就出现“一屋两户”的情况,有两户人家住同一个单位。

【解说】之一代的公屋条件简陋,居住空间狭窄,住屋内没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只在楼道中间设置为数不多的厕所和盥洗室,供每层居民共同使用。

【同期】美荷楼生活馆工作小组主席 陈东山

公用厕所每层楼我们大约有300多人,男厕有三格,女厕也只有三格,你都可以想象当时的卫生环境是怎么样的。也都有一个公共的取水处,洗衣服、洗菜,所有用水的全在这里。有很多居民利用这个地方来打麻将。因为1963年香港发生大旱,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四天只供应4小时的水。我们一家大小包括小男孩都要出去担水,供全家4天的使用。经过中央 *** 拍板,在1965年建成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东江之水越山来”,此后解决了我们几十年的供水问题。

【解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香港公屋的住房环境亦日臻完善。

【同期】美荷楼生活馆工作小组主席 陈东山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 *** 有一个“十年建屋”计划,就包括将这些旧一代的公屋进行改建。大家见到这一个单位就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两个单位合并成一个单位,于是就由120尺(约11平方米)增加到240尺(约22平方米),就是之一他们有自己的洗手间了,另外他有自己的厨房,都可以有自己的家用电器,包括冰箱、电视机、 *** 都有的。改建了之后,房间就大了很多,所以他们打麻将都可以在自己屋里了。

【解说】2013年,美荷楼被改造为青年旅舍。为保育历史建筑,香港青年旅舍协会特意在美荷楼地下和一楼设立“美荷楼生活馆”,展陈当年原居民的家具、实物、旧照片、口述历史等,以期呈现上世纪中叶的社会风貌。

【同期】美荷楼生活馆工作小组主席 陈东山

我们这里做了一个展区,关于(20世纪)60年代的戏院,都是我们主要的娱乐之一。我们大家看一下,我们收集了很多当年(20世纪)60年代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片,之一种大家都很了解的,就是当年很流行的粤语片,也都有我们的普通话片,当年的武打片是这样的。当年我们看电影,小朋友是不需要买票的,他们“掹衫尾”(拉住大人的衣角)就已经可以入场的了。

【解说】美荷楼的变迁,承载着几代港人艰苦奋斗的集体回忆,亦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公屋政策发展的历史缩影。

【同期】美荷楼生活馆工作小组主席 陈东山

香港公共房屋的发展,不是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停止了,这个公共房屋发展是一直没有停过的。之一代当然就是(徙置区美荷楼,这个是(20世纪)50年代的。(20世纪)60年代,楼房你看到又高了很多,并且首次出现了电梯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设计叫做“双塔型”,可以在很小的地方容纳很多的居民的。去到(20世纪)80年代,都有一些我们叫做“Y型”的公屋。(20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和谐式”的公屋。去到千禧年以后,所有的公屋设计就不再是标准化的。香港的公屋设计就越来越完善,也都可以符合居民的需要。

记者 范思忆 罗嗣昱 香港报道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香港历史悠久的公屋 香港公屋礼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