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及意义

网络整理 问答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及意义图1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及意义图2

古代考中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鸣金、骑马游街、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旧时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至于“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终唐一代,没发现有这个称谓。

实际上,榜眼这一名称与状元、探花一样,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并非官方用语。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朝的新科进士放榜在每年的春季,此时正是京城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新科进士为了尽情庆贺自己中第,要举行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这两个人便被称为“探花郎”。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取得的名次没有任何联系。

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出现极少,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