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是什么 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关系

网络整理 问答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而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般用地震仪器的振幅与0级地震振幅的比值来衡量。一次地震后,不同的地点烈度亦不相同,而震级只有一个。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光的瓦数,地震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某点的亮度不仅与灯泡的瓦数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震中距)有关。一般而言,震级越大,震中区地震烈度就越大。烈度是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除了与震级、震中距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和建筑物抗震能力等有关。它是用“度”来表示。

一般来说,震中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增大,列度一般逐渐降低。

一般情况下,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极震区破坏则较严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烈度则不太高。(见图1)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是什么,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关系图1

图1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的关系

场地土的影响。场地土对震害的影响在场地条件中占首要地位,几乎每次大地震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事例。如果把场地土分为四类:岩石、坚硬土或软质岩石、中软土和软弱土,则这四类场地土的特性迥然不同。从抗震角度看,至少有两点不同:一是它们的刚度不同,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情况也不同,刚度大则传播速度快而衰减小;二是它们的动力强度不同,在地震波动作用下,基岩强度很高,一般不破坏。相反,松散软弱的场地土则很容易产生地基失效。因此,不同的层厚或不同几何形状的场地土,就会具有不同的动力特性,从而影响到其中传播的地震波特性,进而影响到震害或地震烈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围海造田得到土地,并在上面建造房屋。事实证明,这是极其危险的,也是得不偿失的。由于填充区的砂质土在地震来临时,可能发生液化,如1989年洛马普特地震中,就发生了这种现象。而砂土液化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地面倾斜,建筑物与其地基分离,部分或整体倒塌。震区仪器测定的结果:填充地区将地震动放大了8倍(图2所示)。震后调查,在填充区70%以上的建筑物已不适合居住。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是什么,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关系图2

图2 填充区的地震动被放大了8倍

地质构造对地震烈度的影响。在历次地震震灾的调查研究中,经常发生在断层上或断层附近的建筑物破坏严重的现象。从工程观点看,地震断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发震断层,即由其破裂才引起的地震,也就是说,地震时它释放出了能量,发震断层一般在极震区内;另一种是非发震断层,地震中它并未释放能量。发震断层对烈度影响很大,因为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扩散,从而造成破坏。发震断层的另一影响是由断层位错引起的地基失效造成的各种破坏,如滑坡、地裂缝。1976年唐山地震中,宁河为Ⅷ度区中的Ⅸ度异常区(见图3所示),除了地基条件外,可能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宁河高烈度异常区在构造上位于黄骅凹陷内,第四纪沉积物较厚,断层比较发育,有北西向宁河、宝坻新构造断裂通过。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避开活断层,是城市安全设计必需考虑的问题。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区别是什么,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关系图3

总之,地震烈度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及建筑的抗震能力和质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震级和烈度是地震学中两个互相关连,又完全不同的术语。地震的震级是一次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的标示。震级越高,表示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越大。地震烈度是地震灾害发生时,灾害对某一地点的自然景观、建筑、生态的影响的强烈程度的标准。我国採用国际上常用的十二级烈度表。三级以下,人无感,仅仪器可以测量和记录。四级以上,人开始有感、悬挂的灯具摇晃。五级,地面摇动、器物跌落、熟睡的人会惊醒、人畜惊恐。六级,大地晃动剧烈,人站立困难、不结实的建筑,会开裂、一些老旧房屋的“高门脸”“女儿墙”、烟囱会跌落伤人。七级以上,山体滑坡、大地开裂、部分建筑物倒塌、出现伤亡…。八级以上,就会山崩地裂、建筑大面积倒塌、出现巨大人员伤亡、并可引起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山崩、海啸、列车脱轨、船只倾复、火山喷发、江河、水库溃坝…。十二级、山川易容、日月失光、建筑物全被夷平…。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地震发生点与对应地表的“震中”距离可能会有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之差。因此,相同震级的地震,造成的灾害程度,差别巨大。也就是说相同的震级,震中的烈度会有很大差异。距离越远,烈度递减。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11度,天津烈度8度,北京烈度6度。所以,只有地震烈度,才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准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