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8月24日人民银行重启了14D逆回购,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史上首次使用“收短放长”策略降低隔夜资金可获得性,并最终控制杠杆水平的尝试。到今天,刚刚好已经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不妨归纳总结一些“收短放长”中的的经验。
我们发现,利用“收短放长”降低隔夜占比需要两个必要条件:长期资金的占比高、利率高。事实上,只有当多数融出方都依赖于公开市场资金的时候(例如当前的缴税周期),才会达成上述两个条件。
实际上,上周的资金紧张主要由于缴税因素引起,“收短放长”只是辅助因素。今天是主要税种征期的最后一日,因此税收的影响会迅速淡化,接下来市场继续受月末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月末因素引起的资金紧张通常会在25-27日达到顶峰,因此我们预计资金利率将于本周四前显著下行。值得注意的是,“收短放长”并没有结束,阶段性的资金紧张还会持续。
“收短放长”控风险
人民银行通过“收短放长”降低隔夜资金的可获得性,并且提高资金成本,其目的在于控制银行间市场风险。在“收短放长”之前,利率品投资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类:融资风险、估值风险、杠杆风险。
2015年3月份开始,收益率曲线短端的稳定性提高,因此回购融资期限大幅向隔夜集中。重启14D逆回购的前一周,隔夜占比为88.5%。隔夜占比的提高,导致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滚续操作,使得市场结构变得脆弱,容易引发融资风险。特别是在有突发事件时,大量回购都在当日到期,大大地增加了人民银行的应急难度。
10Y国债收益率曾经在8月中旬触及2.64%,而当日R001利率为2.05%,期限利差处于历史可比阶段的最小值。(图中阴影部分为历史上期限利差低于8月中旬时的阶段,但是这三个阶段都是由于短端上行所造成的期限利差压缩,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倾向性地认为,2.64%的收益率与基本面状况并不相符,具有一定的估值风险。
长期利率债曾于7月-8月中旬出现了快速下行的趋势,并且形成了赚钱效应。在此效应的影响下,部分投资者会激进地提高杠杆率,使组合过多地暴露在杠杆风险下。
为了防控相关的风险,人民银行于8月23日重启了14D逆回购,希望通过提高货币供给的成本,降低银行间市场O/N品种的可获得性、阻断收益率快速下行的趋势,并最终降低杠杆率。此外,“收短放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OMO的到期续作压力。
我们观察到,在进行“收短放长”操作中,人民银行采用渐进性策略,操作力度逐步提高:
首先,先进行14D逆回购,将资金的边际成本由2.25%提高至2.40%。
其次,在第一批14D到期后,加入28D品种,将成本进一步提高至2.55%。
最后,操作大量1Y MLF,将成本提高至3.00%。
根据执行力度,我们将截至目前的“收短放长”分为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人民银行的态度十分温和,尽力保持R007的稳定;在第二阶段中,人行开始在操作上稳健加力。
第一阶段(8月-9月):温和操作
8月-9月这段时间,人民银行对市场的态度非常温和,努力将资金利率和10Y国债收益率都稳定在相对较小的区间内,特别是在9月中旬以前,人民银行仍在力求保持R007的稳定。例如,在重启14D逆回购的次日,R007快速上行至2.73%,人民银行通过大幅提高OMO投放量的方式应急,以至于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资金利率甚至低于14D操作前的水平。
在第一批14D到期后,隔夜占比仍没有降到80%,因此人行将政策加码,在OMO中增加28D逆回购品种。此时,人民银行担心市场对重启28D产生恐慌,因此在进行28D逆回购时利率降低了5bp,表达出温和的善意。
从结果上看,本阶段“总量宽裕,收短放长”的调控方式使得10Y国债保持稳定,达到了调控的目的;但另一方面,隔夜占比也没有下降(隔夜占比曾经临时性降低至60%,但主要是假日因素。)
事实上,只有当长期资金的占比较大且利率提高的幅度显著时,隔夜占比才会有效降低(下文会有详细的分析),本阶段并达到这两点条件。本阶段的主流操作品种为2.40%的14D逆回购,利率较2.25%提升的幅度有限;虽然曾进行过一次1Y期限的MLF操作,但是规模占比太小。
第二阶段(10月):稳健加力
我们将10月初至今视为第二阶段,在本阶段人行似乎已经放弃了对R007稳定性的追求,并且对收短放长的操作更加坚决。我们不妨将两个阶段进行对比:第一阶段重启14D的次日,R007刚刚上行至2.7%,人行即开始平抑;上周二至周五的四个交易日,R007均高于2.7%且持续上行,但并未观测到人行的实质性措施。(我们推测,人行态度的微调主要是因为收益率出现了超预期的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二(18日)有900亿逆回购到期,人行对冲了800亿;有1320亿MLF到期,人行投放了4620亿;此外还有8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综合来看,该日净投放2400亿元,但是R007却上行27bp至2.73%。此后三天共净投放2300亿元,但是R007上行至2.91%。实际上,净投放伴随着收益率快速上行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首先,该段时间临近主要税种征期的末尾,且10月为缴税大月,因此会对流动性造成冲击,而公开市场净投放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缴税所造成的流动性缺口。不过,由于人行每日框定的流动性总量都比较宽裕,所以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受到的影响有限。事实上,本次DR007上升的幅度很小,并未超过9月末的高点。
其次,1Y期限 MLF的成本是3.0%,因此商业银行在融出时也倾向于提高利率将成本转嫁至非银。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过去的几日中,R007比DR007上行快很多。
事实上,加杠杆的机构主要是非银,这样操作可以既满足银行的的流动性需求,又使得非银接受较高的杠杆成本。此外,资金利率的提高也降低了隔夜品种的可获得性,使其占比重新回归80%左右。很显然,第二阶段的调控较前一阶段成功。
两个必要条件
重新审视两个阶段的经验,我们发现降低隔夜占比需要两个必要条件:
1.长期资金在市场占比高(否则资金需求方会被低成本资金抢占);
2.长期资金的利率显著高(第一阶段用2.40%代替2.25%的作用不大;第二阶段使用3.0%后,开始显出效果。)。
事实上,只有多数融出方都刚性依赖公开市场资金的时候,才会达成上述两个条件。(逻辑是:只有对OMO资金的需求是刚性的,才容易接受高成本资金;只有大量机构都接触到OMO给的长钱,银行间的利率才能保持高位)比如说,缴税周期内,各家银行的流动性普遍减少,因此对公开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此时进行“收短放长”降隔夜的效果相对明显。
对资金面的预期
今年以来,人行对月末、季末的资金平稳非常关注,因此预计月末会暂停“收短放长”,以保障资金顺利跨月。
上周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税收上缴国库,人行的“收短放长”起辅助作用。本月重点税种的征期于今日(24日)结束,因此税收因素将迅速淡出,接下来跨季因素会继续影响市场。
一般而言,季末月的资金利率通常在29日后回落;非季末月的资金利率通常在25-27日达到高点。本月为非季末月,所以资金利率大概率于周四之前显著下行。值得注意的是,“收短放长”并没有结束,阶段性的资金紧张还会持续,特别是在每月的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