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注销退费超半年!这效率也没谁了。
今年4月份注销的ETC,预存的费用今天才退到账,6个多月的时间,这效率也没谁了,以前老人经常讲,这要是在工厂流水线,早倒闭了。
2017年3月份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国产车,广汽传祺GS4,2017款,自动两驱豪华智联版。当年这款车满火的,看了配置也是相当豪华,买了车之后就有ETC的营销推广在小区门口办理,确实很方便。办理建行信用卡送ETC,信用卡办下来激活消费后就到指定建行营业点免费安装ETC。
此ETC是预存费用方式的,协议是第一次从信用卡预存500到ETC账户上,每次过高速自动扣除,当ETC账户余额少于200时系统会自动从信用卡划转300作为预存金,只需要还信用卡账单就可以了。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一种ETC。
今年3月的一次出行上高速ETC已经没有反应,收费站小姐姐说设备坏了,需要注销后重新再办一个。事情拖到4月份才有空去原开户网点申请注销,银行小姐姐协助填了资料,提供了退费银行卡号复印件,说快的话15和工作日,慢的话半年都有,这要看捷通公司的进度。当时也没多想,每隔一段时间就进云闪付看银行卡余额,反正每天都在用云闪付付款吃饭。
申请注销没几天就收到短信通知我名下的ETC已注销,再咨询银行想重新再去办一个,得到的答复是捷通公司已取消授权给他们,需要我到捷通公司办理。后来到捷通公司办理了另一种即时扣费的ETC,更方便了,有问题注销就可以了,没有退费的问题。
到10月份的时候再次想起这个费用还没有退给我,于是打电话给建行的小姐姐,说是等捷通退款,如果超过半年仍未到账就只能去捷通公司处理。现在我出门办事前都会提前打电话咨询需要带什么资料,什么时间段办公,地点在哪里等等,问清楚再去。
所以只能在周末抽空到离我家最近的高速出入口捷通办公室。得到的答案是银行没有给我在系统中点申请退款,纳尼!捷通公司又让我跟银行联系处理,只有银行申请捷通才会作业。
周末银行又不上班,又要等。周一再电话联系确认是银行跟捷通公司的对接系统关闭了,需要捷通公司的技术人员处理,又要等。又拖了半个多月打电话去问说系统刚好处理好已点申请退费,又是等等等…
几天后压了半年多的5百多块钱终于退给我了。
总结几点:
1,ETC不要办预存费用的,注销退费太费劲
2,ETC坏了,不管以前是在哪里安装的都可以直接到ETC公司注销和退费,更直接,没有中间商
3,ETC可以在网上申请办理,邮寄到家,自主激活,不需要到处跑
4,出门办事前一定要先打电话确认待办事项所需的材料和细节
5,不知道电话的请拨打114查询台查询#ETC# #微头条日签#
总额逾850亿!继“短视频”后,超前消费正在“掏空”国人,请尽快上岸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父辈们还习惯于勤俭节约,在他们心里勤俭节约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准则,只有在平时的时候懂得节俭,把多余的资金储存起来,才能在遇见突发状况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能够应对自如,所以我们国家的老百姓一直是世界上储蓄意识最强的国家。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多观念在年轻人的心中悄悄发生着改变。受到外来观念的影响,很多年轻人都有了超前消费的习惯,他们认为所谓的节俭不过是辛苦自己当下的生活,人生苦短及时享乐同样重要。
因此超前消费在年轻人中迅速蔓延。根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信用卡持卡数量达到了7.66亿张,而因为无力偿还欠款而造成逾期的总金额更是高达850亿,而这也成为了继“短视频”后另一个掏空国人的“陷阱”,若你也深受其害,请尽快上岸。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信用卡,很多年轻人都非常了解,如今银行方面为了提高业绩也是推荐客户办理信用卡,毕竟信用卡使用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的免息,但是无论是分期还款还是取现都是可以给银行方面带来收益的。
据统计我国拥有7.66亿张信用卡,平均每人的持卡量达到了0.55张,这样来看我们的信用卡发放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只要是经常使用信用卡的人,基本上都会拥有两张以上的信用卡,并且经常使用信用卡的人,在日常消费过程中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出现超前消费的情况,提前透支了自己的收入,从而陷入了以卡养卡的恶性循环当中去。
尤其是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工厂面临着停工停产,职工的收入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原本可以维持的债务偿还因为收入受到影响而无力承担,很多人资金链出现问题,信用卡逾期情况较为严重。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的金额高达854.28亿元,相比于十年之前有了近十倍的增长,因此也可以看出超前消费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另一个陷阱,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随着这一情况愈加严重,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央行对此加大了监管力度,避免因为银行坏账而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避免老百姓陷入更大的信用危机之中。
随着央行的表态,银行方面也愈加重视了信用卡问题,农业银行发表声明,将会严格管控信用卡使用情况,如果存在不当使用信用卡的行为,那么持卡人的优惠政策、相关服务以及信用卡额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存在情节比较严重的违法使用信用卡的行为,将会关闭信用卡的相关服务,并且不会再为其发放信用卡。
不论是国家还是银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保证信用卡的正常使用,对于信用卡只能够用于日常消费,不可以用于投资理财,避免超前消费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信用卡的规范使用也会降低银行方面面临的风险,有利于保证我们国家的金融系统健康有序地发展。
而对于信用卡逾期不还者,银行方面会录入其征信系统,也就是加入黑名单,成为老赖。这将会对持卡人的正常生活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不仅不能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还会限制其高消费,不允许出入高档场所消费。
信用卡逾期不还还会影响家人以及子女的上学和就业。被列入黑名单之后,子女是不允许就读贵族学校或者是私立院校的,只能够就读普通公办学校,而未来孩子毕业之后考取公务员也会受到限制,同时也被禁止就读军事院校,禁止参军等等。
所以说我们的征信对于我们个人及家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购买超出自己收入能力的东西,同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资金不会出现问题。
很多人认为信用卡逾期之后,只要不再使用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信用卡逾期不进行还款,那么银行方面会在系统中自动划拨储蓄卡中的资金用于偿还欠款,所以任何企图逃避还款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严重者还会影响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
都说借钱人的春天来了!那么借钱后就可以拒不还账了吗?不还有啥法律后果?
一是不守诚信被质疑,名誉扫地受损害。
首先,诚信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俗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用完别人的东西以后,就应该马上归还人家,这样以后再有什么事情麻烦别人的时候,人家才会愿意再帮你。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难处,在困难的时候,资金周转不开,需要借钱,只要你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相信周围的朋友都会拔刀相助,解救你的危难。但是,如果一借再不还,甚至赖账,那就成为不可信之人。人一旦失去了信用,别人就不会再信任你,无人去想着去帮助你。这样以后在社会上很难立足。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今日头条#
其次,信用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当前电子数据被广泛运用,个人的信用记录愈来愈被重视。特别是银行在发放个人消费借款时,为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对借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以此判断借款申请人的还款可能性。那么记录了个人与其他机构或个人发生借贷关系形成的履约记录;与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部门发生经济关系形成的内容;欠缴依法应交税费的记载;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民事赔偿的情况,必然成为影响生活的重要参考。如果个人的信用记录不良,相信其行为必然被质疑。
可见,诚达天下!如果在生活中和在社会上行走,不诚信做人,借钱拖着不还,甚而故意赖着不还,必将被周围的人唾弃、被社会所抛弃。
二是被诉法院被执行,限制消费被拉黑。#头条#
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借钱故意不还,必将被充满怒火的债权人送上法庭,最终会被法院强制执行。法院为了让欠款的债务人及时履行义务,会有强有力的措施展开。
1、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向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单位调查询问或审查追问有关被申请人存款情况的活动,对查询到的被申请执行人在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单位的存款进行冻结,不准其提取或转移。并可以通过银行或者信用合作社等单位,将作为被申请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存款,按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规定的数额划拨进指定的账户内。划拨存款可以在冻结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不经冻结而直接划拨。
2、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在执行实践中,扣留是临时性措施,是将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暂扣下,仍留在原来的单位,不准其动用和转移,促使其在限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如超过期限仍不履行的,即可提取该项收入交付申请执行人。
3、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被申请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4、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在执行过程中对被申请执行人不仅逾期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且还将财产转移起来,拒不向法院交待自己真实的财产状况。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5、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腾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甚至唯一的住房也会被拍卖。
6、支付迟延履行金。被申请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的,因为拖延履行已给申请执行人造成损失,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7、限制高消费。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限制其高消费。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限制高消费后,不得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被纳入老赖名单,子女入学也会受到限制。
三是恶意不还触刑法,被判入狱陷牢笼。#正能量#
民间借贷中,一般很少会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但是有些时候,借钱不还就有可能会坐牢!那什么情况下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呢?
1、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经法院判决债务人还钱,判决书生效后,债务人有能力支付拒不支付,就可能构成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2、构成诈骗罪。行为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可能构成诈骗罪。比如:债务人以投资为由骗取债权人财物,债务人拿到钱后投入赌博或是谋取其他私利,在约定分红的时间隐藏无力还款状况。
3、信用卡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利用信用卡,一般是指使用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方法进行诈骗活动。
可见,随着法律的健全,加大了对违法放贷行为的打击力度。但并不意味着借款人的春天来临,就可以借钱不还了。国家一样对合法的借贷行为给予了强有力的保护,赖账一样会受到法律的惩戒。
“我在监狱,怎么用信用卡?”河南商丘,李女士因犯绑架罪,在监狱服刑10年,出狱后发现被银行拉入黑名单,李女士状告银行,要求对方承担责任。
(案件来源: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
事情要从2007年11月说起,李女士因犯绑架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鉴于在服刑期间有悔改表现,李女士于2017年11月提前刑满释放。
刚出狱,李女士还沉浸在重获自由的喜悦中时,法院的一纸判决书再次送到李女士的手上。
原来,2015年,银行以李女士名下一张信用卡消费透支未还为由,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李女士偿还银行借款本金、利息、滞纳金、超限费等总计27449.55元。
判决后,法院已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李女士名下的1500元存款划拨给银行,同时,将李女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人员名单。
李女士百思不得其解,她决定到银行探个究竟,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张信用卡的办理日期是2009年6月19日,而自己分明于2007年就入狱服刑了。
简直欺人太甚!李女士认为,自己刚从狱中改过自新,重回社会,生活本就窘迫,银行此举实在是雪上加霜,给自己造成更加严峻的生活困境。
多次协商未果后,李女士将银行告上法庭。
李女士主张,银行作为金融管理主体,有审查、核验客户身份信息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银行因自身原因,在自己从未办理亦未授权他人办理信用卡的情况下,莫名其妙产生信用卡债务,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不良的征信记录,严重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规定,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方面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因此,银行需要承担自己的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各项损失共计10万元。
看完案情,我们可以得知,实际上本案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在于银行因李女士的信用债务问题将其告上法庭,最终被反告一事。
值得注意的是,《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规定,服刑期间不超过警戒线和规定区域,脱离监管擅自行动。
所以说,李女士不可能存在上述在银行处申领信用卡并消费透支的情况。
法庭上,银行对自己在办理信用卡确存在审查不严的过失不予否认,但其认为,征信产生不良记录以及产生诉讼的根本原因是第三人冒用李女士的身份证信息所导致,并非自己主观意愿。
1.作为金融机构,依规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报送信用卡客户的征信情况,是履行法定职责的合法行为。
2.银行报送的信息是依据名义持卡人名下信用卡的真实欠款记录,并非捏造,也不存在虚构事实或侮辱的行为。
3.即使存在信用卡被第三人冒用、银行审查把关不严的情况,银行向人民银行报送征信情况的行为也不构成任何形态的名誉侵权行为。
4.银行在发现逾期后,采用的诉讼程序合法,所述案件虽在裁判文书网上公布,但这不是银行方面所左右,同时该种情况也不构成侵犯名誉权。
5.事后,银行已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删除了李女士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不良记录,同时退还了划拨的1500元,另向其支付了交通费等损失1600元。
法院认为,首先,名誉权受损害的后果应当是导致当事人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社会评价的降低。
本案中,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时审核不严,存在过错,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相对封闭,这些记录并未在不特定的人群中进行传播,故不能认定存在损害原告名誉权的后果。
其次,银行对李女士信用卡被冒用产生的扣款问题已经做了更正并给予了经济补偿,足以弥补李女士的损失,故对于李女士主张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损失共计100000元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综上,法院驳回原告李女士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300元,由原告李女士负担。
那么,对此案你怎么看,关注我@以案普法 ,并在评论区留言
#315全民行动#
不出去怎么转移资产呢!//@历史逆时针:“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历史逆时针“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最近三个月,因为工行信用卡逾期的事,接触了不少信用卡逾期的持卡人。
有次去银行协商,遇到一个年龄40岁左右的大哥。大哥原来是做餐饮生意的,因为疫情原因,自己经营的饭店被迫关门了,同时还欠下不少外债。因为生意的失败,老婆成天跟他吵架,最后不得不离婚了。一个女儿归他抚养。他好不容易攒了一万多块钱,按照学校的要求,存到工行卡里,准备给女儿交学费。可还没等到学校划转学费,工行就提前把他千辛万苦筹来的一万多块钱给划走了。大哥急得火烧火燎,跟银行协商时,一边流泪一边说: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婚也离了,饭店也没有了,孩子是我唯一的生存的希望,如果给孩子交不上学费,我都没有信心活下去。一个中年大哥流着眼泪,银行的人员都有些于心不忍了,只能是一个劲地安抚。
还有一位大姐,50多岁,也是做餐饮的,信誓旦旦地跟银行说:我这辈子,从来不会欠银行的钱。我以前没欠过,以后也不会欠!我这次欠的钱一定会还上的!
在信用卡逾期的人群里,有一些是恶意套现的,不过还有很多人,他们主观上并非恶意,他们曾经一直拼尽全力遵守信用卡协议,按时还款,从不逾期。可是,又有谁能保证一辈子不会遇到困难?比如去年的疫情,很多原来经营正常的餐馆、酒店等等,被迫经营不下去了。又有很多人,突如其来的生场大病,自己生存都成了问题。长期守信已经是不容易,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守信一辈子更是谈何容易呢?
银行和欠款人本来都是各取所需,只是立场不一样。对于恶意拖欠,隐匿,转移财产的进行惩戒,这是理所应当的。对于有还款意愿,只是暂时还款困难,而且积极配合还款的欠款人,银行也是有相关的减免政策的,给欠款人做一些利息减免,或者分期还款等等。欠款人可以正常工作,才能具备还款的能力,才能贡献自身的价值。
生活不易,希望银行能够给那些因为疫情原因、或者生病、意外的发生等等原因而被迫逾期的信用卡持卡人一点时间,让欠款人有条件努力增加收入来源,相信他们迟早都能还清欠款。#信用卡#
我昨天把自己跟银行协商中遇到的一点小波折写了一篇微头条,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非常感谢粉丝朋友,不少人给我出谋划策,也有不少人点赞、收藏。非常感谢网友对我的理解与帮助。
其实我把自己跟银行协商的过程写出来,初衷是希望能帮助和我一样,有强烈的还款意愿,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跟银行协商的朋友。负债的朋友长期承受巨大的压力,心态难免会失衡,失去正常的逻辑还有判断力。就像刚刚逾期时的我一样,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去协商,又害怕催收不停地打电话,影响自己的家人和工作,当时真是一头乱麻!当时非常希望能有个人,指导着我,一步步走下去,尽快地把信用卡逾期的事处理完了。
而现在,我跟银行协商三个月了,也算是积累了一点点心得,我把心得体会整理出来,协商期间遇到的风险点跟大家指出来,也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深陷泥潭的朋友,早日走出负债的阴影,尽快上岸!#信用卡逾期#
诚信在心里,不在征信报告上,不在周围人的闲言碎语里!
加油!负债的朋友!
厉害了我的国,中石化在阿根廷又一战略送钱!坑国人补老外!//@历史逆时针:“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历史逆时针“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全TMD抓起来枪毙!就敢在家里横//@历史逆时针:“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历史逆时针“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信用卡逾期会冻结储蓄卡吗?
逾期不会冻结储蓄卡,储蓄卡的存款属于私人财产。
但有一种情况是:银行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归还,如果经过法院判决仍拒不归还的,法院会在强制执行的程序中,依法冻结欠款人任何储蓄卡中的存款。
《民事诉讼法》中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的义务范围。
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逾期后尽快和发卡行公平协商个性化分期还款,避免催收,被诉,利息,划扣等一系列问题!
#信用卡逾期# #科普# #头条# #我要上微头条#
“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历史逆时针“在国内靠扶持赚的钱,在国外凭实力全亏了!”中石化26亿美元买进的阿根廷油气田,最后以2亿多美元的地板价挥泪贱卖。另外,阿根廷项目运营期间,还至少亏损了29亿美元。10年时间,50多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当地华侨提及此事,无不痛心疾首。 2010年12月10日,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斥资26.36亿美元,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阿根廷的油气资产,2011年交割之后,由中石化国勘阿根廷公司负责勘探与作业。 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间,中石化国勘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阿根廷公司净亏损5.5亿美元。 但是,2016年11月,财新独家披露的一份中石化内部评估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累计境外投资997亿美元,仅2015年这一年的净亏损就高达225亿美元。由于收购的油气资产禀赋差,开发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拥有6000多亿元人民币油气资产的国勘公司,负债率高达96%,濒临资不抵债,国有权益已经“损失殆尽”。其中,阿根廷公司实际净亏损高达29亿美元,远超5.5亿美元的公开亏损数据。 另外,阿根廷项目的实际油气储量为2.2亿桶,与收购评估的3.9亿桶相比,减少了44%。 雪上加霜的是,实际作业成本也比评估的高出很多,收购评估的桶油作业成本为17.3美元,可实际的作业成本高达29.5美元/桶,超出70%。 可以推断,这桩交易有问题,26.36亿美元的买入价虚高,至少有一半的水分。 财新还披露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阿根廷公司原总经理吴明林,任职期间违规办理了80张个人信用卡。 华夏时报也披露,2005~2012年,中石油、中石化大举“走出去”,收购了庞大的海外资产。但企业内部配套制度滞后,加上监管鞭长莫及,使海外业务滋生了不少问题。 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员工杜鹏说,以前的中石油,想去工资高的海外项目,就要送礼找关系,但花了好几万,最后没去成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在海外项目中能管点事,更是可以大捞一笔。 “尤其是管采购和招标的负责人,不少人赚得很厉害,但这还是小头。很多海外项目有小金库,就是一些投资或者盈利不入账,最后流到个人腰包了,数额非常庞大。”杜鹏说。 “海外项目肯定是有问题,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一名中石油海外项目翻译介绍。 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的投资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还有个别项目,挖了几口井,还没打出油,就搁在那儿,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 国资委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介绍,海外项目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挂在私人名下的海外资产,二是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 “因为国外对中字头企业的大手笔收购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运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央企出,央企和代持的个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而账外资产,则是“小金库”的滋生地。 很多海外项目存在账外资产,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避开一些税负,却给企业管理留下很大隐患,滋生了很多问题。 有些账外资产转几圈,就不再是国资,干别的去了。 “央企海外资产的摊子越大,问题也越大,如果不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单纯依靠国资委监管,实在太难了。” 财新、华夏时报的相关报道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 中石化方面回应称,财新的说法并不准确,容易给外界造成亏损已成事实的印象。“说不准油价很快回升了呢? ”“实际上,项目未来的可回收金额将远大于目前的投入”。 对于违规办理信用卡的问题,中石化方面称,办理信用卡是国际惯例,但吴明林未按要求报国勘总部审批的情况属实。 不料,话音未落,中石化就悄悄在市场上寻找下家,准备出售阿根廷项目,开价6亿美元。 尽管中石化在阿根廷进行了巨额投资,但日产量却从2010年收购时的4.4万桶,降至2017的3.28万桶,2021年初更是跌到1.42万桶。 鉴于这些大多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老油田,加上产油量快速下降,出售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石化方面表示:“不一定非得快,6亿美元不能再低了。” 2021年4月,中石化阿根廷勘探与生产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公司CGC。 这笔自2017年以来一直试图出售的阿根廷业务,终于脱手了! 参考资料: 财新:《中石化国勘危局》 华夏时报:《中石油反腐延伸至海外业务》
跪地上讨债,对于欠钱不还的人,有什么办法?
据报道,云南昆明某地,有人见一女子跪在地上,抱着一黑衣男子大腿,放声大哭。旁人不清楚情况,一开始还以为两人有感情纠纷,仔细一打听才知道该女子是给某市场安装卷帘门,还剩7万元尾款老板拖了大半年也不给,该女子只得出此下策来讨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现在要钱的怕欠债的,欠债的倒成大爷了。俗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是就有这样的人,向你借了钱,过后却只字不提还钱的事。等到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找他还钱时,他给你演苦情戏,等你再多要几次,欠款人直接跑了,更有甚者连手机号码也换了,让你彻底要钱无门,那么想要回欠款该怎么办呢?
第一招:如果拖欠的是工钱,可以打12333,这是劳动执法监察大队电话,进行投诉。
第二招:如果拖欠的是借款或者货款,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债务人接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如果不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就可以要求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招:通过起诉,要求对方支付借款或者货款。起诉之前,可以向法院申请诉前保全,冻结欠款方的账户或者财产,这样给欠款方施压,让对方直接调解结案,拿到欠款。
第四招:如果法院判决后,欠钱人仍不还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一)、被执行人有存款的,有财产的,无论被执行人身在何处,人民法院都会通过法院内部设立的网络查询系统,很容易地查到,人民法院会查封、扣押,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划拨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
(二)将欠款人列入法院失信人名单。欠款人会在央行征信记录上留下法院强制执行记录,今后办信用卡、贷款等,任何需要向银行,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借钱,都会受限。欠款人还会被禁止乘坐飞机和高铁,动车和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禁止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子女报考公务员受限;子女上好学校受限;欠款人的养老金、工资、拆迁款、房产拍卖款等都会被直接扣留等!
对于欠钱不还的人,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赵春先律师 #女子为讨薪抱债主大腿哭到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