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报导:世茂集团坦言,按揭虽然已有放松迹象,但从房企层面来说,没有松太多,导致金融机构缺乏信心,无法正常进行发债融资,“如果债务全都不能借新还旧,那压力还是非常大的”。管理层甚至认为,到了最极端的情况,即使是中国最厉害的房企也只能撑过3个月!
留给软着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昨天中介全网狂呼,说这道新闻是房价大涨的征兆,不少人都被他们给忽悠住了,其实不然。
目前主管部门反复重申的房地产正常融资放松,地产公司融资已经恢复,和实际感知差异巨大,很可能形成误判,而耽误宝贵的调节时间。
据了解,按揭放款松动,但其他融资并未放松;按揭松动所带来的效应,被严格的资金监管、银行贷款提前收回完全折减,所以融资环境是继续变紧而非变松;企业之间的连环踩踏开始,愈演愈烈才刚刚开始,亟需维稳。
近期市场对银行关注度在升高,一方面是地产方面债务问题阶段性缓解,主基调仍然是房住不炒,但地产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程度松动,包括地产开发贷、按揭贷款等方面。另一方面“适时降准”的表态,也反映出稳增长的政策基调,包括后续信用方面有一定宽松预期,加之近期低估值板块的估值切换和防御特征,银行板块在春季行情中表现尤为突出。
#房地产政策出现松绑信号#
前几天就猜到房地产政策会出现阶段性放松,这次放松,至少让那些排队等按揭额度的人松一松,不过部分银行结构优化滞后,估计放松也不是全面放松。
对于房地产,如今还是降杠杆,去库存,增加周转。
对于银行,如今还是调结构。降低房贷权重,多元化信贷结构,多元化业务内容。
部分银行当前内部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线上业务铺不开,线下缺乏对基层员工的激励机制,分配制度改革缓慢,基层和顶层管理层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银行长治久安,长期发展。当前银行还是要关注线下,尤其是三四线小城市网点,而不是在一线城市扎堆。也不要总是想着往线上走,实际上很多银行走向线上的过程并不顺利。当前银行的主要流量来源,还是线下。
嵌入式金融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反过来,银行也要培养自己的流量渠道,而银行的基础用户,都是来自线下。
为什么现在大家买房都在观望?
首先,武汉现在的库存已有19万套,而年底前还将有很多个新项目入市,供应量非常充足,在一些货量供应过大的地方,年底开发商为了回款,各个板块将迎来年度最低价,购房者还可以继续让子弹飞一会,等到12月底前,但前提一定是先看好了,别该下手的时候的还在徘徊不定;
第二,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将有所松动,接下来2个月将楼市去化窗口期,楼市会更加的竞争激烈。
你是继续等一等还是现在看好就下手?
2023年春节广州、深圳新房0成交,上海是2022年的3.2%。2023年春节楼市为什么这么冷?
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一线城市限购限贷限售、增值税政策、按揭房贷利率还没有任何松动。说好的支持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在一线城市一直是只打雷不下雨,买房人还在持币观望中。
2、三年疫情后的首个春节,更多的朋友选择与家人团聚和出游,无暇去看房买房。
3、目前跌跌不休的房价还难以让购房者恢复信心和预期,信心不足这个当前楼市最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还有其他原因吗?欢迎补充。
#深圳加码监管涉房贷款#从2月8日以后,调控不断加码。效果也有的,炒房群都开始不发各种经营贷的广告了,炒房的人开始着手回迁房,小产权,但接着小产权也有限制,买了小产权的再买商品房对按揭成数和资格都有限制。
我朋友圈的中介也开始推新房和公寓。公寓政策也有松动。有些中介朋友开始转到租房领域。或者直接开始变微商卖化妆品了。
希望深圳继续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包容心态,和奋进积极的精神。在科技,金融,人才,等领域更上一层楼。我爱深圳。#深圳头条#
您觉得加码涉房贷款是好事吗?请回复您的看法 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这房贷,还,还是不还?
2019年10月,我们按揭贷款买了套二居室,交了首付后,女儿负责还房贷。
当时办的是30年期的贷款,每月还款,除了公积金,仍要补贴部分。
早几年,亲戚朋友购房,借有些钱给他们,最近手头松了点,陆续还了好几万,加上自己积攒了一点,考虑到又没什么投资,想还些给银行,这样就不用交那么多利息,女儿也有这想法。
当女儿在单位谈起此事时,同事的看法又改变了她的想法。
同事说,现在出台的楼市政策,为了顺应房子是为住的,不是炒的,银行将压缩贷款资金,以后买房会更难申请贷款。现在好不容易贷下来,为什么要还那么快?把钱再投资其它领域,借钱生钱多好,一般的人都不会这样操作。
再说,贷款难了,房子不好销售了,楼市自然会降温,等楼房跌价,再集中资金买第二套。
咋一听,还挺有道理,女儿说不还先了。
但我们想有钱还是还了好,俗话说:无债一身轻。
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