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第50回中,有这样一话:“马上有带着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此时,各位读者也许会有个疑问,这句话中的“锣锅”指的是什么,它真的是简单的煮饭锅吗?它和南齐古墓中出土的古怪青铜器,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您想知道事情背后的秘密,那就让小编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 *** ,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1954年,一只工程队开到了福州市苍山区桃花山师院附中,他们准备在学校后面的空地上修建教学楼,谁曾想,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
工人们正在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挖地基,可是,就在地基挖到一半时,一名工人的锹尖,竟“咔嚓”一声,挖出了一块青砖,除去青砖上面的覆土,工人们发现,一米多深的地下,竟出现了一个穹形的砖顶。校方的负责人听到消息,急忙赶了过来,看罢情况,他觉得这个穹形的砖顶下面,有可能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弹药库,他急忙打 *** ,将情况报告给了当地的公安部门,幸亏当时的公安局长懂得一些文物知识,他领着县里的几个文物工作者,急匆匆地赶到了现场,几个文物工作者经过考察后,一致认为砖顶的下面,应该是一座古墓。经过开会讨论后,文物部门组织精干人员,对这座陵墓展开了挖掘行动。
这是一座南齐永明七年的砖墓。因为岁月久远,墓主的尸骸和棺椁,早就已经腐烂成泥,文物工作者在这座砖墓中,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金银器、玉石器、还有陶器和漆器,在这些出土文物中,一件长着三条腿的古怪青铜器,最让专家们感兴趣。
这个长着三条腿的怪器,名为“鐎斗”。它通高18.9厘米,口径15.3厘米,柄长28.8厘米,器身为圆口深腹,形状如小盆,另一侧有个可以手持的长柄。
这件古怪的青铜器是干啥的?文物工作者一时间也是无法解答。根据《玄应音义》卷一引《韵集》的记载:“鐎,温器也,三足有柄。”这句话的意思是,鐎斗是一件温热食物的器皿,器物底下生有三足,还有一个长柄。
但是,鐎斗真正的用途究竟是什么,至今还存在很多争议,今天,小编就以鐎斗身上的三个谜题为切入点,让大家更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件文物。
一、 温食
鐎斗又被称为“刁斗”。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中,它是青铜制造的行军用具。鐎斗的大小正好可以容一斗米,它可以被士兵们当饭锅使用,当战事爆发,情况紧急时,将士们便会用其温食,因为体积较小,所以温食的速度较快。
二、温酒
通过前文介绍,我们得知鐎斗上有一个“短流”,这点与我国古代用来喝酒的青铜杯十分类似,因此,专家们又得出一个结论,鐎斗不是用来温食,而是用来温酒的。所以,鐎斗是反映酒文化的用具。
三、军队专用的报警器具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在行军作战过长中,部队并没有警报器,用来通知士兵有紧急情况发生。此时,鐎斗的另外一个作用便显现了。
每到深夜,军营中都会有士兵进行巡逻,此时,士兵们的手上便会拿着“鐎斗”,他们会通过敲击鐎斗,来传递信号。危险发生时,密集的鐎斗声就会将士兵叫醒。正因如此,鐎斗有一个俗名:锣锅。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宋代,鐎斗开始退出了生活领域,成为达官贵人的收藏品。如今,这件北齐古墓中出土的鐎斗,已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正摆放在福建省博物馆中,接受游客们观看的同时,也成为了文物学家研究的对象。
青铜器上神秘大墓 青铜器古墓开棺考古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