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俗称“小白蛾”,随着温室大棚面积的扩展,温室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为其供给了生存和滋生的场合,因此造成了粉虱的连年发生,严重危害了蔬菜正常生长,特别是对大棚蔬菜危害更大。
3月24日来自甘肃白银市的农管家用户薛发来图片向农管家的专家咨询:“黄瓜这样属于什么病,用什么药好?”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是如何解答的。
农管家专家解答:
王桂莲(山东省菏泽市——擅长领域植保技术、栽培技术)
白粉虱,用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十螺虫乙酯等防治。
刘风花(山东省菏泽市——中国棉花协会会员 第四届金草帽专家)
白粉虱,用功夫,联苯菊酯烯啶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防治。
夏英三(山东省临沂市——擅长黄瓜、豇豆、韭菜、辣椒等作物)
白粉虱,抗药性强,可以用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藜芦碱,螺虫乙酯喷雾防治。
毛维山(云南省大理——擅长领域植保技术、栽培技术)
白粉虱危害用吡虫啉,吡蚜蚨虫胺,螺虫乙酯,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嗪。
冯涛(安徽省 六安市——擅长领域植保技术、土壤管理)
白粉虱危害,建议使用联苯菊酯+烯啶虫胺或噻虫嗪喷施防治。
农管家知识小课堂——黄瓜白粉虱
生活习性
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但忌白色、银白色,不善于飞翔。在田间先一点一点发生,然后逐渐扩散蔓延。田间虫口密度分布不均匀,成虫喜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极不易脱落。
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不断向上部叶片转移,因而植株上各虫态的分布就形成了一定规律:最上部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深褐色的卵;再下部依次为初龄若虫、老龄若虫、蛹。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口器刺入叶肉,吸取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绿枯萎,果实畸形僵化,引起植株早衰,影响减产。
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
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聚为害,能分泌大量 *** ,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规律
温室条件下一年发生约10余代。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越冬虫态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
繁殖适温18~25℃,成虫有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产于叶片上。若虫期共3龄。
各虫态的发育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大,抗寒力弱。早春由温室向外扩散,在田间点片发生。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在温室内一般1 个月发生1 代。
形态特征
温室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一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圆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农业防治
培育"无虫苗" 育苗时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苗房进行熏蒸消毒,消灭残余虫口;
清除杂草、残株,通风口增设尼龙纱或防虫网等,以防外来虫源侵入。加强栽培管理结合整枝打权,摘除老叶并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口数量。
采用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天敌可防治白粉虱。
利用白粉虱强烈的趋黄习性,在发生初期,将黄板涂机油挂于蔬菜植株行间,诱杀成虫。
参考防治药剂
22% 螺虫噻虫啉 悬浮剂(中等毒) 使用30-40毫升/亩 喷雾
10% 吡丙吡虫啉 悬浮剂(低毒) 使用30-50克/亩 喷雾
15% 阿维噻嗪酮 悬浮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6% 联菊啶虫脒 微乳剂(低毒) 使用26.25-30毫升/亩 喷雾
22% 噻虫高氯氟 微囊悬浮-悬浮剂(中等毒) 使用5-10毫升/亩 喷雾
白粉虱怎么防治最有效 巴丹农药防治白粉虱有复苏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