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皮
【姓氏起源】
皮姓是一个发源于我国北方的古老姓氏,他们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源出于樊氏。据《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周宣王经过重重磨难才得以即位,他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任用贤臣,使周王朝越来越繁荣,史称“宣王中兴”。他的贤臣中有个太宰仲山甫,封在樊国,爵位为侯,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
那么,这位仲山甫既然是樊姓的始祖,他又怎么会跟后世的皮氏有什么关系呢?据《姓纂》的记载,皮氏是周王室的大夫樊仲皮之后,这位樊仲皮正是建立樊国的仲山甫的后裔,樊仲皮是周王室的大夫,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樊仲皮在周代实施的分封制度之下,被封在皮氏邑(山西省的河津县一带)。后来,樊仲皮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为姓,奉樊仲皮为皮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最初皮氏所居的皮氏邑,虽然是在今山西省的境内,但是他们的最早发源地可以推溯到河南的济源地方。如今,皮氏主要分布在江苏邳县下邳故城、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姓氏名人】
皮日休:字袭美,自号鹿门子,又号醉士、酒民、醉吟先生。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襄阳区),唐朝著名文学家。著有《桃花赋》、《九讽》、《农夫谣》、《鹿门隐书》等。
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最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之一,也是晚清经学大家之一。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皮宗敢:字君三,湖南长沙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参谋大学校长。1984年,72岁的皮宗敢病逝于台北。
皮定钧:安徽金寨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到山西前线,转战太行山区。建国后,曾任 *** 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 *** 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76年在福建前线因公殉职。
【姓氏文化】
“郡”与“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名人事迹】
皮日休以酒会友
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平时更爱喝酒,且嗜酒成性。他隐居在鹿门山时,每天都饮酒,自称是醉士。他还有一个和同样爱好的好友叫陆龟蒙, 陆龟蒙(字鲁望)也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二人经常在一起游山玩水,下棋钓鱼,饮酒吟诗。后人称二人“皮陆”。他们的诗,在晚唐诗坛别成江湖隐逸一派。诗风清秀平淡,多题咏风物之作。
有一次,皮日休写了一首诗,名为《醉中寄鲁望一壶并一绝》:“门巷寥寥空紫苔,先生应渴解酲杯。醉中不得亲相倚,故遣青州从事来。”这首诗是写皮日休自己喝醉后感觉很孤独,他也想到自己的好友陆龟蒙此时也没有酒喝,就专门派人送去了美酒。
陆龟蒙看到这首诗后,很是感动,于是他也写了一首诗——《和袭美醉中以一壶寄》,其诗为:“酒痕衣上杂莓台,犹忆红螺一两杯。正被绕篱荒菊笑,日斜还有白衣来。”这首诗写陆龟蒙正想要喝酒时,傍晚忽然真有人送来了美酒。
还有一次,皮日休酒醒后,独自彷徨,此时又想起了陆龟蒙,于是写了《春夕酒醒》寄给陆龟蒙。其诗是:“四弦才罢酒蛮奴,醽醁(是古代一种美酒)余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陆龟蒙收到诗后,也和了一首题为《和袭美春夕酒醒》,其诗为:“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起,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他主要写了夜里酒后醒来的情景。“傍”是靠近的意思,傍江湖是说生活在江湖之中。“黄公旧酒起”,原指晋竹林七贤饮酒的地方,此处是作者与皮日休仿效竹林七贤的放达纵饮。
皮日休和陆龟蒙就这样以诗酒为纽带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康
【姓氏起源】
康姓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康居国。据《梁书康徇传》记载,汉朝时,西域国归附后,建立了康居国(今新疆北部)。后来康居国中有的人留居在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就以国名康为姓。这是康姓的一种由来。
另据《姓苑》记载,康姓是以谥号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初,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以后,封九弟叔为卫侯(在殷墟一带),让他管辖那里的商朝遗民七族。叔即位后,谨慎治国,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定西周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周成王又任命他为王室的司寇。他死后,周王室给他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的意思,史称康叔。康叔的子孙,就以谥号为姓氏,称为康氏,奉康叔为康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康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秦时,康姓主要迁入于陕西、山东两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迁居到了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唐代,康姓主要迁居到江浙一带;宋元明时期,康姓迁居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到了清代,广东及福建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及海外地区。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山东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今中亚撒弥罕附近),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有“长安之一手”之称。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明代文学家。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姓氏文化】
康有为的汗漫舫
康有为的汗漫舫位于北京宣武区菜市口米市胡同43号。这里原是南海会馆,创设于清道光四年。先由在京南海县籍官员等筹资购下了米市胡同董文恪(董邦达)故第进行修葺,后又购相邻房舍一幢。
到光绪六年(1880年),南海县上京应试举人更多,原有房屋不够住,再购馆南一宅,经连体、整修,形成了包括13个小院的会馆大院。当时,以董文恪故第为主的南海会馆是秀美、幽雅的,现存这里的道光15年吴荣光书撰的碑刻上说:“形势安恬、堂庆爽恺,花木竞秀,邱壑多姿”。“七树堂”是会馆内一个有名的小院,在会馆东北部,因有七棵古槐得名。
院内还有榆树、青藤、丁香和各种花草,并有石砌假山、凉亭等,院内西房便是康有为在京居住的“汗漫舫”。它的北面是老便宜坊的有脊二层小楼,从七树堂北望,很像是只有楼阁的画舫,于是康有为就把南海会馆想象为海,自己的住房也便是海中一舫了,大概是要做毫无拘束的汗漫游吧,康有为称自己的住房为“汗漫”。“汗漫”就是没有边际之意。
【名人事迹】
康有为托古改制
清光绪五年,也就是1879年,康有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去了香港。当时他之一次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这对他影响很大:“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书之夷狄视之。”
此次在香港的所见所闻,使康有为大开眼界,回到内地后才愈感到清王朝的腐败落后,从而使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托古改制之心。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他站在今文经学派的立场,公开否定古文经,认为古文经只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伪经”。《新学伪经考》一书的出版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1898年,康有为又出版了《孔子改制考》。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指出:春秋时代的孔子,为了表述自己的政治思想,便“托丈王以行君主之长政”,“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借以取得人们对其政治学说的信仰和认可。所以,尧、舜、文王等都是孔子改制托古的对象。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一个思想开明、锐意变革的改革家,是鼓吹变法的先驱人物。如此一来,康有为的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就是完全继承了孔子衣钵的圣人之道,而反对变法维新的顽固派反而有违圣道了。
“托古改制”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便于宣传变法思想、推动改革。于是在康有为“托古改制”舆论的影响下,光绪皇帝决定变法维新,就这样变法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齐
【姓氏起源】
齐姓来源于姜姓,以国名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齐姓始祖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由于姜子牙的功劳更大,被周武王封在东方的齐国(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时人称姜子牙为齐太公。
春秋初期,齐国的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称为霸主。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掉蔡国之后,齐国的领土扩展到山东东部,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东到大海,尽属齐国。到了春秋末年,齐国国势衰危,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权臣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属于一种和平演变,后来,原齐国王族仍以国为氏,称为齐氏。
【全国的分布】
齐姓源起于周代的齐国。春秋后期,齐姓开始向河南、河北等地播迁;秦汉之际,齐姓在北方的分布之地更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纷争齐姓大举南迁;唐代,齐姓繁衍的尤为昌盛;明初,山西齐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到了清代,有少数齐姓迁居到海外。如今,齐姓尤以河北、河南、东北三省为多。
【姓氏名人】
齐唐: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人,宋代官吏、学者。少贫苦学,殿试中头名状元,官至职方员外郎。著有《少微集》、《学苑精英》等。
齐德之:元代著名的医学家。曾任医学博士,充御药院外科太医。结合自己多年外科疮肿诊治之临床经验,编著《外科精义》3卷,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齐彦槐:字梦树,号梅麓,江西省婺源人,清代官吏、学者。嘉庆进士,曾任江苏金县知县。以诗文书法知名于世,精鉴赏。著有《梅麓联存》等。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改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20世纪十大书法家。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借山吟馆诗草》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
【姓氏文化】
宗庙祭祀
古代宗庙又称太庙、祖庙,是供奉祖先的庙。古代统治阶级把宗庙视为国家的象征,甚至比国家还重要,这是因为统治者认为自己的君权是由天神教授的,是承袭祖先获得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宗庙,国家一旦发生大事时,则必告于宗庙,以示尊敬。
古代宗庙数字不等,上古时只有五庙,包括始祖一庙,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各一庙。周朝时则定为七庙,后代也有建九庙的。古代卿大夫也立宗庙,但对宗庙数目的规定有所不同。
【名人事迹】
齐白石戒烟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爱吸烟,不论雕花做工,写诗绘画,动手前总要吸上一阵水烟。据说齐白石吸烟是从他师傅那里学来的。
当时齐白石学成出师后,自己又历经苦练,集诗、书、画之绝于一身,很多慕名者前来结交。其中最知名的有王仲言、黎德恂、罗醒吾等。后来他们成立了“罗山诗社”,推举齐白石为社长。齐白石说:“既然是诗社,就要立几条社章。”于是,有人就提出不赌博,不近女色,不嗜烟酒的社会。齐白石对前几条都很赞同,但就是不同意不吸烟这一条。他不仅仅吸烟成癖,还有一只视为随身之宝的烟盒。没办法,大家也就不勉强了。
有一次,罗醒吾提议去罗网山旅游,大家纷纷响应。大家面水而坐,王仲言开口道:“请问各位窗友,孔圣人更爱好什么?”黎德询说:“那自然是爱听音乐。”罗醒吾忙接着说:“不对,孔圣人可能喜欢吸烟。”众人哗然大笑。
罗醒吾接着说:“大家不要笑,去年我去王秀才府上拜年,看到了他那大字馆的孔夫子牌位两旁所写的一副对联:笔墨不当善,烟茶待客人。据说请王秀才代写书的人特别多。一用心就要吸烟,所以这烟茶待客人之句,就有要人家送礼之意了。王秀才号称是孔夫子门徒,如此嗜烟,想必孔夫子老人家也是吸烟成癖的。”
齐白石知道他们这是牵强附会,但大家也是一片好意,希望他能戒掉这不良嗜好。于是他说:“各位这样诚意相劝,那我决意戒掉它。”说完便从衣袋里取出那只精致的烟盒,毫不迟疑地抛向小溪流水之中,还随口吟出两句:烟从水上去,诗向腹中来。
从此,齐白石果然不再吸烟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位艺术大师的毅力和决心。
伍
【姓氏起源】
伍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姓氏考略》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为大将率兵救郑,晋军将到,郑国已被楚兵打败投降。在与晋军战与和的问题上,楚军的内部意见不一。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力强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这时,庄王身边一个小弄臣叫参,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楚军可乘晋内部不和之机打败他。
孙权敖心里感觉很不高兴,生气地说:“如果战而不胜,就是吃你的肉也不足以抵罪。”参说:“如果打胜了,说明你无谋;如果打败了,我的肉将被晋军吃掉,哪还轮得到你吃?”参最终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大获全胜。参因功,于是楚庄王将伍邑封给他,人称伍参,又任命他为大夫。伍参的子孙就以封姓为姓,就是伍氏,奉伍参为伍姓始祖。春秋名将伍子胥即伍参的曾孙。
【全国的分布】
伍氏家族自古以来最早的发源地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区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湖南、广东多此姓。
【姓氏名人】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春秋时楚国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伍乔:唐末宋初安徽省庐江人。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年间状元。这也是庐江县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伍乔善诗文,诗多七律且多送别、寄游、题赠之作。《南唐书》、《全唐诗》、《十国春秋》、《冬日道中》、《补五代史艺文志》等诗文集均收有伍乔诗作。
伍福:字天锡,明朝时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正统年间举人,历任咸宁教谕,陕西安察副使。伍福风格高迈,诗文典雅,篆、隶、真、行、草书,流利俊美。编著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等。
伍庭芳:字文爵,号秩庸,广东省新会人。曾创建了中外新报,为中国有日报之始。他还到英国学习法律,开中国法律新纪元。
伍修权:曾用名吴寿泉,湖北武 *** ,中国人民 *** 高级指挥员,开国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著有《往事沧桑》、《我的历程》、《回忆与怀念》、《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等。
【姓氏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
每年阴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五节,是中国民间流传久远、士庶人家非常注重的传统节日。端,开始的意思,一个月中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就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也叫“端午”。唐代时因避唐玄宗八月初五生辰之讳,将“端五节”正式改称“端午节”。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到唐代已十分隆重。到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传谕全国每年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戴荷包,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犹如馨香流世、流芳千古。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节并不是仅仅纪念屈原一个人。春秋晚期的吴国大臣伍子胥,曾因力谏吴王夫差要勤理国政,防备外患,而触怒夫差,被夫差逼迫自杀,尸体被装进皮袋扔入浙江。人们痛惜他的不幸,敬仰他的忠义,于是在他自杀的农历五月初五,驾舟在江上奏乐舞蹈,以慰死者。
【名人事迹】
伍夫人问姓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山南县县令的夫人姓伍,平日里很是骄横。有一天,伍夫人会见丈夫下属官员的妻子。她指着其中的一位问道:“请问夫人贵姓呀?”那位夫人回答说:“免贵姓陆。”县令夫人听了很不高兴,心想:我男人的官比你男人的大,我才姓“伍”,你怎么姓“陆”,是不是想压我一头呀?于是她又指着另一位夫人问:“你姓什么呀?”那位夫人不紧不慢地答道:“回县令夫人的话,鄙姓戚。”
县令夫人一听,不由得怒气冲天,跑到丈夫那里说:“我才姓‘伍’,你下属的妻子却姓‘陆’、‘戚’的,再问下去,说不定还有姓‘八’、‘九’‘十’的呢!”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 *** ,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家姓前世今生图片 百家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