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棘胸蛙的繁殖方式 棘胸蛙繁育

网络整理 资讯
九龙虫是叩头虫吗 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发育学特性

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发育学特性

棘胸蛙的繁殖方式 棘胸蛙繁育

1 棘胸蛙的分类及分布

棘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棘蛙属.共有十五个种,分别是:缅北棘蛙 ,主要分布在云南、 *** 大吉岭棘蛙,主要分布在 *** 棘腹蛙,主要分布在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错那棘娃主要分布在 *** :小棘蛙,主要分布在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香港眼斑棘蛙,暂无分布信息:九龙棘蛙,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棘臂蛙 ,主要分布在 *** :刘氏棘蛙,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花棘蛙,主要分布在云南、 *** :尼泊尔棘蛙,主要分布在 *** 合江棘蛙,主要分布在四川:棘侧蛙,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贵州:棘胸蛙,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云南、广西、广东、香港双团棘胸蛙,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棘胸蛙是其中一种,

其雄性体长100一128mm,个别长达150mm,胸部有分散的大黑刺。棘胸蛙肉质鲜美,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同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棘胸蛙大都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相对较温湿的山区,栖息于水源丰富的、日照直射时间短、有一定的坡度、水流较急的山沟、小溪流内,闽北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与江西、安徽等地比较,冬季平均温度较高,适合棘胸蛙安全越冬,是棘胸蛙天然的良好栖息地。闽北的邵武、建瓯、建阳等地均有棘胸蛙存在。由于过度捕捉,加上环境条件的恶化,近年来棘胸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已成易濒危动物。为了保护现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两栖类,保护闽北现有的棘胸蛙种群,在闽北进行棘胸蛙的繁育是必要的。

2.棘胸蛙的习性

棘胸蛙常栖息于我国南方海拔150-1000米的密林峡谷间、溪流中、石窟里、岩沟内,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棘胸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棘胸蛙白天也出穴觅食。每年11月底至翌年4月中旬为冬眠期.气温25℃-30℃、水温20℃ -27℃时生长最快,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如蝽象、炸蜢、金龟子、天牛、蚂蚁、叩头虫及螺虾、泥鳅、蚯蚓和嫩草根等。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棘胸蛙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

3 棘胸蛙的繁殖发育学特性

棘胸蛙是冷血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棘胸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9一26℃,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更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一6月、8一9月是繁殖后代的更好时期。棘胸蛙一般在4月就开始 *** ,雄蛙叫声不断地招引雌蛙前来抱对。蛙报对时,雌雄蛙腹部相帖而合报,雄蛙用具有婚姻瘤的前肢紧抱雌蛙腋下,其胸腹面紧帖在雌蛙腹面,抱对后雄蛙开始排精,同时雌蛙因受 *** 而引起排卵,卵子与 *** 在水中相遇进行体外受精, *** 、卵子受精后形成卵堆,卵外的胶质膜厚,粘性强,有时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卵大,一般直径为4毫米,蛙卵通常在8一20天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缝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环境中,一般经60一70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棘胸蛙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棘胸蛙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所必须的,谷氨酸含量高达11.9%。棘胸蛙还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是集食、药、补于一身的珍贵蛙种,因其营养价值高,被人们称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因其专门捕食昆虫又称为“纯绿色食品”。

棘胸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国际上相关资料比较少。国内的研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1956年,丁汉菠在福建邵武对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对两栖动物的习性生活史进行研究,其中就有棘胸蛙(刺蛙).八十年代开始比较多,早在1984年,张潜龙就认为棘胸蛙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新品种.称棘胸蛙是蛙中之王(张潜龙,1982)。九十年代则有许多人开始试养,更多的论述是在本世纪初。

3.1 繁殖孵化

1989年,胡石柳、江福来、蔡葆青等对棘胸蛙的人工催产、卵子孵化及蛾蚂培育环境条件进行初步研究。他们认为棘胸蛙对繁殖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人工模拟的棘胸蛙繁殖环境条件并非要雷同于棘胸蛙自然繁殖场所的环境条件.人工模拟的棘胸蛙繁殖场所只要具备环境安静阴凉,有供棘胸蛙栖息产卵的洞穴,繁殖用水水质清新,在药物作用下,就能达到棘胸蛙人工催产的目的(胡石柳,等,1989)。

经过研究者们的不断努力,应该说小规模的人工繁殖孵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是人工繁殖还未能成规模,许多养蛙户还是从野外捕捉蝌蚪和幼蛙,为了实现规模化养殖棘胸蛙,我们还需要加强种蛙驯化、人工繁殖的研究。

3.2 蛾抖期

在棘胸蛙养殖过程中,棘胸蛙蝌蚪期的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蝌蚪期的饲养管理水平,不仅影响蝌蚪的成活率,而且影响着蝌蚪的变态率和幼蛙。

1993年,杨伟国等研究了不同饲料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田螺、鱼粉与麸粉(2:3混合)效果更好。间接测定蝌蚪的生长率,得出结论是在流水条件下,体长3 ~9cm,蝌蚪生长率为0.071 --0.083cm/d,每增长lcm需时12-14d,蝌蚪在铝盆内静水条件下饲养生长缓慢,身体瘦细,生长率为0. 035cm/d,每增长1cm 需时20d(杨伟国等,1993)。

1993年,杨伟国又利用野外捕捞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蝌蚪和野外捕捞卵进行人工孵化获得的蝌蚪进行棘胸蛙蝌蚪成活率对比实验(杨伟国,1993),结果表明:野生棘胸蛙栖息于山溪生境内,其蝌蚪生活在溪流内水势较缓慢的浅水潭中,人工养殖条件下,在静水生境中蝌蚪可以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完成变态,对比静水与流水生境中饲养蝌蚪的结果,可以看出,只要 *** 得当,均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2004年,魏生龙、鄢庆煌也对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蝌蚪的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魏生龙、鄢庆煌,2004)。

还有不少人都研究过棘胸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如李生武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研究,如郑传雅在福建省南屏县进行棘胸蛙人工育苗研究,并获成功等等。但由于棘胸蛙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都很差,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之前的很多有关研究都是实验性的研究或者是小规模的饲养观察。科学的人工管理是保证棘胸蛙蝌蚪培育成功的前提条件,而适当的饲料配比则是辅助手段。

3.3 变态及幼蛙期

蝌蚪变态期是蝌蚪转变成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间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

2000年,舒妙安在研究棘胸蛙人工繁殖及蝌蚪培育技术时对棘胸蛙蝌蚪的养殖进行了描述.由于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甚至不到一厘米,体重仅在两克左右,比变态前的蝌蚪还小,而且处于从水栖到陆栖,从鳃呼吸到肺呼吸的转变,采食量和消化力都不及变态前的蝌蚪.因此秋后蝌蚪不宜在当年变态,应以蝌蚪越冬更有利。

2005年,汪长友、郑传雅也从观察中发现蝌变态期的长短与饲料有关.可通过调整饲料营养成分和控制投喂量等措施对蝌蚪变态进行调控。

2006年,熊国勇〔硕士学位论文)认为棘胸蛙蝌蚪与变态发育为幼蛙时期的肌肉组织存在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这些存在的差异蛋白质可能与棘胸蛙变态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6年,金大春,李德宝 季旭仁等认为蝌蚪兑变成幼蛙是关键技术所在变态期是蝌蚪身体最脆弱的时期,此期不仅它的外表变化明显.而且其内部的消化道、呼吸器官、食物结构也产生了不少变化,并出现唇齿脱落、断尾等现象。此期容易造成死亡,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饲养管理。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植物性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饲料。在管理上要造就一个适合于蝌蚪变态的变态环境,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

蝌蚪变态成幼蛙后,觅食量少,开始采食活性食物。此时的饲养管理非常关键。

2000年,朱炳全、傅军也提到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甚至不到一厘米,体重仅在两克左右,比变态前的蝌蚪还小,采食量和消化力都不及变态前的蝌蚪。幼蛙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但是幼蛙刚开始觅食时,觅食量很小,一般两日才采食一次,一次吃一只两日龄的小蝇蛆。所以十日之内的幼蛙一般只喂蝇蛆.十日以后,幼蛙可正常采食。而且他们还提到,幼蛙在管理上也需特别注意,要求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等等。

2007年,周华书将棘胸蛙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进行总结,对幼蛙的饲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幼蛙饲养是指蝌蚪完全脱尾变态饲养至幼蛙达20g左右这一时段。

棘胸蛙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将会造成很大损失.而棘胸蛙的幼蛙,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

3.4成蛙期

1986年,邹明泉 钟贻光对闽西北棘胸蛙进行生态调查及人工试养观察,他们认为池塘养殖棘胸蛙欲获成功,模拟生态条件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夏季池塘水温宜在25℃以下,不宜超过30℃,此外,棘胸蛙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也必须研究解决。

1991年,胡石柳对棘胸蛙人工饲养环境条件进行研究,发现冬季用温泉水调节幼,成蛙栖息环境的温度或是把棘胸蛙移到气温较高的平原地区饲养、是缩短棘胸蛙冬眠期和缩短棘胸蛙生长周期的良好途径。

2000年,舒妙安对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进行总结,以在浙江大学校内养殖场为例,对棘胸蛙的养殖进行全面总结。

2002年,王爱民、刘文斌、郭文汉、高国富、黄宁昌等对棘胸蛙越冬试验初步研究,”观察棘胸蛙越冬状况和研究它的耐寒能力,为棘胸蛙的人工饲养提供基础材料。结果表明:亲蛙能在室内安全越冬,幼蛙不能在室内安全越冬,全部死亡。

2005年.王云娣、章秋虎、王继法、沈跃仙等,对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总结,对越冬期间的管理和日常管理进行详尽描述。

我国主要棘胸蛙属物种介绍

棘胸蛙的品种 棘胸蛙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