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自考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点总结

网络整理 资讯
一百块三毛读作多少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

目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自考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点总结

一、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1、语法;2、语法学…………………………………………………………………………

(二)语法的性质……………………………………………………………………………

1、抽象性;2、民族性………………………………………………………………………

3、递归性和体系性;4、稳固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分类……………………………………………………………………

1、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2、句子分类……………………………………………………………………………………

(四)句类………………………………………………………………………………………

1、主谓句………………………………………………………………………………………

2、非主谓句……………………………………………………………………………………

(五)句子的特殊成分…………………………………………………………………………

插说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二、词类…………………………………………………………………………………………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组合能力、造句功能、语法形式………………………………………………………………

(二)各类实词…………………………………………………………………………………

1、名词…………………………………………………………………………………………

2、动词…………………………………………………………………………………………

课堂讨论:表可能性的“会”……………………………………………………………………

“坐坐”重叠不当………………………………………………………………………………

3、形容词………………………………………………………………………………………

4、区别词………………………………………………………………………………………

5、数词…………………………………………………………………………………………

6、量词…………………………………………………………………………………………

7、代词…………………………………………………………………………………………

(三)各类虚词…………………………………………………………………………………

1、副词…………………………………………………………………………………………

课堂讨论:“从来、历来”是副词吗…………………………………………………………

能说“过分做作”吗?…………………………………………………………………………

“刚才、刚刚、永远”辨…………………………………………………………………………

2、介词…………………………………………………………………………………………

讨论:是“关于”还是“对于”?……………………………………………………………

3、连词…………………………………………………………………………………………

讨论:“或”耶,“和”耶?………………………………………………………………………

关联词位置不对………………………………………………………………………………

谈谈连词的“再”………………………………………………………………………………

4、助词…………………………………………………………………………………………

5、拟声词………………………………………………………………………………………

(四)兼类词与词性的“同形异类”……………………………………………………………

三、短语………………………………………………………………………………………

(一)短语的性质与鉴别……………………………………………………………………

(二)短语的结构类型………………………………………………………………………

1、一般结构类…………………………………………………………………………………

1、1、述宾短语………………………………………………………………………………

1、2、述补短语………………………………………………………………………………

1、3、联合短语………………………………………………………………………………

1、4、偏正短语………………………………………………………………………………

1、5、主谓短语………………………………………………………………………………

2、短语的特殊结构类(“的”字短语、方位短语、能愿短语、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介宾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

(三)短语的功能类(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

(四)短语的结构分析………………………………………………………………………

1、单层次短语…………………………………………………………………………………

2、多层次短语…………………………………………………………………………………

3、歧义分析……………………………………………………………………………………

四、句型(几种动词性谓语句)……………………………………………………………

(一)“把”字句……………………………………………………………………………

(二)“被”字句……………………………………………………………………………

(三)连动句…………………………………………………………………………………

(四)兼语句…………………………………………………………………………………

“禁止”能构成兼语句吗?……………………………………………………………………

(五)双宾句…………………………………………………………………………………

(六)存现句…………………………………………………………………………………

(七)变式句与省略句………………………………………………………………………

(八)疑问句…………………………………………………………………………………

疑问句语病举隅………………………………………………………………………………

五、复句………………………………………………………………………………………

(一)联合复句(并列、承接、解说、选择、递进)……………………………………

能说“况且……呢?”吗?…………………………………………………………………

这些句子都可以不改为“反而”……………………………………………………………

(二)偏正复句(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

一个复句的更佳表述…………………………………………………………………………

(三)紧缩复句………………………………………………………………………………

(四)多重复句………………………………………………………………………………

第四章 语 法

一、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1、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在语言里,词和词的组合是很讲究排列和搭配的。比如在现代汉语里,副词可以和动词、形容词搭配,一般不能和名词、副词搭配。试比较:

很喜欢 *很心情

很突然 *很忽然

“喜欢”是动词,“突然”是形容词,副词“很”可以和它们搭配构成短语“很喜欢、很突然”。而“心情”是名词,“忽然”是副词,都不能和“很”构成一个短语,尽管“忽然”和“突然”还是同义词,都表示时间短。词语不仅很讲究搭配,而且也很讲究排列。如“很”和动词“喜欢”、形容词“突然”搭配,其排列顺序是副词在前,动词、形容词在后,不能相反。又如在“把”字句中,其词语的排列顺序是:甲把乙怎么样(他把小林解雇了);而不能是:把乙甲怎么样(把小林他解雇了)。或甲怎么样把乙(他解雇了把小林)。

词和词排列搭配的种种规则,都是语言的结构规则,都是语法规则。

2、语法学

“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规则,二是指语法规则的研究和描述——语法学。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客观存在的,而语法学却带有主观性,因而它形成许多语法学派,这是因为语法学家占有的材料不同,所依据的理论 *** 不同,所作观察的角度不同,写书的目的不同,等等。

语法学,根据研究 *** 的不同,有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等等;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有共同语语法和方言语法;根据使用对象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专家语法)。教学语法通常是指给中小学生讲授语法知识的语法体系。我国先后使用过两个教学语法,一个是50年代建立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系统”),另一个是1978年制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简称“系统提要”)。现在中小学使用的就是“系统提要”,许多通用的大学语法教材一般都是以“系统提要”为蓝本编写的,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两个教学语法系统的更大差异是析句 *** 的不同,前者采用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中心词分析法”),后者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或直接成分分析法。

(二)语法的性质

1、抽象性

抽象性是语法的之一个特性。任何一条语法规则都是从许多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每一条语法规则都涉及到一类一类的语言实例。比如,“把”字句“甲把乙怎么样”,就是从千千万万个“把”字句中抽象出来的,它不仅包括了“你把她请来”,“小莉把桌子擦干净了”,而且包括了所有已经造出和将要造出的“把”字句。抽象性在语法中表现为哲学上的一般对个别的概括性。运用句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总是个别,研究句子的时候我们要从个别中看到一般,如从一个个具体“把”字句中看到整个“把”字句的结构规则。抽象性是语法的哲学属性。

2、民族性

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特点之所在。例如印欧语用词形变化(形态)表示词的句法功能,语序就比较自由;而汉语里的词没有表示句法功能的形态,词在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同是重语序的语言,其表达形式也可能不同,汉语说“两本书”,傣语说成“书两本”;汉语说“我写字”,藏语说成“我字写”。词的组合手段,各种语言也有差异。现代汉语的“两本书”可数名词和数词组合,其间要用相应的量词。而英语的two books没有加量词这条规则,但数词在前,名词在后这个语序,两种语言又是共同的。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有共性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民族性是语法的人文属性或社会属性。

我们在研究和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时,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3、递归性和体系性

递归性是语法的第三个特性。递归在这里是指,词语在组合的过程中,一个语法规则在一个结构里可多次出现。如主谓短语里可包含主谓短语(例如“小王这段时间性格格外开朗”),偏正短语里面又包含偏正短语(例如“小王朋友的哥哥”)。

体系性是语法的第四个特性。语法从整体看,它是若干规则的 *** ,其中每一条都是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一个语言有一条规则与别的语言不同,那么就会有一系列的不同与之相联。就同一语言而言,如果一条规则发生变化,也往往会引起语法内部的一系列变化,语言学家常说语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学习或研究语法时树立系统观念特别重要,不能只看一点,而要看到与之相联系的一片。体系性和递归性是语法的符号属性。

4、稳固性

研究语言讲究区分共时和历时。上面几个特性主要是从共时(同一时代)来观察语法的性质的。如果从历时(不同时代发展)的角度看,语法具有稳定性的特性。稳固性主要是相对一种语言内部语音、词汇、语法变化的程度大小来说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容易发生变化的是语音和词汇,语法变化较小。比较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我们会看到,古今汉语语法相同的很多很多,不同的很少很少。这就是因为语法稳固性的缘故。稳固性是语法的历史属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分类

1、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是构词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水!”“学习文件。”)介词短语不能加语调成句。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交际单位。

2、句子分类

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叫做句类。拿语气为标准,句子可以分四种。带有陈述语气的句调的,是陈述句,带有疑问语气的句调的是疑问句,带有祈使语气的句调的是祈使句,带有感叹语气的句调的是感叹句。例如:

1他身体好得很。(陈述句)

2今天星期六吗?(疑问句)

3咱们快走吧。(祈使句)

4这棵树多高哇!(感叹句)

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类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单句和复句。单句由带上句调的短语或词构成。单句可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谓语的词性,主谓句分名词谓语句(如例2)、动词谓语句(3)、形容词渭语句(4)、主谓谓语句(1)。

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句又分四种: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例如:

5打雷了。(动词性非主谓句,陈述句)

6谁?(名词性非主谓句,疑问句)

7前进!(动词性非主谓句,祈使句)

8妙。(形容词性非主谓句,陈述句)

9多高的楼啊!(名词性非主谓句,感叹句)

10哎呀!(叹词性非主谓句,感叹句)

复句由两个以上分句组成。例如:

11因为天气还冷,所以柳树还没有长叶子。

12他诊过脉,在脸上端详了一回,又翻开衣服,看了胸部,便从从容容地告辞。

句子成分: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练习。

(四)句 型

1、主谓句

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它可以分成以下的小类:

1、1、名词谓语句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要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即限于口语里的肯定句,同时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数量、容貌等等的短句。例如:

1今天星期六。 (名||名,表时间)

2明天国庆节。 (名||名,表节日)

3昨天晴天。 (名||名,表天气)

4二妹子,广东人。 (名||名词短语,表籍贯、处所)

5潘老大太五十七岁了。 (名||数量,表年龄)

6老张民主人士(党员) (名||身份)

7米饭一碗,饮料两瓶。 (名||数量,表数量)

8她大眼睛,红脸蛋。 (代||定中短语,表容貌)

9这里的乡镇,一派繁荣景象。 (名||数量名,表情状)

10这本书新买的。 (名||“的”字短语,表类属)

名词单独做谓语很少见,用名词性短语的情况较多。

用“数量名”短语做谓语,如果名词是可计数的,那么数量可不限;如果名词是不可计数的,一般只用“一”,如例9。这种句子,中间有可能加“是、有”等变成动词谓语句,这样一来,口语色彩就减弱了,如果要用为否定句,必须同时加上相应的动词,例如“今天不是早期六/潘老太太还不到五十七岁”。谓语里那些用以说明主语容貌或特点的偏正短语,还有可能变换成主谓短语,例如“她大眼睛——她眼睛大/阳历七月,最热的天气一阳历七月,天气最热/窗外一片月光一窗外月光一片”。

名词性词语进了谓语框格里,就有可能受副词修饰,例如“现在已经九月了/人家都工程师了/山上净石头/他才十六岁,还没有选举权”。用了副词,就是加进了说话者的认识和态度。

有时,数量短语或者数量名短语做谓语,可以用来组成跟主语数量对应的格式。例如“两人一间房/一人一件大衣料/一天一百元/一天一个样子/一步一个脚印”。这种格式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前三例表分配,其中至少有一个数目是可变的,例如“三人一间房/一人两间房”。第4例强调事物的不同方面,第5例正相反,强调事物的相同方面。这种名词谓语句有时也可能加上相应的动词“分、给、有”等等而变成动词谓语句。

1、2、动词谓语句

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谓语句。上一节说到动词做谓语时着重说明动词单独做谓语在句法上所受到的限制。动词谓语句的常见形式是动词后面还有宾语、补语或动态助词,也可以是这几个成分同现,就是说,谓语动词对它后面的成分有一定的依存性。例如:

1西斜的阳光||照着整条街道。 (动+宾)

2肩膀||磨破了。 (动+补)

3长江三峡||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动+补+宾)

4我们||以前讨论过。 (状十动)

5他||只答应了一声。 (状十动+补)

6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状+动+补+宾)

不然,有些动词也要重叠一下,例如“我考虑考虑/你们俩认识认识”。

一般说来,谓语动词对它前面的成分的依存性并不很大,状语的应用主要取决于语义的需要,有时也能满足动词在句法上的成句要求,特别是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和能愿动词常常用来帮助成句。例如“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不能只说“新的生活开始”)/某些规章正在改革/大白菜可以生吃/你真会说/移民工作要好好做/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产生/几个小时就这样度过了”。状语还常常牵涉到动词谓语句的句式变化。

在主动句里,及物动词后面至少要带上宾语才容易成句;在被动句里,动词前面或后面也要有一定成分才能成句。动词谓语句在日常交际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是汉语的常见句型。

1、3、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上一节说过,形容词做谓语也常常用复杂形式(指状+形、形+补、状+形+补)。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常加“的”,例如“太阳热烘烘的/小手胖胖的/走路慢慢腾腾的”。性质形容词则要常常加上程度副词、某些语气副词或者表示比较的成分等做状语、补语。例如“朝鲜族妇女很能干/海风特别凉爽/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昨天那场球精彩得很/去年这里的雨天比往年早得多/说话要简洁些”。

1、4、主谓谓语句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观察这类句子,可以从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其间的关系等等方面来看,大体有下面五种: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例如:

1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2任何困难,他都能克服。

3一口水他都不喝。

4这包肉丸子,你拿回去熬白菜。

5女人的问题女人办/我的感觉我知道/果冻,我要喜之郎。

大主语可以说原来是谓语里的一个成分,由于表达的需要,移位到句首当主语。例4谓语里连用两个动词,大主语只跟其中一个动词有动作和受事关系。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例如:

6你这人,锤把都没摸过,不要冒充打铁人。

7他什么酒都尝过。

8他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9他一口水都不喝。

10我暖水瓶也灌了,(书桌也整理了。)

这种句子的受事有时有周遍性(指所说没有例外),有时表列举的事物,如例10。有时周遍性的受事,可能前面有任指性词语,后面有“都”或“也”相呼应,有往大里夸张的意味,如例7、8;或者用“一”和“不、没有”相呼应,有往小里夸张的意味,如例9;前面第(1)种句子的受事也可能有周遍性,如例2、3。

第(1)种句子和第(2)种句子有的能互换,但不一定都能互换,如例1不能换用为第(2)种格式,例6也不能换用为第(1)种格式。

(3)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例如:

11他一向态度和蔼。

12她眼睛熬得通红。

13中秋那天,天气特别好。

14领导和群众心连心。

这种句子的小谓语,有一些可以跟大主语和小主语同时发生语义联系,如果不用小主语,句子也能成立,如例11;有一些跟大主语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如果删去小主语,句子就不能成立,如例12、13。

(4)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例如:

15一个边防军人,他时刻准备着为边关奉献一切。

16这孩子,我也疼他。

17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

15的小主语和16的宾语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17谓语里的两个“谁”是任指用法,但是它的指代范围受大主语限制,只能指其中的任意一个,这可以看成类似复指的成分。

(5)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等。大主语如果加上介词,就变成句首状语了。例如:

18这件事中国人的经验太多了。

19这三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两个。

20全村的人,我就服你。

还有一种句子,小主语是动宾短语,又跟大主语有施事和动作的语义联系。例如:

21他待人有礼貌。

22你做事认真。

23老一辈写字常用毛笔。

以上的主谓谓语句里的小谓语是动词语或形容词语,其实还有用名词作谓语的,这多见于口语。例如:

24对虾一对多少钱?

25大家一人一包。

26三个人一人一件大衣料。

上面主谓句四大句型是根据谓语的不同分出来的,当然也可以根据主谓句主语的不同来分出它的下位句型。主语是名词性词语充当的主谓句叫名词主语句。名词主语句又可凭主谓的语义关系再分施事主语句即主动句和受事主语句即被动句。主语是谓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谓句叫谓词主语句和主谓主语句。(例见“主语的意义类型”)

2、非主谓句

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形成。这类句子有些要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独立成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动词性非主谓句

这种句子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补出,或无法补出主语。它不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就能表达完整而明确的意思。例如“出太阳了。/上课了。/禁止吸烟!/打倒帝国主义!”这种句子通常用来说明自然现象、生活情况、祈望,有的是口号。还有一些兼语句也是非主谓句。例如“有个小村子叫王家庄|让农业翻两番”。

2、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通常由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形成。例如“对! /好!/太妙了!”

2、3、名词性非主谓句

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

1 1949年春天。上海外滩。(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

2多么壮丽的山河啊!(表示赞叹)

3蛇!(表示突然发现的事物)

4小王!(表示呼唤、称呼)

2、4、叹词句

由叹词形成,例如“啊! /嗯!/喂!”

(五)句子的特殊成分——独立成分

单句跟词、短语的差异性 单句跟词、短语毕竟是性质不同的语法单位。它们在好些方面又表现出差异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成分的易位性、可省略性以及可带有插说成分——独立语。易位、省略在后面将要讲到,这里讲句子的特有成分独立语。独立语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句中不跟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也不起连接作用,位置一般比较灵活,有的甚至有句前、句中、句末三个位置。例如:

不用说,我们学校是很有希望的。

我们学校,不用说,是很有希望的。

我们学校是很有希望的,不用说。

独立语即独立成分包括:

1、插说语。其作用有:

1、1、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常用“看来、想来、看起来、看样子、据说、充其量”等诃语表示。例如:

①这部电影想来看过的人不少。

②看来他们的设想会成为现实。

1、2、表示肯定、强调的口气。常用“不错、毫无疑问、不用说、老实说”等词语表示。例如:

①您听我说呀,二嘎子的妈,不错,是挣得多点了。(老舍《龙须沟》)

②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3、表示总括。常用“总之、总而言之、总的说来,归根到底”等词语表示。例如:

现在假定这主人和主妇为那里人呢?——不管他。总而言之,无论那里人吃一碗蛇和猫或者蛙和鳝鱼,于幸福的家庭是决不会有损伤的。总之这一碗一定是“龙虎斗”,无可磋商。

(鲁迅《幸福的家庭》)

2、称呼语 用来招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①大师傅,白天的事你千万不要见怪。

②他们跳了一辈子红绸舞,留下什么啦,老师!

3、感叹语 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①啊呀,老孙,想不到是你来了。

②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③唉,大沉不住气了,为什么不等靠近些!

④嗯,我这就走。

感叹词后面如果用上了感叹号,就成了非主谓句,是一个句子而不是感叹语了。

4、拟声语 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①砰,砰,我正在擦枪的时候,响起了敲门声。

②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二、词类

(一)词类划分的标准

词类,顾名思义是词的类别,但语法中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因而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词在语法上的区别性特征,简称词的语法特征.语法特征不同,词就分为不同的类别。

词的语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组合能力 即能跟什么词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什么词发生组合关系。如下面三个由“别”构成的词“别墅、别离、别致”,有的能跟数量短语“两栋”组合,不能跟动态助词“过”、程度副词“很”组合,有的能和三个词中的另一个组合,不能跟其它两个词组合。如:

两栋~ ~过 很~

别墅 十 一 —

别离 一 + 一

别致 一 一 +

因而,“别墅、别离、别致”就分属于不同的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

这里说的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跟什么词组合的“什么词”,一般代表一个类。如“别墅”能和“两栋”组合,实质上是说“别墅”能跟以“两栋”为代表的数量短语组合,不跟以“过”为代表的动态助词组合。但也有的同属一类的词,能跟某类词的一部分词组合,不能跟另一部分组合。这是受语义的限制,如“两斤”也是数量短语,而“别墅”就不能和它组合,这是语义的制约。又如动词是能和动态助词“着、了、过”组合的,但由于受语义的制约,不同的动词和三个动态助词的组合情况就不一样。如;

~着 ~了 ~过

看 + + +

活 + + 一

死 一 + 一

“看”能和“着、了、过”组合;但“活”由于一般不能成为经历,不与“过”组合;“死”由于是瞬间动词,不能持续,不能和“着”组合;又由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死”都不能成为一种经验,所以它又不能和“过”组合。

2、造句功用 即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和能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比如上面所举的“着、了、过”以及我们常用的“因为、所以、不但”等不能单独充当任何句子成分。“别墅、别离、别致”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别墅”能充当主语、宾语(如:别墅很美/买别墅),不能充当谓语;“别离”和“别致”可以充当谓语(如:曾别离家乡/风景别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作主语和宾语。

3、语法形式 是指一个词具备什么样的词性标志和变化方式。词性标志指一个词的构成部分能作为一类词的识别特征,如一般由虚语素“老”和“性”构成的词“老X”和“X性”是名词,由“化”构成的“X化”是动词。如:

老板、老师、老区、老手

本性、个性、男性、水性

强化、绿化、简化、进化

其中“老、性、化”就是几个词性标志。

变化方式指一个词可能有的重叠形式。例如:“学习”是动词,能ABAB重叠成“学习学习”,“老实”是形容词,能AABB重叠成“老老实实”。其ABAB和AABB就是两种变化方式。

但是,这三种语法特征中对于词类划分最起作用的是组合能力。根据词的语法特征的不同,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拟音词。这十一类词根据其造句功用的不同又可归纳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充当句子的基干成分——主语、谓语和宾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大多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个别能充当句子成分的,但也不能充当主语、谓语和宾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拟音词。

(二)各类实词

实词一般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能充当句子的基于成分,在实词里,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能产力强,有三大实词之称,是开放的类。相对而言,数词、量词和代词,在数量上是有限的,是相对封闭的类。

1、名词 名词表示人物或时地。如:

客户、汽车、星期天、客厅 ……

名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有两个:

1、1、一般能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如:

两个客户,*不客户

三辆汽车,*都汽车

四个星期天,*很星期天

一间客厅, *也客厅

1、2、能直接用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词短语。如,

向客户(讲清楚) 把汽车(开过来)

从星期天(开始) 在客厅(跳迪斯科)

名词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1)人物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如:客户、司机、汽车、球、原理。

(2)时地名词。表示时间或处所。如:星期天、上午、客厅、图书馆。

地点名词对对联:1945年,陈毅率 *** 代表团参加 *** 举办的一个宴会。席间一位 *** 文人借着酒兴,指名要陈毅对对子。这位文人出了上联:“四川重庆成都。”隐含的意思是:四川的重庆成了首都。陈毅略思片刻,答道:“江西瑞金兴国。”也是三个省市名称,对得极工,且寓意更深刻:江西瑞金建立的红色政权必将复兴中国。可谓针锋相对,含而不露,令在座的友好人士连声叫好。

(3)方位词。表示方向或关系位置。方位词是一个封闭的小类,有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单纯方位词有: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里、外、中、内、旁。合成的如:以上、以下、之前、之后、左边、右边、前头、后头、东面、西面、南边、北边、里头、外头、中间、旁边、当中、底下、前后、左右。方位词是比较特殊的名词,全都不受表物量的数量短语修饰。有的(如“旁、之前”)不能直接和介词组合构成介词短语。方位词是一个封闭的类,可以全部列举。

方位词单独使用时,一般相当于时地名词。如“向前走;左边有三棵树”。方位词又常常附着在别的词语后边,表示时间、处所、人物、数量等。如“事故发生之前、五天以后;礼堂前边、教学楼后面、组织上、三十左右”。

方位词的运用故事:

抗战时期,有一次书法家于右任与郭沫若、复旦校长吴南轩在重庆同游北温泉公园。当时天热,吴南轩买了一个西瓜解渴。于右任忽动文思,即兴拟一联曰:“游北温泉,吃西瓜,南轩做东道主。”此联巧含方位词“东西南北”,又切景又自然。但三人一时难以续出下联。三人后来乘公交车返回重庆市区。车抵上清寺东站时,售票员依报站名:“上清寺到了,请乘客准备下车!”连呼两遍,触发了于右任的灵感,吟出下联:“到上清寺,快下车,右任向左转弯。”巧含“上下左右”,与“东西南北”相对,加上“右任”与“南轩”都是人名,对得既工整又巧妙。(引自2003-8-25《中国书画报》)

2.动词 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或变化。如“看、坐、喜欢、进行、开始”。

动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有三个:

2、1、许多动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如“看着、看了、看过;进行着、进行了、进行过”。

2、2、一般能进入“X不X”的格式,并且大多能带宾语。如“看不看?/坐不坐?/看不看书?/坐不坐沙发?”

有的动词受词义限制,不能说成“X不X”,’只能说成“X没X”。如“听见”一词是表一种已然的行为,我们只能问“听见没听见?”(方言里有“听不听得见?”)不能问“听见不听见?”

2、3、某些动词可以按A(一)A或ABAB式重叠,重叠后表示动量,有“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如:看——看看,擦——擦擦;考虑——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研究。

在词类里,动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动词内部,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次类。

(1)行为他动词。表示以某种事物为对象的动作行为。如“看、擦、研究、调查、支持、发展、批评”等。

(2)行为自动词。表示不以某种事物为对象的动作行为。如“坐、飞、睡、走、哭、咳嗽、游泳、交谈、辩论”等。

行为他动词又叫及物动词,行为自动词又叫不及物动词。一般来说,不能带宾语的一定是行为自动词,如“游泳、争论、睡觉”,不带宾语站不住的一定是行为他动词,如“姓、似、赢得”,比较难以区分的是能带宾语的自动词和他动词。这两种动词的区分一般要看 所带宾语的次类,即能带受事宾语的是行为他动词,否则是行为自动词。试比较:

他擦沙发(A) 他坐沙发(B)

“擦”和“坐”都带了宾语“沙发”,但在(A)中“沙发”是“擦”的受事宾语,因而“擦”是他动词,在(B)中“沙发”是“坐”的处所宾语,并且“坐”不能带受事宾语,因而“坐”是自动词。

(3)心理活动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恨、想念、敬佩、希望、担心”等,

(4)行止动词。表示动作开始、进行或停止。如“开始、进行、继续、停止”等。

课堂讨论:

是“继续”还是“再次”?

美英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备受世人注目。中央台2003年3月29日晚上的新闻联播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

《美英加强空中打击,美军北上继续受阻》。

我们觉得“继续”一词有误。动词前面的“继续”一般认为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或保持下去。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面作状语,有‘仍然’、‘照样’的意思。”(曲阜师大《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246页,浙江教育出版社)从语用上说,“继续……”常常表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行为,能显示行为人的主观愿望。例如:

①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是我的志愿。

③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④沙尘瀑继续袭击北方许多地区。

有时还借助能愿动词“要”来强化某种主观愿望。如:我要继续读书/你们要继续努力/我们要继续开展“三讲”教育。

反之,“继续”之后一般不出现人们不希望发生的消极的动作行为。如不说:*某人继续被疾病所困扰/*某小孩继续被人贩子拐卖/*某战士继续受伤/*某地继续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巴格达继续遭受美英联军的空袭(甲)

“北上受阻”是指美军向伊拉克北部推进遭到伊军的顽强抵抗而受到阻碍。“受阻”是对美军“北上”行为结果的交代(陈述),该词不表“进行”态,只表“持续”态,故而其后常带时间补语,如:消防车在大街上受阻达一个小时/美军北上受阻已经三天。从语用上看,“受阻”并不是美军的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不是美军所希望发生的事情。因此,不能用“继续”来修饰“受阻”。事实上,这里的“继续”应该是一个频率概念的误用。有些动作行为是有连续性的,28日晚的新闻联播就已经报道了“美军北上受阻”的战况,29日的报道就应该是“美军北上再次受阻”。“再次”是个频率副词,表示“第二次”或“又一次”的意思。甲组各句中的“继续”可换成“再次”。

(5)使令动词。表示命令或请求。如“使、令、叫、请、教、让、迫使、命令、请求”等。

(6)有无动词。表示事物的有无。包括:有、没有、没。

(7)比似动词。表示事物间的比似关系。如“像、似、如、如同、仿佛”等。

(8)判断动词。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或肯定。只有一个“是”。

“是”的基本作用是带上宾语一起对主语进行判断。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首都”对“北京”进行断定,其中“我国的首都”是判断宾语。

“是”有时单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的语气,有强调作用。如“他来了,他是来了。”妈是高兴才流泪的。”这种“是”可以认为是辅助性的语法成分。

(9)能愿动词。表示行为或状况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

表示可能性的,如“能、会、能够、可能、可以”等;表示必要的如“应、应该、应当、要、得(di)”等;表示意愿性的如“愿、愿意、肯、敢、要”等。

能愿动词既能进入“X不X”的格式,也能进入“不X不”的格式。如“能不能、应不应、肯不肯;不能不(说)、不应不(说)、不肯不 (说)”。

能愿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基本作用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一起构成能愿短语。

观察:

能愿动词“要”用得不好:

1959、1、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广东从化温泉,参观了流溪小学,看到墙上有条标语“人人要讲普通话”,他点头赞好,但建议改为“人人学讲普通话”。一字之改,可以看出周总理的思想缜密和务实精神。“要讲”和“学讲”有什么区别呢?前者带有强迫性,非讲不可。但南方不同于北方,小孩子不同于成年人,硬性规定“要讲”反而不切实际。改为“学讲”就大不相同,孩子们可以先学后讲,老师也有责任教学生怎样讲普通话,这正是学校的任务。

(10)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包括表示单纯趋向的“上、下、进、出、开、起”和“来、去”,表示复合趋向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等等。

趋向动词也是一类特殊的动词。趋向动词单独使用时相当于行为他动词或行为自动词,如“我开门”,“你去”。通常是附在动词或某些形容词后面,一起构成趋向述补短语。如“躺下、坐进去、(身体慢慢)好起来”。

上面10类动词中,前3类数量多,在动词里所占比例很大,是开放的类。后7类,相对来说,数量有限,容易全部列举,是动词内部封闭的类。

课堂讨论:

表可能性的“会”使用不当

有这样一个句子:“你说,有好几次看到我领着奖状、戴着大红花从场部开会回来时,一种不可名状的嫉妒使你会突然地从心里恨我,不想理睬我。”(甲)(98、6《北京文学》93页)

我们觉得 “会”使用不当。“会2”条,《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五个义项是:“⑤表示有可能实现。”如:他不会不来/ 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会” 是能愿动词,常构成“或然判断”,表示事物的某种可能性,例如:他会回来的/会回信的/ 会办妥的/ 会按时赶到的/ 会圆满完成任务的/ 会考取的/ 会把遗产留给你的/会找到工作的。当“会”构成假设条件复句(包括紧缩复句)时,如果前分句所表示的条件成立,那么,“会”所在的分句所表示的可能性就实现。如上举例句:如果“树上的果子熟了”这一条件成立,那么,“掉下来”这一结果就有可能实现。类似的例子还有:考取了自然会来通知/ 条件优越,自然会有单位聘你/ 讲卫生就不会生病/不经常学习就会落伍/ 刀不磨就会生锈/心里有鬼,就会担心半夜有人敲门。

而甲句的前分句说:“有好几次看到我领着奖状、戴着大红花从场部开会回来时”, 这分明表示“条件”已经实现,这是实写,并非虚拟的假设,那么,后分句也应该实写,即某种结果——“一种不可名状的嫉妒使你突然地从心里恨我,不想理睬我”就应该实现。而后分句用表可能性的能愿动词“会”就不合情理,应删去这个“会”。

此外,表时间的形容词“突然”应移到“使你”之前,因为它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使你从心里恨我,不想理睬我”。

另,即使甲句能用“会”,也应用在“使你”之前,因为“会”作为状语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兼语短语——“使你从心里恨我,不想理睬我”。诸如:会教你心服口服的/会通知大家准备的/会使他明白的。

“坐坐”重叠不当

陆星儿的纪实散文《遗留在荒原的故事》中说:“我们在车站小广场的花坛边坐坐,一开始的谈话,便围绕着车站和儿子。”(98、6《北京文学》87页)

“坐坐”是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AA”式,“表示短暂(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的动词。”(黄伯容、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下册14页)。它一般用于人物语言,而且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说话时动作尚未发生。例如:“别走了,就在花坛边坐坐吧。”“我先来说说吧。”说话时,“坐”和“说”的动作尚未发生。又如:我累了,歇歇吧/哪儿不舒服?让我摸摸 / 让我瞧瞧/ 让我想想/ 我们一起去,听听(演讲)总有好处/那边很多人,走!看看(瞧瞧)去!/你把情况谈谈/把汗(玻璃或门窗)擦擦/ 把衣服洗洗/ 把头梳梳/把地扫扫。有时,祈使句中动词“AA”的后面可以跟助词“看”,有“试一下”的意思,但说话时动作也未发生。例如:你别着急,想想看/ 说说看/ 听听看/ 试试看/ 写写看/读读看/ 走走看/穿穿看/画画看/ 唱唱看/考考看/ 背(书)背看/ 跳(舞)跳看/做(操或题目)做看。而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AA”式一般不用于叙述性的语言(比如陈述句),也不表动作“已然”。除非它们对举着使用,例如:他一进厂房就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这里写写,那里画画,把墙壁弄得脏兮兮的。/星期天,她唱唱歌,拉拉琴,过得很愉快。/小朋友们伸伸腿,弯弯腰,做得很认真。这些例句都是陈述句,其中的“AA”(宾)式都表动作“已然”。

而开头的句子既不是人物语言,更不是祈使句,属于作者的叙述语言,而且,“坐”的动作已经发生,并开始了谈话,而且是一次长谈(其叙述几乎占了这一章节的一多半篇幅),这就与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AA”式的意义(“表示短暂” ;表示说话时动作尚未发生 )不相符了。所以,“坐坐”应改为“坐下”。

3.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

如“好、坏、勇敢、高兴、老实、谦虚、马虎、啰嗦,快、慢、红、黑、大、小”等。

形容词突出的语法特征有两个:

3、1、一般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全都不能带宾语。例如“老实”可以说成“很老实”非常老实”,但不能带宾语。

不能带宾语是形容词和心理活动动词的重要区别。心理活动动词一般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且又能带宾语。如“很喜欢(他),非常想念(这位者朋友)

3、2、许多能按AA或AABB的方式重叠,重叠后突出度量,有“很”或“相当”的意思。如“好——好好,慢——慢慢,红——红红,老实——老老实实,高兴——高高兴兴”。

有些带有人们不喜爱的情绪的双音形容词,还能按A里AB式重叠,重叠后既有“很”的意思,又表明嫌恶的感情。如“马虎——马马虎虎——马里马虎,啰嗦——啰啰嗦嗦——啰里啰嗦”。

名词和动词也有形容词AABB的重叠形式,如:

每天——每每天天,子孙——子子孙孙,男女——男男女女,老少——老老少少,祖辈——祖祖辈辈,字句——字字句句;

打杀——打打杀杀,跌撞——跌跌撞撞,吵闹——吵吵闹闹,蹦跳——蹦蹦跳跳,进出——进进出出,来往——来来往往

词性观察:

1、《半月谈》99-2《关注年轻的心灵》:“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大中小学生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偏低,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些基本道德。相比之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差,中学生次之,小学生又次之。”

这三者究竟孰好孰差,模糊不清。“次”是“降一等”的意思,等级、程度较前者为低者称“次”。文中已用“最差”封底,其后就不能再用“次之”。这段文字应调整为:社会公德小学生更好,中学生次之,大学生又次之。

2、倪萍的《日子》:“(三毛)使我对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对真理、公道、和欺诈、不平都有了一种天然的爱憎。”(265页)

“天然”是“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反义词是“人工、人造”,它是区别词,只能修饰表具体事物的名词,如:~冰、~林、~湖、~财富。用“天然”修饰抽象名词“爱憎”就不合适。退一步说,即使能组合,也与原意矛盾。既然“爱憎”之情是由三毛的故事引起的,那就不是天然的;更主要的是违背了生活的逻辑。“爱憎”作为人类的两种情感,绝不可能是天生就有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这正如 *** 所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天然的爱憎”应改为“强烈的爱憎”,因为“爱憎”作为感情是有强弱之分的。

课堂讨论:

数量词之后的词是形容词吗?

高教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卫星电视教材《现代汉语》(修订版)第272页的“思考与练习”第六题说道:

“形容词也能受物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丈多高 八尺来远 五尺半长 半公尺厚 六七尺宽 八斤重(甲)……。”

加线的词是形容词吗?欲知它们是何词性,须先弄清楚它们的词义。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上述加线词的有关注释:

高:①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楼大厦/这里地势很∽。②高度:那棵树有两丈∽/书桌长四尺、宽三尺、∽二尺五。(415页)

宽:①横的距离大;范围广(跟“窄”相对):∽银幕/这条马路很∽/他管得∽。②宽度:我国国旗的∽是长的三分之二/这条河有一里∽。(732页)

长: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夏季昼∽夜短/∽寿。②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6、772米。(139页)

厚:①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木板/∽棉衣/嘴唇很∽。②厚度:下了两寸∽的雪。(528页)

重:①重量;分量:举∽/这条鱼有几斤∽?②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工作很∽/脚步很∽/话说得太∽了。(1634页)

我们知道,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见各词的义项①和“重”的义项②),而我们发现,当“高、长、宽”等词与数量词(或物量短语)组合时,它们并没有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而是表示事物某方面的名称的,如上述各词的义项“高度、宽度、长度、重量、厚度”(“远”虽没注明“远的距离”,但可以类推)等,可见他们不符合形容词的定义。

其次,事物的性质、状态只有程度大小可言,而无数量(或物量)多少可表,因此,形容词就不能受数量词的修饰,只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才有数量可言,因此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或被数量词陈述(见各词的义项②和“重”的义项①以及甲组)。所以,上述加线词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

上述各词的前一个义项是形容词的用法,后一个是名词的用法(“重”的情况相反);它们还可作动词用,如:甲比乙高两公分(长三米/宽两寸/重5斤/厚一公分/远10公里),可见,上述加线词是兼类词。有些标明了词性的字典可以佐证我们的观点。如《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就是把上述各词的义项②和“重”的义项①标定为名词的(“远”除外,但可以类推)。

4、区别词

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的作用。例如:“慢性、彩色、上等、初级、大号、单瓣、万能、野生、人造、冒牌、杏黄”等。

属性往往有对立的性质,因此,区别词往往是成对儿或成组的。例如:“男:女;雄:雌;单:双;金:银;西式:中式;阴性:阳性;民用:军用;有限:无限;国营:私营;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

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4、1、能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

例如:“西式服装、大型轿车、慢性肺炎、彩色电视,大号的、野生的、男的、金的”。

4、2、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作主语、宾语。例如:“西式的比较贵”,“他要买微型的”。

4、3、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例如:“非正式的”。

要注意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有的书把区别词称为“非谓形容词”,这是因为形容词除能充当定语外,还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和状语,能前加副词“不”,而区别词则只能充当定语,不能充当谓语、补语等,又不能前加“不”,这就是两者词性的重大区别。

要注意区别短语和词。例如“女医生、男运动员”能插入“的”是有区别词的短语;“女人、男孩儿”,中间不能插入“的”,算—个词,这里的“女、男”是语素,不是词。

5、数词 数词表示数目。如“一、二、五、八、十、十五、三百二十一,四亿、半”等。

数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能同量词组合,并常常是同量词结合使用。如“两个(人),(读)三遍。”

数词有两类:

5、1、基数词。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基数词大多表示确定的数目,如“一、十、十七、一百五十六”等;少数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如“几、十五六、许多,无数”等。

5、2、序数词。表示与数目有关的顺序,最典型的形式是“第十基数词”,如“之一、第五、第十三、之一千零六十八”。有时不用“第”,其实还是隐含一个“第”,如“五栋三十六号(第五栋第三十六号),三连五排(第三连第五排)”。

数词的运用技巧:

数字是文字的重要辅助手段。各类文章往往都离不开运用数字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程度、频率、规模、水平等方面的状况,确凿的数字能起到客观真实、简洁准确、说服力强的作用。但数字比较抽象、枯燥,如何把它化为具体形象的事实,这就存在一个运用技巧的问题。技巧有两点:

1、大而化小。便于理解和记忆。例一:某小说写道:“30万!南京大屠杀!日军在攻打上海时死伤5万多人,他们带着复仇的决心和爆炸的 *** 冲进南京,他们已不是人,而是刺刀、烈火和直挺挺的生殖器,他们杀死了30多万人, *** 了2万多女性,城内70%的房屋遭抢劫,89%的房屋被破坏,损失财物总价值达2亿4千6百万,大火持续呼啸了一个多月!

在那场罪恶的法西斯战争中,西特勒杀害无辜6百万人,而日本法西斯杀害中国、东南亚人竟达5千万人!相当于毁灭10柬埔寨、20个黎巴嫩、8个瑞士、16个新西兰的人口!

例二、1993年美国被谋杀人数创记录地达到了2、45万人。目前,美国平均每14分钟就有1人被害,每天有67人被害,110人遭袭击。(人民日报1996-3-11)

例三、齐民思酒以2、2亿元中标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广告。2、2亿是个什么概念?一年中每天给中央台开进三、四辆豪华型桑塔拉轿车。(中国青年报1996-11-26)

2、转换方式:

用人们熟知的易懂的事物来解说抽象的数字,即转换一种方式来解说抽象的数字,即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如:

例一,“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每年向下游运送泥沙量达16亿吨。如果用载重40吨卡车拉运,每天需要出动110万辆拉一年才能拉完;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宽、高各一米的土墙,可绕地球赤道27周!

例二,现在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250万,这相当于一年间每天有20架满载乘客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坠毁,乘客全部身亡。

6、量词 量词表示计算数量时所用的单位。如“尺、斤、个、条、些、遍、趟”筹。

量词的突出语法特征有两个:

6、1、能跟数词组合,而且一般跟数词结合使用。如“一尺、两斤、三条、五遍”。

量词和数词结合后常表示一般的数量关系;少数量词同数词结合表示倍数或分数。如“四倍、五成、八分(把握是有的)”。

6、2、单音量词可以重叠,重叠之后表示“每”或强调“多”。重叠的量词单独充当成分。如“条条落实,句句算数”中,“条条”、“句句”作主语,“条条”表每一条,“句句”表每一句。又如“白云朵朵,凯歌阵阵”中,“朵朵”、“阵阵”作谓语,强调多。

量词有三类:物量词、动量词和合量词。合量词是后起的。

(1)物量词。表示计算人、物数量的单位的量词。包括各种语言都有的度量衡量词和具有汉语特点的习用量词。

度量衡量词是计算长短、大小和轻重的量词,如“尺、寸、里、公里、平方尺、平方米、立方尺、立方米、升、毫升、斤、两、克、吨”等。

习用量词是表示习用单位的量词,如“个、条、群、头、批、点、倍、分”等。

(2)动量词。表示计算行为数量的单位的量词。如“次、下、顿、回、趟、遍”等。量词一般是专用的,但为了表达的需要,还常常把名词借作量词。如“(一)桌子(书)、(两)盆(水)、(三)篮子(莱)、(四) 筷子(长)”是名词借作物量,“(写一)笔、(踢两)脚、(打两)拳、(看几)眼、(砍三)刀”是名词借作动量。

(3)合量词。是几个量词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计算数量的单位的量词。常见是二合的,即一个物量、一个动量(或物量)。从量词所表示的意义看,二合的合量词有两类:1)倍数量词,如“人次、吨公里、千瓦小时”等。倍数量词前面的数字等于两量词所计之数相乘的积。例如“15吨公里”是3吨的车行了5公里:3X5=15;或者是15吨的车跑了1公里:15X1=15,等等。2)分数量词,如“秒立方米、天元、小时公里”等。这种量词前面的数字等于两个量词所计之数相除的商。分数量词可读作“每AXB”。如“12秒立方米、24天元、125小时公里”可分别读作:每秒12立方米、每天24元、每小时125公里。分数量词还常常写作分式形式,如:立方米/秒,元/天,公里/小时。

枯燥的数量词在文人笔下可以妙笔生辉:

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一书生论才学本该早就金榜题名,然而因为科场舞弊之风盛行,竟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屡试不第。后来换了一位公正无私的主考官,这个书生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等他赶到时考试已经结束。书生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官。主考官就以“一”到“十”为题,命他出一上联。书生沉吟片刻,写道:

一叶孤舟/坐了两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描述了一路赴京赶考的辛苦劳累。主考官看了连连称奇。又让他用这十个字写出下联。书生又从“十”写到“一”:

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朝一定要中!

描述了书生身在寒窗,潜心苦读的情况。使主考官大为感到。于是,这一年的状元桂冠被这位迟到的考生夺取。

宋代诗人邵康节曾作五绝,用到一到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明代有人请诗人伦文序为自己珍藏的苏东坡所画的〈百鸟归巢图〉配诗。伦文序审视片刻,一首颇有数字雅趣的小诗飘然纸上:“天生一只又一只(2只),三四五六七八只(34+56+78=98只),凤凰何少尔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7、代词 代词指代某种对象。如“我、你、这、那、什么”等。

代词是一类特殊的实词。代词指代的范围,包括人、事物、时间、地点、行为、性状、数量和程度。代词跟所指对象的联系具有极大的不定性。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称“我”,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问“什么”,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可以用“这”、“那”去指代。一个代词,或代甲,或指乙,都必须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下来。

代词可分为三类:

7、1、人称代词。对人物起称代作用的代词。如:之一人称的“我、咱”,第二人称的“你、您”,第三人称的“他、她、它”这些代词都可以带上“们”表多数。此外,人称代词还有“自己(复称)”、“人家(泛称)”、“大家(总称)”等。学术文章中常用“我们认为”代替“我认为”,口气显得谦虚,用后者口气就很大。另外,不要随便用“我个人认为”,此说强调的是“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组织”,一般是干部才这样说。

7、2、指示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指示区别作用的代词。如“这 (近指)”、“那(远指)”和由它们构成的“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这儿、那儿、这会儿、那会儿”等。此外,“每、各(分指)”、“某(不定指)”、“另(旁指)”、“一切、所有、任何(统指)”等都是特殊的指示代词。

“那个”原是方言词,现已进入普通话。日本名片《幸福的黄手绢》中有句台词:“那歌唱家衣服太那个了,该露的都路出来了,不该露的也露出来了。”

故事:封建社会兴用钱买功名。有一个买了监生的人,没有多少文化,不会作八股,可是后来还是要他考试,他拿了卷子只好自嘲地写道:“因怕如此(考试),所以如此(花钱买官),仍要如此(考试),何苦如此(花冤枉钱)!”连用四个“如此”表示对考官言而无信的不满和自己追悔莫及的心情。

动词与指示代词搭配不当:

这次去庐山休养,心田不在秀峰、五老峰、三叠泉……而在阔别了10年的铜鼓黄田山沟。我人生最绚丽、最宝贵的时光留在这里。(赵春华《苦楝树》19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去”应与“那里”相配。“去”表明立足点不在庐山,而在庐山之外的某处。

定指与不定指搭配不当:

于是在我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蔚蓝的夜空里,乡亲们踏着阡陌,披着星光,走向村头的开阔地,一睹城里人刚刚看过的、最叫得响的、票房率更高的电影,姑娘穿着最时髦的裙衫,似乎要竞赛谁的式样新,谁的质地好;小伙子则穿着名牌T恤,眼睛溜溜地盯着那位穿着吊带裙的姑娘;老爷们吸着红塔山烟,在场地上跟其他几位爷儿们边看电影,边交流着美国青蛙的饲养诀窍……。(同上,14页)

“小伙子”是不定指,而“那位穿着吊带裙的姑娘”则是定指,不谐调。又如:

[ ]一部电影,和众多国产片一样票房惨淡,但这部电影却得到了媒体广泛的关注……。(2004、11、22《文摘周报》8版)

“一部电影”是不定指,而“这部电影”又是定指,不谐调。应该在句头加“有”,表特指。

指代不明:

顺便说一句: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湖笔生产,但其中90%以上是湖州人。(同上114页)

“其中”指代不明。看一句标准的用法:果园里一共有5万棵树,其中梨树占了30%。

可改为:“(但)湖笔工人90%以上是湖州人”。

7、3、疑问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询问求代作用的代词。这类代词不是直接指代某个对象,而是通过询问,求代某个对象。如“谁、什么、什么样、哪儿、哪里、几时、多会儿、多少、几、怎么、怎么样”等。

“什么”的运用:有一首顺口溜讽刺村干部的腐败:“什么(表任指,任何方面)大话都赶吹,什么责任都赶推,什么名酒都赶醉,什么女人都赶睡,什么赌招都赶对,什么钱财都赶昧,什么坏人都赶会,什么本领都不会。”

人称代词的称代对象限于人或物,并且能称代物的只有“它”。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指代或求代的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人物以外的处所、时间、行动、性状、方式、数量和程度。

课堂讨论:

“自己”的误用

“自己”是个复指代词,指代其前边的名词或代词。如:这种产品是我国自己制造的/是他自己不小心摔倒的。当“自己”出现在复句中的时候,它指代后分句的主语。例如:“王天义还多次提起自己解决民警宿舍一事,[王天义]称自己在为他们谋利益。”(2002、4、27楚天都市报6版)当“自己”之前出现两个名词或代词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如果不该用而用了,便导致句子传达出错误的信息。

有篇消息报道河南省曲剧团改编的大型曲剧《阿Q与孔乙己》的上演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有一句:……没人能想到阿Q会揭发孔乙己而使自己被打断了腿,更没人能想到孔乙己会卖了爱惜如命的长衫,为赴刑场的阿Q买茴香豆和酒来饯行……。(见2001、9、19中国青年报)

划线部分是个紧缩的因果复句,按复句中分句主语“承前省”的原则,“使自己被打断了腿”的主语只能是阿Q,也就是说“自己”是指代阿Q的。这与原著有悖,也于事理不合。读过鲁迅这两篇小说的人都知道,被打断腿的是孔乙己:《孔乙己》写孔乙己被打过两次:一次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另一次是偷了丁举人的书,被打折了腿,以致他最后一次光顾和离开咸亨酒店是用手走的路。而阿Q虽也经常挨打,只是脸部和头部挨打的多(赵太爷打他的耳光;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他的头等),即便是赵家被抢后作为替罪羊被抓进了官府,受审时也没有遭受酷刑被打断腿,反倒还受到了站着说不下跪的“优待”。

本人虽没看过这部戏剧,但敢断言:编剧还不至于编出如此离谱的情节来——阿Q揭发孔乙己偷书(并非诬告),反倒被打断腿。我想,孔乙己被阿Q告发,在过堂受审时遭受酷刑被打断腿,倒有可能。这既忠实原著,又符合事理。为了慎重起见,本人写信请教了编剧陈涌泉先生,回信果然说“系记者笔误”,证明了本人推断的正确。

有鉴于此,“自己”当改为“孔乙己”或“后者”;也可改为“孔乙己是因阿Q的揭发而被打断腿的”。

有时“自己”使用不当会造成歧义。有这样一个句子:他是自己对自己比别人对自己更苛刻的人生选手。(出处已记不清楚)由于第三个“自己”可以指代“他”,也可以指代“别人”,导致画线部分存在两个意思:甲:他自己对自己的苛刻超过了别人对他的苛刻;乙:他自己对自己的苛刻超过了别人对别人自己的苛刻。究竟是何义,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读者只好望“自己”兴叹了。

也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有句广告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盛书刚先生认为是个病句。其理由是:“自己”是自身代词,当它作宾语时动作的施事者与受事者是同一主体,而该句的施事者是中央台的采编人员,与受事者“老百姓自己”不是同一主体,因此“自己”是多余的(2000、5、6《修辞学习》59页)。孟建安先生则认为该句不但不是病句,反而还是电视语言运用中的好句子。其主要理由是:“讲述……”的施动者是包含中央台的采编人员在内的“老百姓”;中央台的采编人员为了拉近他们与一般老百姓的心理距离,而把自己置于一般老百姓的角度来说话。全句的意思是:“老百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2003、5《修辞学习》46页)

我们赞成盛先生的看法,并对孟先生的看法提出几点质疑:首先,“老百姓”不包括中央台的采编人员。词典对“老百姓”是这样解释的:“人民;居民(区别于军人和 *** 工作人员)。”中央台的采编人员无疑属于 *** 工作人员,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

其次,从《东方时空》节目的内容看,是主持人(主体)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客体),而不是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因此,盛先生认为《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即使不是老百姓,但为了拉近他们与一般老百姓的心理距离,而把自己置于一般老百姓的角度来说话,就与节目内容不相符了。

其三,“自己”不管是在宾位还是主位,只能复指主语(主体),不能复指宾语(客体),例如下面横线右边的话就不能说:

你找领导谈自己的事/你自己去找领导谈——*你自己去找领导自己谈

他顾不了自己/他自己都顾不过来,还管你?——*他自己都顾不过来,还管你自己?

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了解他?——*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了解他自己?

同理,中央台的广告语“(《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也不能说成“(《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就诚如盛先生所说,“自己”无疑是多余的。

其四,孟先生认为原广告语少了“自己”便音感不足,因此不能删去。其实不然,事实上是因为该广告语是个孤句,缺少平衡感,才显得音感不足的。因此,我们觉得该广告语更好改为偶句形式,如“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展示普通人的风采!”之类,不但有平衡感,还有对称美,正如电影频道的广告语“弘扬中外影视文化,传播世界精典影片”一样。如若不然,删去“自己”二字,再用栏名来垫底,如说成“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东方时空。”犹如“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一样,也不至于音感不足,缺少平衡感。

(三)各类虚词

虚词意义比较虚灵,不能充当句子的基干成分。但虚词的作用十分重要,能配合实词造句,协助实词表达意义,帮助句子成分或分句表达关系,是汉语里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其中副词的意义稍实,而且数量最多,能产性较强。介词、连词和助词,在数量上有限,是相对封闭的类。拟音词,是一类特殊的虚词。

1、副词 副词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等意义。如“很、只、马上、不”等。

副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有两个:

1、1、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如我们可以说“很珍惜、很珍贵”,不能说“很珍珠”,因为“珍惜”是动词,“珍贵”是形容词,“珍珠”是名词。

1、2、一般只能作状语,少数可以作补语,如“(好得)很、(美)极(了)、(高兴)万分”。因此可以说,副词具有纯状语性。

副词内部较为复杂,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以下7类:

(1)程度副词。如“很、最、太、更、非常、特别、十分、格外、略、比较、稍微、越发”等。

(2)范围副词。如“只、都、仅、共、全都、统统、总共、一齐、一概、仅仅”等。

(3)时间副词。如“正在、正、在、马上、立刻、立即、刚、已经、曾经、才、往往、一直、渐渐、常常、始终、终于、偶尔、忽然”等。

(4)频率副词。如“再、又、还、一再、再三、屡次”等。

(5)否定副词。如“不、没、未、别、甭、莫、勿、没有、未必、不用”等。

(6)语气副词。如“必、必定、准、当然、的确、简直、几乎、也许、大概、其实、索然、果然、居然、竟然、幸亏、偏偏、反倒、难道、莫非”等。

(7)关联副词,如“却、就、又、才、也、还”等。关联副词用在词语和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表明某种关系。

某些副词有多种作用,因而兼属副词的多个次类。如:“我就来。”“他就这些钱。”“只要来就好。”之一个“就”相当于下“马上”,是时间副词;第二个“就”相当于“只”,是范围副词;第三个“就”起关联作用,是关联副词。

课堂讨论:

“从来”、“历来”是副词吗?

“从来”、“历来”、“向来”这三个词的意义很接近,“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因此,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北大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都把它们列为副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只列“向来”、“从来”为副词]。我们觉得把这三者同日而语是不准确的,因为判定词的词性不能仅凭词义,更主要的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

我们知道,时间副词只能充当状语,不能充当定语,而时间名词既能充当状语又能充当定语。如:

现在交待还为时不晚/现在的年轻人好动;最近出了一起车祸/老张出车祸是最近的事。

我们发现,“从来”可以充当状语,如:

从来没写过诗歌/从来没跟他打过交道/从来设迟到早退过/开会从来都很准时/他对工作从来都很负责/他做事从来都是善始善终。

“从来”也可作定语:

①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从来的文艺并不单在于暴露。(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⑧从来的杰出作家,都具有多方面的高深修养。(蔡仪主编《文学概论》240)

“历来”也是如此:

我们历来提倡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这个人历来忠诚老实,可以信赖/我国西北地区历来雨量稀少(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历来的政策/历来的规定/历来的主张/历来的观点/历来的经验/历来的做法。

既然“从来”、“历来”既能作状语,又能作定语,显然就不是时间副词,而是时间名词。而“向来”不同,它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所以它是时间副词。

(原载1999、6《汉语学习》)

能说“过分做作”吗?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对“矫柔造作”一词是这样注释的:“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我们觉得“过分”一词使用不当。“过分”是程度副词,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我们发现,“过分”修饰一些含褒义的形容词(用A表示)时,常给人这样一种感觉:“A一点是可以的,过分A就不好了”。比如:

过分谦虚——谦虚一点是可以的,过分谦虚就不好了;过分亲热——亲热一点是可以的,过分亲热就不好了;过分大方——大方一点是可以的,过分大方就不好了;过分严肃——严肃一点是可以的,过分严肃就不好了;过分老实——老实一点可以,过分老实就不好了。

而“过分”一般不修饰含贬义的形容词,如不说:

过分狡猾/过分吝啬/过分卑鄙/过分庸俗/过分丑陋/过分残暴/过分歹毒/过分怠慢。

因为这些形容词所表示的状态只有程度大小的问题,无所谓过分不过分的问题。因此,它们倒是常受程度副词“很、十分、相当”等的修饰。同理,“过分做作”也会给人“做作一点是可以的,过分做作就不好了”的感觉,须不知,一点做作都是要不得的,不存在过不过分的问题。所以,要么说“形容做作……”,要么说“形容很(十分、相当)做作……”,却不能说“形容过分做作……”。

(原载2000、6《语文建设》)

“刚才”“永远”“曾经”

吴早先先生在探讨“曾经”一词时说到,“刚才的事件”,“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刚才、永远”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这里发挥的却是形容词的作用。“曾经的男友”与此有点类似,相当于“曾经交往过的男友”,“曾经”临时有了“以前的,先前的”意义,已经由副词活用为一个形容词了。(《这是一种“活用”》,载2003、3《咬文嚼字》37页)

我们觉得“刚才”、“永远”都不是时间副词。先说“刚才”。吴先生可能把“刚才”与 “刚刚”搞混了。“刚刚”才是时间副词,“刚才”则是时间名词,词类是语法意义的分类,不是词汇意义的分类。从时间意义上来看,这两个词差不多,都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而语法功能却不同:前者只能作状语,而后者既能作状语,又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试比较:

我刚刚(刚才)打了球的/我刚刚(刚才)吃过了/我刚刚(刚才)会了一位朋友;刚才 (*刚刚)是刚才,现在是现在/刚才(*刚刚)还是狂风暴雨,转眼就是烈日炎炎了/就在刚才(*刚刚)我还见过他呢/——什么时候?——就是刚才(*刚刚)/吵架就是刚才(*刚刚)的事/刚才(*刚刚)的话你记住了没有?

再说“永远”。《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大) 等词典都认为是副词。但是,语言(语义)是不断发展的。最近几年,“永远”作定语的用法不断增多,有“永恒”、“长久”、“长久不变”等意义。2003年4月16日本人在 *** 上点击“永远的……”,新浪网就有240例;搜狐就有212例。诸如:邓丽君——永远的爱人/永远的最终幻想/永远的光荣/永远的情意/永远的千年/永远的苏芮/永远永远的三毛

既如此,还说它是副词活用为形容词,就不妥了。我们觉得它已经由副词转变为形容词了。

至于说“曾经的男友”中的“曾经”是副词活用为形容词,是可以的,因为“曾经”作定语的用法目前还不普遍。但我们认为把它理解为“副词活用为名词”更准确一些,因为它表示的是单纯的时间意义——“以前,先前”,跟其他时间名词一样经常作定语。如:以前的邻居/先前的文件/最近的事情/过去的朋友/现在的年轻人/以往的做法。

2、介词:介词用在名词和别的词语前边,一起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意义。如“他在80年代就被某基金会列为重点资助对象”,“在”被”是介词。

介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有两个:

2、1、能用在单个名词前边,和名词一起组成介宾短语,共同作为一个使用单位。这一点区别于副诃和连词,

2、2、所组成的介宾短语不能充当谓语,介词不能成为谓语中心。例如“我从北京来”,“从北京来”是谓语,“来”是谓语中心。

介宾短语不能成为谓语,如“他从北京”站不住。

介词大体可分为两类:

(1)涉动介词:这类介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主要和动作行为发生联系。大多数介词属于这一类。这类介词包括:

表示时间处所的“在、自、自从、到、当、于、往、朝、顺着、沿着”等;

表示状态方式的“按照、依照、以”等;

表示对象或范围的“把、对、对于、向、同、跟、给、关于”等;

表示排除的“除、除了”;

表示被动的“被、叫、让、给”;

表示目的的“为、为了、为着”等。

(2)涉形介词。这类介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主要跟性质、状态发生联系。最典型的是“比”。如“这种彩电比日立的便宜,比松下的漂亮”。用来表示比较的“和、跟、同”等,也属于这一类。

课堂讨论:

是“关于”还是“对于”?

有这样一个句子:“现在隆重推出,让咱们听听作家关于消费趋势和 *** 消费的问题有什么见解……”(梁晓声《山里的花儿》,载1997、3《人民文学》7页)

介词“关于”不当,应为“对于”(或“对”)。“关于”和“对于”用于句头时可以互换,例如:

关于(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新的意见?

但这两个介词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语义看,如果是表示“涉及到某事物”,用“关于”;如果表示“针对(或面对)某事物”,用“对于”,例如:

关于应聘的事,请找人事科。

对于工程层层转包的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其二,介宾短语“关于……”作状语,只能放在句头;而“对于……”作状语,可以在主、谓(语中心)之间,也可以在句头。例如:

关于仿生学,我懂的不多。(*我关于仿生学懂的不多)。

他对于仿生学很有研究。/ 对于仿生学,他很有研究。

其三、介宾短语“关于……”可以作文章的标题,而介宾短语“对于……”不能(除非后跟名词中心语),例如:

《关于党风廉正建设》。

《*对于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鉴于一、二两条,开头的例句当用“对于”。如果要保留“关于”,须删去动词性成分“有什么”,代之以助词“的”,即让介宾结构“关于……”作“问题”的定语:“现在隆重推出,让咱们听听作家关于消费趋势和 *** 消费的问题的见解……”。此外,“隆重推出”大词小用,某作家发个言,谈得上“隆重推出” 吗? “隆重推出”常用来形容重大事件的出台,例如:为庆祝中国 *** 成立80周年,中央台隆重推出电视连续剧《长征》。因此,“隆重推出”不如删去。

3、连词 连词用来连接词语或分句,帮助表达某种关系。如“厂长和经理”。“和”表示并列关系;“厂长或经理”,“或”表示选择关系。又如:“不但勤奋,而且十分精明”,“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虽然勤奋,但是不怎么精明”,“虽然……但是……”表 示先让步后转折的关系。

连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有三个:

3、1、具有纯连续性。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凡是有修饰作用的词,都不是连词。如:“这个孩子越鼓励越不听话”,“越……越……”有关联作用,但两个“越”又分别起修饰作用,它们是副词,不是连词。

3、2、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连词总要同时关涉到两个或几个语言单位。在结构中,只要有连词出现,不管是单个儿使用还是配对使用,都一定可以找到它所同时关涉的两个或几个语言单位。凡是只有单向性的词,即可以不在两个单位之间起作用的词,不是连词。比如介词,总是跟后边的名词等组成介宾短语,具有单向性。试比较:

①他和小王有看法。

②他对小王有看法。

例①的“和”,同时关涉前后两个单位,具有双向性,是连词;例②的“对”,只跟“小王”关系密切,具有单向性,是介词。

3、3、联结分句时,可以出现在主语前边。如用于前分句的“因为、虽然、不但”等,既可以用在主语后边,也可以用在主语前边;又如用于后分句的“所以、但是、而且”等,如果分句出现主语,是用在主语前边,许多关联副词可以用来联结分句,但关联副词不能出现在主语前边。如“只有……才……”“如果……就……”,用于后分句的“才、就”是关联副词,如果分句出现主语,它们一般是用在主语后边。比较:

丹丹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她问心无愧。

丹丹虽然没有完成任务,却问心无愧。

丹丹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她却问心无愧。

第三例后分句出现主语,“但”用在主语前边,“却”用在主语后边。“但”是连词,“却”是关联副词。

连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词语连词。这类连词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如“和、与、同、跟、及、以及”等,它们只能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连词“而、或、或者、并且”等,也常常用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2)句间连词。这类连词主要在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如“因为……所以……、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但……而且……、尚且……何况……、并且、而、虽然……但是……、因此、如果、只,要、只有,以便、以免、那么、可是,然而、即使、无论、不管”等。有的句间连词,如“但是,因此,所以”等,也可以用来连接句子或句群。

连词运用观察:

“或”耶?“和”耶?

1997年6期《中国语文》第439页有这样几句话:

①你的病是一定会好的。——你的病一定会好。 ⑧她心里是透亮的。——她心里透亮。

去掉“是”、“的”之后,“①、②变成动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A)。

我们觉得“或”用得不对。“或”与“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选择关系,后者表示联合关系。如:

甲 交原件或复印件。(意思是只交一件就行了)。 乙 交原件和复印件。(意思是两件都交)。

A句中的顿号表示联合关系,相当于“和”。按照“或”的意思来理解,A句的意思是:例①可以变成动词谓语句,也可以变成形容词谓语句;例②可以变成动词谓语句,也可以变成形容词谓语句。

这就与作者的原义相左了。在这个语境里,作者的原义非常明确:例①变成动词谓语句,例②变成形容词谓语句。所以,要准确地表达这个原义,不能用“或”,只能用“和”。这是一种“合叙”(合说)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合叙的前部并列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后部按照所提成分的顺序,分别加以叙述说明,前后各项一一对应。”(唐松波、黄建霖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320页)。例如:

在一九五八年,我国的钢、煤、发电量和棉纱已经分别跃居世界的第七位、第三位、第十四位和第二位了。

上例就是“我国的钢跃居世界第七位,我国的煤跃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发电量跃居世界第十四位,我国的棉纱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合叙”。前后项的对应关系是很清楚的。句中的第二个“和”不能换成“或”,否则就与原义相左了。将四个分句的复句“合叙”成一个单句,就“使文字简练,结构紧凑”了,反之,语言表达就显得繁复,结构就显得松散。

(原载2000、2《汉语学习》)

关于连词的“再”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北大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词典》及曲阜师大编的《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等工具书以及邢福义的《汉语语法学》、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等著作,都认为“再”是副词。但是经我们考察,发现“再”不单有副词的语法功能,还有连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是专门充当谓词修饰成分的词”(邢福义《汉语语法学》181页)。所谓“修饰”,是指“限制语”或“修饰语”与中心语组合之后念得通顺,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法的组合,就谈不上有修饰关系。例如:“再议、再写、再下一盘、再打一局”,这些组合都念得通,我们就说“再”可以修饰动词性词语“议”等。而“很有、很读、很打球”之类的组合念不通,我们就说程度副词“很”不能修饰动词性词语“有”等。

那么,下面一些句子中的“再”是否都是在修饰后面的成分呢?

(1)冯玉祥……。 再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曾经和19路军一道进攻江西红军的第26路军,不是……变成了红军吗?

(2)有一种人的意见是不对的。……

又有一种人的意见也是不对的。……

再有一种人的意见也是不对的。……

(3)……。 再比如作诗文,似乎不用什么筋肉的技巧,其实也是一理。

(4)一部分资本家,以汪精卫为代表,已经投降了。再一部分资本家,躲在抗日阵线内的,也想跑去。(引自《虚词例释》)

(5)超额完成任务的,一个是印染厂,一个是变压器厂,再一个是齿轮厂。

(6)我们村今年种了三百亩小麦,再还有四十亩大豆。(同上)

少数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如“我的长相很中国”),这是语法学界已经认可的,但是有的语法书在谈及这个问题时,有过宽的嫌疑,有这样一个例子:“再一个问题”(邢福义《汉语语法学》182页)这是半头话。我们可以说“再讲一个问题”或“再讨论一个问题”,但不说“再一个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合法的组合,不足以证明“再”是修饰“一个问题”的。如果我们把这句半头话补充完整的话,就会发现“再”并没有起修饰作用,而是起连接作用的——“一个问题是工作,再一个问题是生活。”可见,“再”是连接两个句子(观点)的。同理,上述6例中的“再一个明显的例子”、“再一小部分”、“ 再一部分资本家”和“再一个”,都是半头话,念不通,不是合法的组合,因此,谈不上有修饰关系;此外,除(3)(4)(7)外,“再”后也不是谓词性成分:由这两点可看出“再”不符合副词的定义。

上述7例,“再”只起了连接语言单位的作用,相当于“另,另外,又”之类的连词。比如例(1)(3)(4)的“再”连接的是两个或三个语段;(2)和(5)的“再”连接的是一个句群中的两个句子;(6)(7)的“再”连接的是一个复句中的几个分句。“再”还可连接短语,例如:

(8)韩玄子退休回来,以他多半生的教育生涯的名望,以大贝在外边有头有脸的声誉,再以他喜欢热闹、不甘寂寞的性格,便很快同公社大院的人熟悉起来。(贾平凹《腊月正月》)

上例的“再”连接了三个介词短语。以上是光杆“再”作连词。以下是以“再”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再X”(《八百词》称为“习用语”)用作连词:

再则、再者、首先,……;其次,……;再次,;最后,……;首先,其次,……。再其次,……。

连词的“再”和副词的“再”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因为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成分,所以它可以拿掉,不影响语义的表达;后者因为对谓词有修饰作用,作谓语的状语,所以不能拿掉,否则,语义发生很大变化。试比较:

甲、一个问题是工作,[再]一个问题是生活。

乙、再写一遍。 乙’写一遍。

甲是一个并列复句,用不用“再”无关紧要,而乙和乙’的意思则相去甚远(乙’的意思是只写一遍,而乙的意思是不止写一遍)。可见甲中的“再”是连词,乙中的“再”是副词,它是从“频率”上修饰动词“写”的。

关联词位置不对

有这样两个句子:

(我们……还是象打游击似的十天半个月才见一次面),他不是下连队,就是我外出开会。(甲)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长大的),他(指小孩)不仅没有体会过父母的爱和温暖,反而还要他放弃上海……(乙)(98、6《北京文学》87、88页)。

甲、乙两句都是复句(甲是选择复句,乙是递进复句),但关联词的位置不对。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位置有一定之规,如果位置不对,就会影响语义的表达,致使句子念不通。比如乙句,根据“承前省”的原则,后分句的主语应是“他”,这样,“他反而还要他放弃上海”,显然与、原意不符(原意是父母要他放弃上海)。

按复句的要求,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则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后分句的主语可承前省。例如:“他不是下连队,就是外出开会。/她不但是学习尖子,还是体育能手”。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那么,关联词就要放在主语之前。例如:“一方面你自己去说,一方面我们帮你去说。”/“与其他来找我,不如我去找他,争取主动。”如果关联词是“就、才、便”等副词,兼有关联和修饰两种作用,那么,当它们用于主语不同的复句中时,它们就应放在主语之后,修饰谓语中心。例如:“只要场部没有会议,他就下连队。”/“只有你来,我才放心。”

鉴于此,甲句的前关联词“不是”当置于主语“他”之前;乙句的“不仅”也应置于主语“他”之前,形成“不仅他……反而还要他……”的形式。

4、助词 助词附在词语或句子上面,表示附加意义,如“的、得、着、了、过、们、吗、呢”等。

助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是:

具有高度附着性,帮助词语或句子表示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如“你仔细体察过同志们当时的心情吗?”“过”附着在“体察”的后边,表示过去时态,“们”附在“同志”后边,表示多数,“的”附着在“当时”后边,表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吗”附着在句子后边,表示疑问语气。

主要的助词有四类;

4、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用来标明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典型的结构助词是“的”和“得”。它们都读de。“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明前边的词语是定语;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明前边的词语是状语。书面上,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的”往往写作“地”。

“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表明后边的词语是补语。例如:

①这半年他厂的工作渐渐的理得有条理一些了。

②这半年他厂的工作渐渐地理得有条理一些了。

“的”还常常用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的”字短语。如“买的、自己做的、化纤的”。

4、2、动态助词,动态助词用来表示动作变化的时态。典型的动态助词是“着、了、过”。“着”念zhe,表持续态,即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如“站着、坚持着”;“了”念le,表实现时态,即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过”念guo,表经历态,如“干过、坚持过”。

“着、了、过”是语尾性助词,它们经常附着在单词后边,但也可以附着在短语后边,如“发展和演变着/继承并发扬了/支持和资助过”。

4、3、复数助词。复数助词用来表示人物的多数。典型的复数助词是“们”。“们”的附着范围是一般的表人名词和人称代词。如“同学们、代表们、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专用的表人名词后边一般不能用“们”;有时带上“们”,是为了强调突出以某人为代表的某一类人。如“王从周来到的时候,香兰们已经吃过施舍的粥。”(姚垠《李自成》)。

“们”是语尾性助词,它经常附着在单词后边,但也可以附着在短语后边,如“老师和同学们”。

事物名词后边一般不能用“们”。有时带上“们”,如鲁迅笔下的“蟋蝉们,覆盆子们”,这是修辞上的拟人用法。

4、4、语气助词(语气词)。语气助词附着在某个成分或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如“啊、嘛、呢、吗、吧、罢了”等。某些语气助词,只能用在句末,如“吗”罢了”,有的也可以用在句中。如“你小心点啊!”“你啊,就爱胡说八道。”

凡是附着性强,独立性差,归不进其它各类虚词的词,一般都归入助词。现代汉语里还有一些别的助词,如“所”(“他所说的,都经得起检验”),“看”(“再想想看”),“给”(“这些花让你妈给全弄坏了”),“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来着”(“你刚才说什么来着”),“似的”(“像只小老虎似的”)等等。“似的”是构成比况短语的助词,为了说明语言事实的方便,通常把和“似的’作用相同的“一样、一般”等叫作比况助词。

观察助词的运用(“地”应为“的”):

第三、不准与未经目的地国家(地区) *** 主管部门指定地旅行社 开展业务来往(人民网2003-10-15)

介词“与”后的宾语“未经目的地国家(地区) *** 主管部门指定地旅行社”有问题

课堂讨论:

能说“……正在……了”吗?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文丛”之一的《人极》(贾平凹)中有这样—个句子:

一条粗如镢把的长蛇正在洞外的石砭上吸将起一只金毛松鼠了。(甲)(327页)

这个句子念不通。因为汉语中没有用语气词“了”给表“正在进行时”的动词性谓语句刹句的用法。例如不说:

乙、牛正在吃草了/他们正在下棋(打球/读书/唱歌)了/运动员正在操场上跑步了/老师正在辅导学生了/妈妈正在接 *** 了/领导正在作报告了/太平军正在攻城了/孩子的身体正在发育了/他们正在排练了。

上述句子只要拿掉句尾的“了”,就念得通了。为什么句尾有“了”句子就念不通了呢?这是句子的内容不合语气词“了”的语法意义造成的。“了”的语法意义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解的:“[2]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763页]比如:下雨了。“了”表示由没下雨到下雨的变化过程,下雨是出现的新情况。桃花都开了。“了”表示由桃花都没开到都开了的变化过程,桃花都开了是出现的新情况。我现在明白他的意思了。“了”表示由刚才的不明白到现在的明白了的变化过程,现在明白了是出现的新情况。

而甲句和乙组句子都不表示“变化或出现的新情况”这一语法意义,而是表示某一动作持续不变地进行着。比如:他们正在下棋(打球/读书/唱歌),表示下棋(打球/读书/唱歌)的动作正在持续不变地进行着。这正好与语气词“了”的语法意义相抵牾。所以,表“正在进行时”的动词性谓语句不能用语气词“了”刹句。如要保留“了”,则需用起始动词“开始”取代时间副词“正在”:

*孩子的身体正在发育了→孩子的身体开始发育了。*太平军正在攻城了→太平军开始攻城了。*他们正在排练了→他们开始排练了。

5、拟音词 拟音词摹拟感叹声、呼应声和某种音响。如“唉、啊、咚咚。等。

拟音词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在:经常单独使用,不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如“唉,真拿他没办法。”“啊,太美了!”“咚咚咚,又是一阵敲门声。”

拟音词也可以进入句子,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临时用作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但全都可以加上引号,如“打了几个‘哈哈’”(用作名词),“‘哎哟’了一声”(用作动词),“‘咚咚咚’的脚步声”(用作形容词),“‘哼哼唧唧’地走过来”(用作形容词),这说明,拟音词作句子成分也仍然具有特殊性。

拟音词可以分为两类:

5、1、叹词。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如“唉、啊、哼、咦、哎呀、喂”等。

5、2、象声词。表示物体的音响或动物的叫声。如“砰、叮、轰隆、哗啦、劈里啪啦、咚咚、卿唧、汪汪、歧吱喳喳”等。

拟音词是一类特殊的虚词。一方面,它具有独用性,基本功能是充当独立语或独语句,不同于一般的虚词。一般虚词是配合实词造句,协助实词表达意义,帮助句子成分或分句表达关系,另一方面,它只是声音的摹拟形式,相当一部分的语音和文字书写形式不很定型或很不定型。如描摹马踢声,有的记着“得得”有的记着“嗒嗒”,也有的记着“阁阁”。拟音词有时虽然可以进入句子,但全部可以加上引号而不增添特殊含义,跟各类实词的临时活用又有很大的不同。

(四)词类活用和同形异类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而临时把甲类词用作乙类词的语言现象。例如: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2)咱们朱家门里穷倒是真的,可也志气了一辈子。(梁斌《红旗谱》)/似乎很男人的汉元帝为了“和亲”,与王昭君失之交臂,恼怒之余,把一个不相干的画工毛延寿杀了。(《荆州晚报》2000-1-24,5版)/他们越评论家起来,学者化起来,资深记者起来,对“知青文学”似乎越瞧不上眼。(《北京文学》1998-6,20页)

(3)我是真心诚意地夸你。我觉得跟你特说得来,特知音。(《王朔谐趣小说选》)

(4)婆娑的竹林,繁茂的果木,如伞的大青树,高傲的菩提树,青青的小草,葳蕤的菜园,从高到低,不同层次地摇曳着墨绿、碧绿、翠绿和淡绿。(胡本常《王冠上的金顶——中缅边境散记》)

例(1)形容词“朦胧”活用为动词,例(2)名词“志气”、“男人”、“评论家、资深记者”活用为动词,(3)的名词“知音”活用为形容词,(4)的行为自动词“摇曳”活用为行为他动词。

词类活用一般见于文艺作品,活用是要使语言的表达比不活用的生动、传神和简洁。我们不能因此而强调文学作品的特殊性,不加限制地把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以致给语言带来混乱。词类活用和词性误用是两种有联系但性质又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研究各自形成的条件,对于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饶有价值的课题。

上面是从语言现象的角度笼统讨论词类活用的,而对于一个具体的词来说,活用是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偶然用法,否则就不是活用,而是同形异类。

2.同形异类 一个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的词,在甲语法环境中属于甲类,在乙语法环境中属于乙类,并且这几种用法都很常用,这种语法现象就是同形异类。例如:

(1)这里的物质很丰富。(形容词)

(2)我们必须丰富一下我们的生活。(动词)

(1)生活也是一种科学。(名词)

(2)这种做法不科学。(形容词)

(1)这就走。(副词)

(2)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介词)

(1)这种纸很白。(形容词)

(2)那是白跑了一糙。(副词)

同形异类在有的语法书中分作兼类现象和同音现象,我们不取这种说法是因为同音问题不是语法问题而是词汇问题,只有兼类才是语法问题。不仅如此,还因为按同音和兼类的思路,很简单的问题会弄得纠缠不清。如按那种思路,“丰富、科学”的两种用法是一个词兼属两类,因为两种用法的词义明显相同;“白”的两种用法之间是同音关系,因为两种用法的“白”之间意义明显不同,是两个词;而“就”的两种用法的意义联系就比较麻烦了:对古汉语接触比较多的人可能认为是兼类,对古汉语接触比较少的人可能认为是同音。像“就”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是比较多的。用同形异类来讲上述问题,情况就简明得多。

关于同形异类有一点要注意,一定的结构中,有时乍一看像是属于同形异类,而实际上是某词性的一种表现,要把一类词的多种用法和同形异类区别开来。例如“他早就调走了”中的“早”,和“他今天来得很早”中的“早”猛一看是同形异类: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形容词。可是过细一考察,就可看出前一个“早”还是形容词“早”在作状语,因为这个“早”前面也可加程度副词“很”修饰,如“他很早就调走了。

三、短语

(一)短语性质和短语辨别

1、短语的性质

短语又称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成的语法单位。如“吃饭、木头桌子、洗干净”等;

短语和词都是造句的材料,因而都是语言的备用语法单位,但是短语是比词高一级的语法单位。短语与词的界限,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清楚的。如由一个语素充当的词——单纯词(如“人、玛瑙、乌鲁木齐’),至少有一个语素不能独立成词的合成词(如“盖儿,伟大,崇尚”)。

2、短语的辨别

由可成词的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当它们与短语结构方式一致时就比较容易混淆。例如:

马路——白花 (都是偏正式)

心肠——肠胃 (都是联合式)

骂街——骂人 (都是动宾式)

头痛(伤脑筋)——手痛 (都是主谓式)

眼热——水热 (都是主谓式)

对于上述五组十个语法单位,哪些是词,哪些是短语,可以从结构和意义等方面加以辨别。

2、1、从结构上区别 一般的合成词的各个成分之间,结合关系很紧密,不能扩展,即不能任意拆开和加进其它成分,而短语则不同,能扩展。如:

马路,不等于马的路 白花等于白的花

眼热,不等于眼很热 水热等于水很热

心肠,不等于心和肠 肠胃等于肠和胃

左边的“马路、眼热、心肠”不能扩展,是词;右边的“白花、水热、肠胃”能扩展,是短语。

“白的莱、铁的路、牛的肉”可以说,但它们和“白菜、铁路、牛肉”意思并不一样,不能看作是后者的扩展式,扩展必须在保持原意的条件下进行,“白菜、铁路、牛肉”都是词,不是短语。

2、2、从意义上区别 词的意义具有特定性,不等于各组成部分 (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短语的意义则是它的各组成部分意义的综合,比如,“心肠”不等于“心”加“肠”(如可以说,“他呀心肠可好啊,自己患了肠癌,还那么关心大家。”),“肠胃”则等于“肠”加“胃”(如可以说:“奶奶肠胃都不好,得找医生看看,”),“骂街”不是骂哪条街,而是不指明对象的当众谩骂(如“泼妇骂街”),是词,“骂人”则是骂某某人,是短语。

辨识词和短语,主要依据以上两点。此外,也有音节上可看出二者的差别的,一般地说,后一个音节是轻声的格式是合成词,否则是短语。如:

合成词 短语

东西 东西(南北)

买卖 买卖

火烧 火烧

打手 打手

“我的”、“去吧”等例外,虽然“的,吧”读轻声,但“我的”、“去吧”不是词。

有一类词处于临界状态,通常称为离合词,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是词,中间插入其它成分时是短语。例如:

洗澡——洗了一个澡

理发——理了一次发

跳舞——跳了一个小时的舞

散步——散了一会儿步

上当——上了他的当

把词拆开 *** 别的成分形成短语,这不是词的本质特点。大多数的合成词是不能拆散的;只有少数的动宾式合成词才允许这样,而且 *** 去的成分极其有限,因此,必须反对随意把词割裂开来。

如下列说法都不妥:

*决个议(决议) /*动一次员(动员)/*立一个正(立正)/ *驾一次驶(驾驶)

短语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首先从整体看,短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类;从结构关系看,构成短语的成分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关系类型;从构造层次看,有单层次短语和多层次短语的差别;从充当短语成分的材料的自由与固定看,又有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之分(固定短语就是成语、熟语、惯用语等一些组成成分固定的词语)。

(二)短语的结构类

1、短语的一般结构类

短语的一般结构类指结构关系明显的短语,主要包括:动宾短语、主谓短语、正补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复指短语。

1、1、述宾短语 述宾短语是语法结构上有动宾关系的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通常表示一种动作、行为,由动词充当,后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事物,称做宾语,主要由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例如:

分析问题、洗衣服、造飞机、喝大杯、有较好的措施、给他书

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当中没有停顿,动宾短语的语义结构关系,即动词和宾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动作+受事 如“爱公物、搬东西、表扬小王、参观展览、吃面、懂英语、欢迎贵宾”等。

受事指动作行为直接及于的人或事物。如“搬东西”的“东西”。受事宾语通常可以用“把”或“对’、“向”等提到动词前面,如“表扬小王(一下)——把小王表扬(一下)”、“欢迎贵宾——对贵宾表示欢迎”。有的没有这种变换,如“懂英语”

(2)动作+处所 如“抱下边、吃食堂、读大学、刮脸、记心上、参观校园、到上海、掉地上、寄广州、哭长城”等。

“处所”指动作行为发生在某处或及于某处。如“吃食堂”是“在食堂吃”,“寄广州”是“寄到广州”。处所宾语的使用频率取决于受事宾语,在各类宾语中居第二位;有的动作和处所之间可加进介词,如“记心上”、“寄广州”可加介词“在”、“到”:“记在心上”,“寄到广州”,处所与动词的搭配,有些是习惯说法,不能类推。如“吃食堂”、“哭长城”可以说,但“吃宾馆”、“哭黄河”不能说。

(3)存现+施事 如“住人、进人、来客人、出现问题、流眼泪、下雨、开花、掉树叶儿、丢东西”等。

“存现”包括“存在”、“出现”“消失”,表存在的如“住、坐、躺、站”,表出现的如“来、出现、发生”,表“消失”的如“掉、丢、少、死”等。

“施事”,动作、行为、状态、变化的主体,如“住人”、“出现问题”里的“人”、“问题”就是施事。施事宾语往往可以加“有”移到动词前面,加“有”放在原动词前面和原来在动词后面,施事都是作宾语。只是加“有”提前后作了“有”的宾语。

汉语里有一种趋向:作宾语的施事往往是无定的,即在话前不知道或不确切知道的。如:

(1)来客人了——有客人来了。

(2)沙发上坐着一个人——有一个人坐在沙发上。

(3)走了一个青年——有一个青年走了。

但是如果把施事放在动词前面作主语,比如说“客人来了”,其“客人”就是有定的,即说话人事先知道并正在期待的。

(4)动作+结果 如“打毛衣、分三组、记笔记、交朋友、拍电影、生产汽车、写剧本、研究办法、做衣服”等。

“结果”指动作行为出现后产生的结果,如“分三组”,“三组”是“分”的结果,与“分苹果”不同,“苹果”是受事宾语。带结果宾语的动词往往含有“创造”义,结果宾语是动词创造义带来的新的事物,因而动宾间往往可以加“成”或“出”,如“拍电影——拍成电影”,“研究办法——研究出办法”。

(5)状态十致使 如“饿肚子、方便群众、丰富生活、活动手脚、麻烦自己、暖和身体、热饭、提高水平、停车、辛苦你(了)”等。

动词含有“改变”的意思的,不少是形容词兼动词,如“丰富、暖和、辛苦”等。这种词用作动词时是表使动,即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状态。如:

丰富生活——使生活丰富

停车——使车停

(6)动作+工具 如“吃大碗、抽烟斗、打枪、还手、说普通话、听收音机、擦药、点红颜色、洗凉水、找零钱”等。

“工具’指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和资金。工具宾语往往能用“用”提前,如“吃大碗——用大碗吃”,“洗热水——用热水洗”。

(7)动作+与事(间接宾语) 如“告诉大家(一件事)、交学校(一笔钱)、教留学生(汉语)、少他(一张床)、收自费生(二千元),赢北京队(一个球)、找顾客(钱)、照顾博士生(一套住房)”等。

“与事”指同动词有联系的施事、受事以外的另一方,如“我给他礼物”,“我”是施事,“礼物”是受事即直接宾语(又叫远宾语),“他”就是与事即间接宾语(又叫近宾语),带与事宾语和受事宾语的是双宾式,其动词往往含有“给予”或“收取”的意义,与事常常是 受益或受损的人和单位,如“给朋友礼物”的“朋友”是受益者,“赢北京队一个球”的“北京队”是受损者。

(8)动作+目的 如“学厨师、跑生意,拉关系、挤汽车”等。

这种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用“为”把目的宾语提到动词前。如:“挤汽车——为汽车而挤”。“学厨师——为当厨师而学”。

(9)动作+方式 如“吃包伙、挂长途、寄快件、卖高价、跑长跑、跳探戈、走正步”等。

这种宾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其动宾可以变为“以‘宾’的方式+动词”的形式,如:“吃包伙——以包伙的方式吃”,“寄快件——以快件的方式寄”。

对于一个动词来说,有的可带多种宾语,构成多种语义结构类型。如:

吃油条 (动作+受事):

吃食堂 (动作+处所)

吃大碗 (动作+工具)

吃包伙 (动作+方式)

吃了三元钱 (动作+结果)

1、2、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结构上有主谓关系的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要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后一部分陈述前一部分怎么样或者是什么,叫谓语,两个部分之间具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即主谓关系。如:

态度和蔼、身材匀称、工作认真、他们关心;讨论开始、 试验继续;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不很紧密,中间可以停顿,往往可插入“是不是”:

态度和蔼——态度是不是和蔼

他们关心——他们是不是关心

试验继续——试验是不是继续

主谓短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施事+动作:“梅兰芳表演、学生参加、他唱、老李去、队伍出发、丈夫思念”等。

这类主谓短语使用频率很高。换句话说,汉语的主语通常是施事。

(2)受事+动作。如:民歌会唱、手擦一擦、饺子吃、帽子戴好、英语听不懂、小马被害、他没挨批评”。这一类在主谓短语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仅次于“施事+动作”。

(3)当事+性状。如:“孩子单纯、武汉热、小英大方、屋里漆黑、衣服脏兮兮的、秋天干燥”等。

“当事”指性状描写的主体,性状通常用形容词表示。尽管“武汉、屋里、秋天”是处所词、时间词,但作为性状的主体,它们是当事主语,不是处所主语和时间主语。

(4)结果+动作。如:“萝卜丝切好了、口哨吹响、牛奶挤了一桶、鸟画成了、辫子留得太长、电影拍成、相片洗出来、信写了、晚会组织得不错”等。

主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时,谓语不能是孤零零的,或带“了”,或带补语、宾语,这是与“动作+结果”不同的,在动宾短语里,其“动”可以是单个的,动词宾语也可以由单个词充当,如“写信、组织晚会”。

(5)工具+动作。如:“普通话会说、钱帮不了忙、红药水擦两次、烟斗抽不惯、凉水洗澡、毛线打背心、钥匙开门、毛笔写大字”等。

谓语往往是复杂形式,动词前后有连带成分,如“会说”、“擦两次”,“开门”。主语前可以加“用”。如“凉水洗澡——用凉水洗澡”、“毛笔写大字——用毛笔写大字”。

(6)方式+动作。如:“长途挂不出去、低音拉不出来,低价买进、密码拍电报、快三步能跳”等。

谓语也往往是复杂形式,或是正补,或是动宾,等等,与“动作+方式”很不相同,在动宾短语里,动词和方式宾语都可以是简单成分,如“挂长途”、“跳快三步”。

主语前有的可以重复用谓语动词,如“大锅饭吃惯了——吃大锅饭吃惯了”、“快三步跳不好——跳快三步跳不好”;有的可以加“用”,如“低价买进——用抵价买进”、“密码拍电报——用密码拍电报”。

(7)与事+动作。如;“自费生收学费三千元、新生少一张床、回国留学人员照顾一套住房、特困人员国家发补助费、这个留学生我教过他汉语、那位同志我跟她通过信”等。

谓语多为主谓短语,常有代词“他”等复指主语,如“这个留学生我教过他汉语”,“他”复指“这个留学生”。

1、3、述补短语 正补短语是结构上有正补关系的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是中心语,后一部分是对这种动作、行为或性状的补充说明,是补语。如:

洗干净、读一遍、走得进去、唱不好、好极了、红透了

述补短语的语义结构关系比动宾短语、主谓短语简单些,主要有:

(1)动作+结果。如;“记住、写完、看懂、打破、染红、洗完、晾干、修完、长高、住上”等。

这类补语表示:动作、变化产生的结果,有的只补充说明动作,如“记住”、“写完”里的“住”完”;有的还补充说明动作、变化的施事或受事,如“孩子长高”、“衣服晾干”里的“高”、“干”,不仅说明“长”、“晾”的结果,还说明“长”的施事“孩子”,“晾”的受事“衣服”。

补语通常由形容词充当,少量的几个动词“住、到、见、成、懂、掉、跑、走、死、丢”等也充当补语。

(2)动作+趋向。如:“抱来、寄去、抽出、爬进、走上去、跑下来、放回去、跳起来”等。

这类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动作或由施事发出,或及于受事,因此趋向补语也表现了施事或受事的方向。如“寄来许多信”的“来”,表示“寄”和“信”都向着说话人。

不少趋向补语有引申意义,如“哭起来”的“起来”,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纠正过来”的“过来”表示回到原来的状态。

(3)动作+可能。在动词和结果补语或动词和趋向补语之间插入“得”或“不”,表示能否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这种补语叫可能补语。例如:

擦亮——擦得亮、擦不亮

看懂——看得懂、看不懂

搬进来——搬得进来、搬不进来

爬上去——爬得上去、爬不上去

由“得/不+了(1iao)”或“得/不得”构成的补语也叫可能补语。例如:

(1)车半路抛锚,去不了磨山了。

(2)这罐头过了保质期,吃不得。

(4)性状+程度。如:“热极了、好多了、脏死了、坏透了、勤奋得很、疼得不得了、喜欢得了不得、美得多”等。

这类补语表示性质状态所达到的程度,并且往往是很高的程度,个别(如“多”作补语)含有比较的意味。中心语通常由形容词充当,或由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如:“喜欢、爱、想、思念”)充当。补语通常由副词“很、极”充当,“多、死、透、不得了、了不得、要命”等词语也行。在述补短语中,程度补语无论从语法结构还是从语义结构来看,与中心语的关系都是最紧密的。

(5)动作/状态+结果(含“程度”)。如:“喝得不好、跑得很快、冷得直哆嗦、睡得正香、长得高高大大、忙得一点儿空也没有、气得手脚冰凉”等。

这类补语主要表示动作、状态所产生的结果,大多兼有表示程度的意味。如“写得不好”仅仅表示“写”的结果“不好”;“跑得很快”表示跑的结果“很快”,不是“比较快”或“快”,而是“很快”,有程度高的意味。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必须有“得”字,补语可短可长。短到只是一个词,如“唱得好”(单个的“唱得好”有两个意思,一是表可能,否定式是“唱不好”;一是表结果,否定式是“唱得不好”,从否定式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长到由复句形式构成,如“急得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在房间里打转”。

(6)动作+动量。如:“看三遍、去两回、唱一次、踩了一脚、还了几拳”等。

动量补语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主要由专用动量词“遍、次、回”等充当,有时借用名词如“脚、拳”等。

(7)动作+时地.如:“生于1939年、生于湖北、看到深夜、来到北京、迈向21世纪、走向市场、来自农村,摆在桌子上”等。

时地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常常由介词“于、在、到、向、自”带上表示时间或处所的词语充当,如“生于1939年”、“摆在桌子上”里的“于1939年”、“在桌子上”。有的表示处所的补语去掉介词就是处所宾语,反之,处所宾语前加上介词就是处所补语。例如:

摆在桌子上——摆桌子上

寄到城里——寄城里

1、4、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结构上有偏正关系的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叫修饰语,被修饰或限制的部分叫中心语。如果偏正短语是名词性的,其修饰语叫定语。例如:

(1)我买新书,也买了一点吃的东西。

(2)他的到来使人感到很突然。

(3)小朋友都佩服阿童末的勇敢。

“新、吃的、他的、阿童木的”都是定语;定语的中心语经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如“书、东西”,也可以由某些动词、形容词充当,如“到来、勇敢”,不过,这样的“定语+中心语”只限用于主、宾位置。

如果偏正短语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其修饰语叫状语。例如:

(1)你快说,我马上要走了。

(2)房间很明亮。

(3)今天刚星期三。

(4)她才中学生呢。

“快、马上、很、刚、才”都是状语。状语的中心语经常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当,如“说、明亮”等;有时某些口语句式里的状语中心语由名词充当,如“星期三、中学生”。

这样,偏正短语实际上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它们分别称作“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偏正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先看定中短语的语义关系,定心短语的语义结构有的只有一层,如“木板床”是“质料+事物”,有的不止一层,如:

姑娘的照片=a.领有+隶属(照片是姑娘的)

b.施事+结果(照片是姑娘拍的)

a是浅层的、b是深层的。下文主要描写浅层的语义关系,适当地说明一下深层的语义关系。

(1)性状十事物。如:“旧帽子、新校长、香喷喷的米饭、痴痴无语的梅艳芳”等。

“旧”表示“帽子”的性质,“香喷喷的”表示“米饭”的状态。

(2)领有+隶属。如:“公司的财产、我们国家、朋友的关心、老人的回忆”等。

“公司的财产”仅具有领属关系,“老人的回忆”除了具有领属关系之外,深层里还有“施事+动作”的语义关系,即“老人回忆”的意思。

(3)数量+事物。如“两本画报、许多人、三斤鱼”等。

定语之后一般不带“的”。有的不能带“的”(如“两本画报”),有的带不带“的”两可(如“许多(的)人”),有的带“的”以后意思变了 (如“三斤的鱼”不同于“三斤鱼”)。

(4)时地+事物/性状/动作。如“过去的朋友、多年的辛苦、三个月的排练、杭州风景、深圳的腾飞”等。

“过去、多年、三个月”表示时间,“杭州、深圳”表示处所;“朋友、风景”是事物,“辛苦”是性状,“排练、腾飞”是动作。

(5)质料+事物。如:“呢大衣、有机玻璃纽扣、塑料袋、纸箱子”等。

(6)用途+事物。如:“工具箱、钱包、水果刀、喝啤酒的杯子、侦察部队”等。

(7)施事/受事十动作。如:新产品的出现、奶奶的死、体制的改革、问题的提出、母亲的回忆。

“新产品、奶奶”是施事,“体制、问题”是受事,“母亲”有施事、受事两种可能,因此“母亲的回忆”有两个意思,回忆母亲(用作文章标题)和母亲的回忆。

这种短语中心语大多是双音节动词,定语也大多带“的”。

(8)动作+施事/受事。如:“征婚的青年、采购人员、出现的新情况、试制的新药、提出的问题”等。

“青年、人员、新情况”是施事,“新药、问题”是受事。中心语为受事的,定语后面通常必须带“的”字,否则就不是定中短语。如“试制的新药”去掉“的”,“试制新药”就是动宾短语。

观察定中短语的运用:

2002、6、26《上海晨报》:“此外,他(尔康,周杰饰)还将跟扮演缅甸公主的刘涛发生一段新的感情纠葛。”

应该是角色对角色,演员对演员。要么是尔康跟缅甸公主有感情纠葛,要么是周杰刘涛有感情纠葛。根据原文内容看,应该是“他(尔康)还将跟缅甸公主(刘涛饰)发生一段新的感情纠葛。”

再看状中语义关系:

状中短语的语义结构跟词类的语法意义有关,大体上说,有多少类副词、介词,就有多少类状语,形容词、名词等作状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单纯一些。下面只讲几类常见的状心语关系。

(1)性状+动作。如:“快写、慢慢吃、呜呜地哭、呆呆地站着”等。

形容词、象声词作状语一般表示性状。

(2)方式+动作。如:“历史地看、机械模仿、亲自起草、互相帮助、断然拒绝”等。

(3)时地十动作。如:“整天开会、才走、刚吃、在家休息、从这儿出发、朝南开、往左拐”等。

“才、刚”都是时间副词,作状语表示时间;“在、从、朝、往”带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都表示动作的处所、起点、方向,作状语也表示这些意义。

(4)对象+动作。如:“对大家关心、向英雄学习、为顾 *** 务、关于这件事知道得不多”等。

介词“对、向、为、关于”等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由这类介词带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也表示“对象”的意义。

(5)程度+性状。如:“很气派、十分宏伟、更勤奋、极快、真香、格外喜欢、特别饿、有点儿醉”等。

各例状语都由程度副词充当。

(6)否定+动作/性状。如:“不写、甭去、没(有)吃、别睡、不脏、不漂亮”等。

有些状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存在语义联系,状语语义上另有所指,如“热热地喝了一碗茶”,“热热地”与“茶”有语义联系。

1、5、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是结构上有联合关系的短语。由两个以上部分组成,各联合部分地位平等或相当,其间有时用标点符号隔开,或者用连词、副词连接。各联合部分词性—般相同,如“战争与和平”、“机智而勇敢”,前者都是名词,后者都是形容词。下面对各联合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作简要介绍。

(1)等同。如“工人和农民”,身份等同,“柴米油盐”,作用等同;“妇女和老年的男人(可以不服兵役)”,特点等同;“愉快而幸福”,状态等同。

(2)递变。如“继承并发扬”,递进;“大、中、小”,递退。

(3)相对。主要是性质上的对立,如“生和死”、“平凡而伟大”;也有其他方面的,如“过去与未来”(时间),“上和下”(空间),“男人和女人”(性别),“警察与小偷”(职业),“原告及被告”(法律)等等,

(4)选择。如“赞成或者反对”,“来不来”。肯否相叠的,一般表“非此即彼”。

(5)主客。指前项为“主”,后项为“客”,如“(发展)中美(关系)”,出自中方之口,“中”为“主”,“美”为“客”,“美中(关系)”则相反。“汉英(词典)”,汉语为“主”,英语解释,“英汉(词典)”则相反。

1、6、复指短语 复指短语是结构上具有同位复指关系的短语,也叫同位短语。由两部分组成,指同一事物,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往往是以一部分去注释或补充说明另一部分,使事物得到进一步阐述。复指短语必须是同位的,在句子里处在同一成分的位置上,如“大家怀念周恩来总理”,复指短语“周恩来总理”整个儿作宾语。从语义上看,复指短语的一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说明另一部分:

(1)身份。如“司机老李”、“张英校长”,司机,校长分别是“老李”、“张英”的身份。

(2)称谓。如“周军大伯”、“爹妈他们”,“大伯”、“爹妈”分别是“周军”、“他们”的称谓。

(3)性质。如“活雷锋朱伯儒”、“古典名著《红楼梦》”,意思是,朱伯儒是活雷锋,《红楼梦》是古典名著。

(4)数量。如“你们二位”、“他们三人”。

2、短语的特殊结构类

短语的特殊结构类指结构关系不那么明显的短语。这些短语有的有特定的词或词类可作形式标志,如“的”字短语,“的”可作为标志;方位短语的方位词可作为标志;有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有某种特殊关系,如短语中的某个成分既是前动词的宾语受事,又是后动词的主语/施事,即兼语的,兼语可作这类短语的标志。前一类主要有:“的”字短语、方位短语、能愿短语、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介宾短语;后一类主要有:连动短语、兼语短语。

2、1、“的”字短语 “的”字短语是“实词性词语+的”构成的短语,一般都用来指称人或事物,后边可以补上一个名词。如“塑料的——塑料的制品”、“吃的+吃的东西”、“红的+红的灯笼”。根据实词性词语的词性,“的”字短语有如下三类:

(1)名词性词语+的。

指称由某种质料制成的事物。如“木头的、尼龙的、铁的”等。

指称被领有的事物。如“大家的、私人的、他的、李刚的”等。

指称产于或存在于某处某时的事物。如“湖北的、提包里的、去年的”等。

(2)动词性词语+的。

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如“想参观的(登记)”里的“想参观的”指称“想参观”的施事“人”。

指称动作行为的受事。如“(小王想买点)吃的”里的“吃的”指称“吃”的受事“食物”。

(3)形容词性词语+的。指称具备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的事物。如“酸的”指称一种有酸味的食物,“高的”指称的事物具有“高”的特点。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如“雪白、通红、白个拉察、干干净净”等)加上“的”,并不指称事物,不是“的”字短语。

2、2、方位短语 方位短语是“名词/代词/数量词/动词+方位词”构成的短语,表示处所、范围、时间。

(1)名词/代词+方位词。如“学校里、葡萄架下、马路西头,春节之前、同事之间、我们当中”等。

(2)数量词+方位词。如“五十以上、十元以内、五天之内,百年之后”等。

(3)动词+方位词。如:毕业以前、上大学以来、来广州之前。

2、3、能愿短语 能愿短语是“能愿动词+动词/形容词”构成的短语,也叫助动短语。

(1)能愿动词+动词。如“愿意参加、肯来、能学好、可以骑、应该休息、该说”等。

(2)能愿动词+形容词。如“应该真诚、能好、情愿小点儿、可能漂亮些”等。

能愿动词对后面动词所叙述的事情以及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在意愿、可能、必要等方面作出判断:肯定还是否定。有时语义重心在能愿动词,比如,当能愿动词是否定式或是两句对比时(如“不会赶车”),有时语义重心在后面的动词(如“能够少犯错误更好”中的“能够”不用,基本意思不变)。

2、4、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是“数词+量词”构成的短语。

(1)物量短语。数词+物量词,表示事特的数量。如“一本、两张、五条”等。物量短语常作宾语,例如:打了两只、买了三本、洗了三件。

(2)动量短语。数词+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一次、三回、几趟”等。动量短语常作补语,如:去了三次、跑了两趟。

5、指量短语

指量短语是“指示代词+量词”构成的短语。如:这本、那张、这些、那么些、这次、那回。

指量短语中间可以插入数词,如“这本——这三本”,“那回——那几回”、“这些”、“那么些”中间只能插入“一”:“这一些、那么一些”。

2、6、介宾短语 介宾短语是“介词+名词”构成的短语,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当被修饰的中心语是动词时,介词的宾语名词和动词之间有如下几种语义关系:

(1)施事+动作。如:被他打破、由他组阁。

(2)受事+动作。如:把围墙推倒。

(3)对象+动作。如:为大家服务、对他说。

(4)处所/时间+动作。如:“在桌子上睡觉、从九点开始”等。

“被”后的名词有时可以不出现,如“玻璃被( )打破”。

2、7、连动短语 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由同一主体发出,彼此间有先和后、原因和结果、方式和目的等语义关系,这样的短语就叫做连动短语。例如;

①下了课打球

②开完会看电影

③穿上大衣暖暖身体

④躺着休息

⑤有病没有上班

①、②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③、④前后两部分表示方式和目的,⑤表示原因和结果。各例前头都可以加上一个主体,如例 ①可以说“我们下了课打球”,“下了课”和“打球”由同一主体“我们”发出。

连动短语的组成部分可以不只两项。倒如:

⑥我们||下了课去操场打球。

2、8、兼语短语。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又是后一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主语,可以分化为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这样的短语叫做兼语短语。例如:

①派我去——派我,我去

②请你多住几天——请你,你多住几天

③托小王带点东西——托小王,小王带点东西

兼语短语的“兼语”不但在句法上兼作宾语和主语,而且在语义上兼作受事和施事,如例①里的“我”是“派”的宾语、受事,又是“去”的主语、施事。

兼语短语的前一个动词大都含有气使令、促成的意义,如“请、让、派、命令、鼓励”等,后一个动词则没有什么限制。前后两个动词各自所表示的动作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或者原因和目的的关系。如例(1)“派”和“去”有因果关系,因为派,所以去;(2)“带点东西”是“托”的目的,“托”是“带点东西”的原因。

(三)短语的功能类

名词性短语(考试规则,武汉、重庆、福州,吃的,孩子她妈)、动词性短语(打扫教室、讨论并通过)、形容词短语(非常高兴、宽敞而明亮、木头似的)

(四)短语的结构分析

1、单层次短语

单层次短语是只包含一个层次的短浯,或者说组成成分是词的短语,也叫简单短语。例如

吃馒头 中国工人 桌子、椅子和床

|动| 宾 | | 定)中 | | 联 + 合 |

2、多层次短语

含义 多层次短语是包含两个以上层次的短语。多层次短语也叫复杂短语。例如:

吃馒头和稀饭、 中国石油工人、新桌子、新椅子和新床

|述| 宾 | | 定 )中 | | 联 + 合 |

| 联+合 | | 定)中| |定)中| |定)中| |定)中|

例①的宾语是联合短语,例②的中心语是定心短语,例③的各联合成分都是定心短语,三例都是包含两个层次的多层次短语。又如:

买 精装 外文 语法 书

| 述 | 宾 | (第—层)

| 定 ) 中 | (第二层)

| 定 ) 中 | (第三层)

| 定)中| (第四层)

多层次短语语法结构关系的名称,根据之一个层次来确定,如上例之一层是动宾关系,因此是多层次动宾短语。

多层次短语的类型

2、1、多层次偏正短语

①修饰语是偏正短语:如:非常刻苦地/学习,一所学校的/校规。

②修饰语是联合短语:如:积极认真地/观察,勤劳善良的/农民。

③中心语是偏正短语:如:中国文学/研究会,一个/重要的政策。

④中心语是联合短语:如:努力/学习和工作,我的/爸爸妈妈。

2、2、多层次动宾短语

①宾语是名词性短语:如:穿着/ 刚买来的衣服,去过/ 上海、广州和南京。

②宾语是非名词性短语:如:同意/ 马上参加,得到/ 帮助和支持,觉得/ 轻松多了。

③动词带补语或宾语,如:看完/ 书,写了一天/信,吃饱/ 肚子,给他/ 钱。

2、3、多层次述补短语

主要是带“得”结果补语式,如:写得很好,写得不很好;气得他发抖。

2、4、多层次联合短语

①联合成分是偏正短语:如:中国老师和外国学生,几个中国老师和数百名外国学生。

②联合成分是动宾短语:如:打人和骂人(不解决问题)。

2、5、多层次主谓短语

①谓语是各类短语:如:她黑头发、她努力学习文化,她朴实而大方。

②主语主要是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是非名词性短语。如:他们的成绩不错,爸爸妈妈来,李老师谈学问,声音小点儿好。

多层次短语的分析 对多层次短语可以作如下框式图解分析:

许多 人 学习 《现代汉语》

| 主 || 谓 |

| 定 )中 | | 述 | 宾 |

从上图可以看到,有些词语有直接关系,如“许多”和“人”,“学习”和“《现代汉语”,因而它们分别是“许多人”和“学习《现代汉语》”的直接组成成分。有些词语没有直接关系,如“许多”和“《现代汉语”。作分析时,从总体上把握多层次短语的意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一层一层地把直接成分找出来,这种分析法一般称为层次分析法。

对各种类型的短语都可以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时应该注意:

(1)划分结构层次的同时,标出结构关系(即短语结构类的名称)。例如:

一 个 开 拖拉机 的 人

| 定 ) 中 |

| 数|量 | | 定 )中 |

| 述 宾 |

这个短语有三个层次:之一层,定心关系;第二层,数量关系和定心关系;最后一层:动宾关系关。

(2)除了多项的联合短语、连动短语以及兼语短语外,其他短语一律二分。比如,偏正短语划分成“偏”(定语或状语)和“正”(中心语)两部分,主谓短语划分成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动宾短语划分成述语和宾语两部分等等,联合短语和连动短语,如果只有两个成分,二分,如果是三个以上成分,多分。例如:

哥哥、弟弟; 哥哥、弟弟和妹妹

去 买; 去 买东西 吃

|-连 -动| | -连 - -动|

|述| 宾 |

对兼语短语采取重叠分析,即兼语成分作两次分析:

请 他 来 玩

| 兼 ≌ 语 | (之一层)

|述 |宾 |

| 主 || 谓 | (第二层)

| -连-动| (第三层)

这个兼语短语里的第二个动词部分“来玩”是连动短语,也有连动短语里的第二个动词部分是兼语短湃的,

去 请 他 来

|-连 -动 | (之一层)

|述|宾 |

| 主 ||谓 | (第二层)

(3)分析要符合原意和语法规则。例如;

a镇压 人民 的 刽子手

| 定 )中 |

| 述 | 宾 |

b镇压 人民 的 刽子手

| 述 | 宾 |

| 定 )中 |

a是对的,b不对,没有“人民的刽子手”的说法。

a祖国 壮丽 的 河山

| 定 ) 中 |

| 定 )中 |

b祖国 壮丽 的 河山

| 定 ) 中 |

| 主 || 谓 |

a是对的,b不对,因为“祖国壮丽”不是这个短语中的意思,“壮丽”是修饰“河山”的。

课堂讨论:

是介词结构还是状中结构?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重订本)(1995年第6版)在谈到“复杂词组和层次分析”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本国生产的和从外国进口的

| 联|合 |

| 的字结构 | | 的字结构 |

| 主 | 谓 | | 介词结构 | (309页)

这是由两个“的”字词组组成的联合词组。把之一个“的”字之前的“本国生产”分析为主谓词组不错,但把第二个“的”之前的“从外国进口”分析为介词词组就不对了,因为它是个状中词组,“从外国”才是介词词组,以状语的身份从空间范围上修饰谓语中心语“进口”。显然,该短语分析不彻底,遗漏了一个层次,即状中结构——“从外国进口”。介词结构有三个句法功能:在动词性中心语之前和之后充当状语和补语,在名词性中心语之前充当定语,例如:从北京回来/把书给我;就读于北大/落在我们的肩上;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报告。

该教材是全国有影响的汉语教材,出现如此瑕疵实不应该。希望下一次修订的时候更正过来。

3、歧义分析

一个词有几个意思,称为多义词,一个短语有几个意思,可称为多义短语。如果这种多义在句中还不能消失或变为单义,那么这种现象就是歧义,这种不只一个意思的短语就是歧义短语。造成短语歧义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短语里有多义词或同音词。例如:

①玉英借张杰一些钱

②小王给小参写了一封信

例①“借”有借入、借出两个意思,这个短语也有两种意思;“玉英借给张杰一些钱”和“玉英向张杰借了一些钱”。例②“给”代表两个同音同字的词:表“给予”义的“给”,表“替”义的“给”。与此相应,这个短语有两个意思:“小王写了一封信给小李”和“小王替小李写了一封信”。这种歧义是词汇范围里的事,这里不讲。

另一种歧义是由语法上的原因造成的,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3、1、由语法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

(1)结构关系相同,结构层次(图示)不同。例如:

①我们 三人 一组

| 主 || 谓 | (A)

| 主 || 谓 | (B)

②几个 工厂的 技术员

| 定) 中 | (A)

| 定 ) 中 | (B)

例①(A)、(B)都是主谓关系,由于结构层次不同,(A)的意思是“我们每三人分成一组”,(B)的意思是“我们三个人在一个组”。

(2)结构层次(图示)相同,结构关系不同。例如:

①工厂幼儿园 (联合/定中)

②学习文件 (述宾/ 定中)

③高5米 [主谓(高度5米)/ 述补(高出了5米)]

(3)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图示)都不相同。例如:

①喜欢抽烟的人

| 定 )中| (A)

| 述 | 宾 | (B)

②对姑娘的爱情

|介| 宾 | (A)

| 定 )中 | (B)

例②(A)的意思是“姑娘爱别人”(某男子面对姑娘的爱……),(B)的意思是“别人爱姑娘”(某男子爱姑娘)。

3、2、由语义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

(1)主语是施事和受事。例如:

①这个人谁都看不起

A、这个人看不起任何人 (施事)

B、谁都看不起这个人 (受事)

②孩子没有找到

A、孩子没有找到妈妈 (施事)

B、孩子没有被找到 (受事)

(2)定语是施事和受事。例如;

①母亲的回忆

A、回忆母亲 (受事)

B、母亲回忆 (施事)

②女子理发店

A、女子给别人理发的店。(施事)

B、给女子理发的店 (受事)

(3)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和非领属关系。例如:

①鲁迅的书

A、鲁迅自己的书 (领属)

B、关于鲁迅的书 (非领属)

②诗人的风度

A、诗人所特有的风度 (领属)

B、诗人那样的风度 (非领属)

(4)状语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和事件发生的处所。例如:

①在沙发上绣花

A、把花绣在沙发上 (位置)

B、坐在沙发上锈花 (处所)

②在电车上画广告

A、把广告画在电车上 (位置)

B、坐在电车上画广告 (处所)

(5)补语表示可能和结果,程度和结果。例如:

①画得好

A、能够画好 (可能)

B、画得不错 (结果)

②气死了

A、气极了 (程度)

B、因为生气而死了 (结果)

以上各例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相同,但语义结构不同,因此有歧义。除非特殊表达需要,一般说话、写文章都应该避免歧义。

思考与练习

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语法结构 2、语义结构

3、施事 4、受事

5、多层次短语 6、层次分析

二、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

深化改革 市场放开 发行股票

优质服务 筹集资金 名优产品

南京路上 主任张京 鲜花似的

出去走走 请他主持 在书上写

做事认真 一起案件 酸甜苦辣

三、按功能给下列短语分类。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进行调查 加以研究

研究 *** 两位先生 什么都有 什么报告

关于学习 病了似的 请他吃饭 上街玩玩

牺牲生命 牺牲精神 *** 信息 咨询中心

四、分析下列短语的语义结构关系。

喝酒 喝小杯 喝干净

轰动全国 糊纸盒 糊纸盒上

怀念祖国 来了客人 削苹果吃

饭已吃完 小林喜欢 校长李滨

寄信 寄快件 寄北京

五、下面两组短语,一组定语带“的”,一组定语不带“的”,比较一下,它们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请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

孩子的脾气 孩子脾气

狐狸的尾巴 狐狸尾巴

木头的人 木头人

中国的朋友 中国朋友

香蕉的味儿 香蕉味儿

*** 的人 *** 人

六、分析下列多层次短语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勇于开拓的现代精神

3、一脸的疲倦,一身的酸痛

4、乐得他手舞足蹈

5、有没有没有去过的?

七、分解下列短语的歧义

1、学习文件

2、反对哥哥袒护妹妹

3、有的是苹果

4、反对的是少数

5、骑了3年的自行车

6、他的笑话说不完

7、自行车没锁

8、我看这本书很合适

小议用“借素仿构法”创造新词

芜崧

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同语素的一组词称为同素词,例如“感情、情感”,就是一组同素词:两个语素都相同,谓之狭义的同素词;又如“感觉、知觉、直觉”也是一组同素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语素“觉”:谓之广义的同素词。在词汇大家族中,广义同素词站绝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新词语,常常是借某些旧词语的语素,仿照旧词语的构造方式而造出来的,与某些旧词语有“同素、同构”关系。这种造新词的 *** ,我们称之为“借素仿构造词”法。比如近几年产生的两个新词“商气、财气”便是借古语词“人气”之“气”而造的,这三个词既同构(均为偏正结构),又同素(“气”);也有借拟声音节而造新词的,如“的哥、的姐”就是以“的士”之“的”为语素而造的:这两组词由于有共同的义素,便各构成一个语义场。有的新词与被仿词不属于一个语义场,如新词“债转股”就是仿“农转非”而造的,二者不属于一个语义场,后者与“民转公、工转干”同属一个语义场。用“借素仿构”法造出的新词与所仿旧词之关系主要有三类:

一是类义同构同素词,即一组同构同素词中,新词和所仿旧词大多互为类义词(属于同一个语义场、表示同类事物的一组词)关系。例如:借“炮弹”之语素“弹”、并模仿其结构而造出“糖弹、肉弹”,最近又造出了一个“股弹”(指用于行贿的股票),这四个“x弹”由于有共同的义素“弹”便形成了一个(多元)语义场。又如:

文盲—科盲、法盲、乐盲、舞盲;另外—另册、另类;歪风—炒(作)风、(吹)捧风;人流—盲流、物流;酒吧—网吧、茶吧、音乐吧、购物吧;鱼网—法网、关系网、因特网、宽带网;美女—美眉;花钱—洗钱、烧钱、砸钱;泡汤—泡吧、泡妞;爆满—爆棚、爆冷

二是反义同构同素词,即一组同构同素词中,新词和所仿旧词互为反义词关系,并形成一个二元语义场。例如:借“空姐”之“空”并仿其偏正结构而造出了“空少”(飞机上年轻的男乘务员)。二者是反义词关系,属于一个二元义场。又如:

文艺评论“窝里捧”(2003、10、27《文摘周报》4版)

“窝里捧”指文人互相吹捧,这是仿“窝里斗”而造的,二者构成一个反义义场。又如:

(包)二奶—(包)二爷;好评—恶评;国手—国脚;外资—内资;外宾—内宾;

三是谐音同构同素词,即一组同构同素词中,新词与旧词具有谐音关系。例如现在影视界流行一个新词“献声”,既指唱歌又指配音,就是仿“献身”而造的。又如:

寒流—韩流;年关—廉关;才气—财气;泡泡糖—泡泡堂(游戏);海龟—海归;

(1020字,湖北荆州市,长江大学中文系,434020,吴松:songyangwu@163.com)

备用语料:

/更先被“股弹”击中的是时任 *** 中央候补委员、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徐鹏航。(2003、10、27《文摘周报》16版)(“股弹”是仿“炮弹、糖弹”而造的)

/章子怡将首度献声,为主演的电影《茉莉花开》演唱一首插曲。/“乔峰”胡军要为《天龙八部》献声(新浪2003-6-6)

“献声”是仿“献身”而造的。前一个“献声”指唱歌,后一个指配音。又如:

责编—贼编;政务公开—政“误”公开;武林高手—舞林高手;美丽动人—美丽冻人

小议用“借素仿构法”创造新词

结构相同的词称为同构词;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同语素的一组词称为同素词,例如“感情、情感”,就是一组同素词:两个语素都相同,谓之狭义的同素词;又如“感觉、知觉、直觉”也是一组同素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语素“觉”:谓之广义的同素词。在词汇大家族中,广义同素词站绝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新词语,常常是借某些旧词语的语素,仿照旧词语的构造方式而造出来的,与某些旧词语有“同素、同构”关系。这种造新词的 *** ,我们称之为“借素仿构造词”法。比如近几年产生的两个新词“财气、商气”便是借古语词“人气”之“气”而造的,这三个词既同构(均为偏正结构),又同素(“气”);也有借拟声音节而造新词的,如“的哥、的姐”就是以“的士”之“的”为语素而造的:这两组词由于有共同的义素,便各构成一个语义场。有的新词与被仿词不属于一个语义场,如新词“债转股”就是仿“农转非”而造的,二者不属于一个语义场,后者与“民转公、工转干”同属一个语义场。又如新词语法术语“大三角、小三角”是仿“金三角”而造的,前两者属于一个语义场,与被仿词不属于一个语义场。用“借素仿构”法造出的新词与所仿旧词之关系主要有三类:

一是类义同构同素词,即一组同构同素词中,新词和所仿旧词大多互为类义词(属于同一个语义场、表示同类事物的一组词)关系。例如:借“炮弹”之语素“弹”、并模仿其结构而造出“糖弹、肉弹”,最近又造出了一个“股弹”,指用于行贿的股票:

(1)更先被“股弹”击中的是时任 *** 中央候补委员、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徐鹏航。(2003、10、27《文摘周报》16版)

这四个“x弹”由于有共同的义素“弹”便形成了一个(多元)语义场。又如:

文盲—科盲、法盲、乐盲、舞盲;另外—另册、另类;人格—国格;国际—人际、厂际、校际、洲际;展销—展播、展评、展映;歪风—炒(作)风、(吹)捧风;人流—盲流、物流;酒吧—网吧、茶吧、聊吧、音乐吧、购物吧;鱼网—法网、关系网、因特网、宽带网;面容—市容、厂容、店容、警容;三角架—三角恋、三角债;美女—美眉;禾场—情场、职场、秀场;甲虫—网虫、(炒房的)楼虫、房虫;克隆羊—克隆人;花钱—洗钱、烧钱、砸钱;泡汤—泡吧、泡妞;造林—造绿;爆满—爆冷、爆棚;

二是反义同构同素词,即一组同构同素词中,新词和所仿旧词互为反义词关系,并形成一个二元语义场。例如:借“空姐”之“空”并仿其偏正结构而造出了“空少”(飞机上年轻的男乘务员)。二者是反义词关系,属于一个二元义场。又如:

(2)文艺评论“窝里捧”(2003、10、27《文摘周报》4版)

“窝里捧”指文人互相吹捧,这是仿“窝里斗”而造的,二者构成一个反义义场。又如:

(包)二奶—(包)二爷;好评—恶评;国手—国脚;外资—内资;外宾—内宾;三连冠—三连败;大哥大—大姐大[从《好人一身平安》到《青藏高原》,再到荣获1995年罗马尼亚MTV国际大奖的《嫂子颂》,著名歌手李娜凭借雄厚的实力奠定了其在中国歌坛大姐大的地位。(2004、1、5《文摘周报》4版)]

三是谐音同构同素词,即一组同构同素词中,新词与旧词具有谐音关系。例如:

(3)章子怡将首度献声,为主演的电影《茉莉花开》演唱一首插曲。/“乔峰”胡军要为《天龙八部》献声(新浪2003-6-6)

“献声”是仿“献身”而造的。前一个“献声”指唱歌,后一个指配音。又如:

寒流—韩流;年关—廉关;才气—财气;泡泡糖—泡泡堂(游戏);海龟—海归;责编—贼编;政务公开—政“误”公开;武林高手—舞林高手;美丽动人—美丽冻人;惟利是图—微利是图;富翁—负翁

现代汉语语法单位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