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古代汉字小篆的特点

网络整理 资讯
隶书是通行于商周吗 汉字形体变迁的之一大阶段:商周的古文字到秦代的小篆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商代的文字见之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已经不是图画,而是一种笔画简单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了。但是很多文字在表形表意上还离图画的形式不太远。例如: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古代汉字小篆的特点

这里隹、齿二字都是象形字,興象四支手共举,星象人企立远望,竝象二人竝立,逐象人逐豕,男象以耒耜在田耕作。   

到了周代,铜器上的文字在写法上跟甲骨文还很接近,只是在笔画上或有改变。例如: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之间,书写工具有了竹简和丝帛,文字可以用笔来写,不用契刻和陶铸了,因而使用日广。这时,列国的文字各有地方特色,不完全一致。秦人承继了西周的文字,笔画趋于繁复,如秦刻石(通称石鼓),即所谓大篆;而东方诸国的文字又趋于简易,改变比较多。秦灭六国以后,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李斯倡议进行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有小篆。

小篆对大篆而言,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范,而且同从一个偏旁的字,偏旁的写法和地位也都有一定,因而文字走向系统化。例如从女旁的字在金文里大都写在右边,有时写在左边,在小篆里则一律改写在左边。从言字边的字,在金文里有的写在左边,有的写在右边,如“许”字、“谏”字,在小篆里一律也改写在左边。又如在金文里从彳又从止的字,彳写在左边,止写在右下边,在小篆里就一律合写在左边,作兠。秦朝统一文字在汉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一大进步。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小篆是由商周文字发展而成的。小篆以前是一个大的阶段。秦汉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正楷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第二、第三阶段。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两汉时期通行的汉字是小篆 古代汉字小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