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康熙去世的时候乾隆多大 康熙在位的清朝有多强

网络整理 资讯
清末到建国人口 康熙时2000万左右,乾隆朝达到了3个亿,清朝的人口为何会暴增

据一些文献记载,康熙年间的人丁数大约为2000万

康熙去世的时候乾隆多大 康熙在位的清朝有多强

左右,而到了乾隆后期,人口直接飙到了3个亿,人口这么迅猛的增长,清朝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2000万人丁和3亿的人口,用的其实并不是一个计量单位。

人丁指的是一家之中能干活的男人,而不是这一家的总人口数量,按照人口研究领域的大神姜涛,在《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中所说及其他相关资料显示,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丁对应的人口数量大约为5人。(雍正之后就开始统计人口而不是人丁了)

由此推算,康熙朝的人口其实已经在亿的附近转悠,乾隆朝的总人口虽然增长了三亿,但也绝对没有大几十年就增长了十几倍那么夸张,不过就人口总数来说,这个增长的绝对值还是非常可观的。

那么这大几十年间,清朝的人口为什么会迅速增长起来呢?

据一份《陈氏家谱》记载,明朝的万历年间,曾有一个叫陈益的人曾前往越南(当时叫安南)等地做生意,他在接触当地特色的食物过程中,发现当地有一种叫番薯的食物比较高产,于是就想办法把它引进了大明。

因为番薯的产量比较高,且“一季番薯能顶半年粮”,所以这种好种且高产的粮食作物就在大明普及起来,而番薯这种粮食的出现,就促成了华夏人口的增长。

因为这件事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真的,所以有不少人把清朝的人口增长归结为了番薯的出现,但纵观明朝的人口数据,以及一些专家的相关研究来看,番薯在明朝时起的作用并不大。

明初的人口总数大约为七千万,明末大约为5千万(人口数据也有一定争议),除去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之外,番薯似乎对明末的人口并没有特别的加成,因此也有人认为,番薯对于人口增长的作用被夸大了。

也有专家曾说,番薯只是构成清朝粮食增长的一个点,历史的车轮走到清朝时,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除了各种基础设施完备以外,还有番薯、马铃薯、甚至玉米等作物的引进,因此应该说是农业的整体提升,才促成了清朝的人 *** 涨。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老百姓种出来的东西多了,并不代表他们能留在手上的东西就一定会增加,要不然后世也不会有《多收了三五斗》这样的文章出现了,因此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清朝的人 *** 涨,除了有农业产出多的因素之外,还应该考虑清廷统治者的赋税政策。

清朝最出名的赋税政策有两项

之一项,叫“永不加税”,提出这个口号的人是在位61年的康熙,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这个口号,但可能有部分人认为,康熙的意思是“永远不再增加赋税了”,但其实康熙的意思是:人丁税增长有限,且在所有的赋税中占比日趋下降,那就干脆定个定额,省的再费时费力的去统计具体人丁税了。

因此康熙的“永不加税”,其实仅是指不再增加占比较低,且没有什么增长趋势的“人丁税”,所以这项政策对百姓的好处其实相当及其有限;

第二项,叫“摊丁入亩”,提出这个政策的人是在位13年的雍正皇帝,这个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不再按人头收税,而是把人丁税给摊到田地里去。

在雍正实行“摊丁入亩”之前, *** 收税是只看你家有多少人丁,而不管你家有多少田地的,而这项政策推出之后,主要看的是土地。众所周知,古代的基层收入主要是靠田地,人口多不一定田地多,不一定收入多,但是田地多的话,一般收入不会少。

所以这项政策的推出,是有利于广大基层群众的,因此有人说正是这项政策,才真正解锁了清朝人口的增长。不过古代社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它的制度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它的初衷和核心目的一定是为了统治者的权益

所以“摊丁入亩”虽然比“永不加税”亲民,但它的实际作用却并没有那么大,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田地的真正主人大多是有权有势的人,他们会让皇帝来剥削自己吗?不会的,他们只会把这种负担转嫁给无权无势的百姓,所以“摊丁入亩”的作用也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清朝的人口增长呢?

原因有很多,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直接促进了清朝粮食总量的增加,而持续增长的农业科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此外天气因素也不应该忽视,除了粮食这个关键基础之外,康熙和雍正的相关政策,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基层群众的收入。

另外值得一提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人统治的时间就已经超过了百年,他们三人在位期间,虽然也存在常年用兵,以及晚节不保等因素之外,总体来说,他们都勉强算是“好皇帝”,在他们相对稳定的统治之下,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再叠加各种有利因素,这才促成了清朝的人口大增长。

不过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清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个话题咱们下次再聊。

康熙在位版图有多大面积 康熙在位的清朝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