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直-20正式公开现身后,精致的做工、帅气的外形一度引发众多关注,同样也体现了航空工业快速进步的成果。正是由于直-20太过出众,在没有正式绰号之前,军迷小伙伴们给它起了个“中华田园鹰”的昵称。比如下面帅气的小鼻子,表面看起来光滑无比,不论是外形还是材质怎么看都觉得是件工艺品。
直-20直升机
直-20直升机
直升机作为中国航空工业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不仅配套发动机就是整个领域都严重落伍。上世纪80年代引进“黑鹰”之前,由于技术和工业基础不行,军民两极都只能依赖老式的直-5。对应作为换代产品的直-6和直-7先后下马,造成长期后续无机直-5成为成精油到处用的结果,更为严重的是高原直升机严重缺乏。
我国国土面积大富含各种地貌,特别是高原区域占比不小,平常要对高原一线哨所进行补给很困难。长期只能依靠人驮马拉,生病官兵也无法及时得到后送救助,其次高风险的边境巡逻也无法得到满足,这种现实要求下对新一代通用直升机就有迫切需求。
很快作为换代机型直-6上马,当年有工业基础有多差从制造过程就能看明白,直接采用手工打造前机身外加直-5后机身组合而成,更大起飞重量7.6吨,更大载重能力1.2吨。主要是考虑到风险因素,毕竟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其他类似机型的研制经验,整体看起来就是直-5的拉皮放大版本。1969年直-6成功实现首飞,但配套涡轴-5发动机8年后才定型,1979年由于机型落后再加上单发设计安全性严重不足,在试飞过程发生了多起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最终历时10多年、耗资1.5亿元的涡轮轴直升机研制宣告结束。
直-5直升机
直-6直升机
直-6直升机
相对来说直-7就比较有创造性,脱离了仿制和改进属于真正的自主研制,最初定位较高是一款单旋翼双发涡轴大型运输直升机。原定要求可以搭载一个排,更大起飞重量10吨,可以运载35个或载重3.5吨,同时还能够适应中国南方高温,以及西南高原条件下使用。并且针对718工程,也就是配套当时的洲际弹道导弹工程进行了舰载改型,实际上定位和现在的直-20很类似,属于10吨级通用多用途直升机。
1970年开始研制,甚至都已经完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也已经达到90%以上。不过由于同期引进了法国“超黄蜂”直升机,并在其基础主进行仿制对应型号直-8,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支持两款直升机研制。1979年,生不逢时的直-7在生产了两架原型机后下马,命运和后来的运-10十分相似。
直-7风洞模型
直-7效果图
直-7、 直-8(超黄蜂)对比
这么折腾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没有后续机型可以替代只能接着用直-5,当年这款老式小飞机相当受累,想要退休也退不了只能继续勉强工作。
直-5直升机
当时间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中西方关系越发融洽开始了十年蜜月期,1980年美国更是放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经过几轮调整,最后给的待遇是相当于可以直接购买武器装备,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很吸引人,这个时期只要腰包够鼓西方各种装备基本都能买到。
于是乎对外采购我们也开始了国际标准化操作,也就是常规装备招标,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前都要对引进装备进行对比测试。比如重点的下代多用途直升机,在发出招标后包括美国UH-60A“黑鹰”、贝尔-214,法国“超美洲豹”直升机等都曾报名,并参与到具体的对比测试中。下面就是当年用来进行高原测试的“黑鹰”,为体现客户至上增加满意度,将C-130刷上民航涂装运送“黑鹰”到青藏高原(C-130也是推销对象)。
“黑鹰”运抵青藏高原
测试用的“黑鹰”
1984年,经过各种测试西科斯基入选,中美正式签订S-70C-2“黑鹰”直升机购买协议。合同包括24架“黑鹰”直升机(单价600万美元),3套外挂式副油箱系统(单价78万美元),以及1套古德曼公司机载飞行测试系统和地面处理设备。另外还有相关维护保养所需的工具备件等,合同总金额1.5亿美元,以现在的眼光看其实很划算。由于要求比较多,美国还负责为中方提供必要的改装,以满足实际特别是高原使用的需要。
虽然“黑鹰”正式入手,但是由于S-70C-2属于民用版本,为了提高其高原性能采用GE-T700-701新型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功率比美国使用的T700-700型还大10%,可以使“黑鹰”在高海拨地方正常使用,西科斯基也为中方培训了8名飞行员,然后再由这些种子教官回国代训其他飞行员。
中方赴美培训人员
1984年11月,首批3架“黑鹰”顺利运抵天津港,并交付装备了空军独立运输团3大队。主要用来组织飞行、机务人员改装训练,其中有两架刷上白色涂装作为专机使用。大家也可以注意看下面的训练背景,在高海拨地带满山雪景,机体已经是陆航编号。
首批黑鹰直升机
白色涂装的“黑鹰”
在“黑鹰”正式引进之前,我国没有可以在3000米以上海拔使用的直升机,勉强使用的直-5最多用来测试。由于高原缺氧明显,在此高度发动机功率都会损失40%左右,再加上高原气候条件很恶劣,就是“黑鹰”这样性能出众的机型也在测试过程问题频出。
在正式进行试飞之前,还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对青藏高原3000米以上飞行航线,以及各种高度的起飞重量,载重量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也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一批问题,然后试飞循环渐进,“黑鹰”从1700米高度开始试飞,逐步向3000米高度过渡,不过在进入3000米高空后发动机功率立刻下降导致升力不足。
最终经过科研人员三个月时间的研究,最后终于成功解决升力不足问题,不久“黑鹰”实现了飞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的目标,接下来就要进行很重要的进藏给养运送任务。还好一切顺利,从下图看执行运输任务的“黑鹰”顺利降落,云雾缭绕的高海拨地带从此被“黑鹰”征服,雪域高原不再是禁区人员、物资运送不再完全依赖人扛马驮。
高海拔地带测试飞行
高海拔地带测试飞行
执行运输任务的“黑鹰”直升机
上面已经提到美国人除了卖“黑鹰”直升机外,还顺手推荐了一款配套机型,也就是执行中转运送任务的C-130运输机(降低“黑鹰”转场过程浪费的寿命)。出于节约以及国货当自强的想法,同时也为验证空运“黑鹰”进藏的可行性,模仿C-130专门改装了一架运-8A运输机,将“黑鹰”直升机旋翼、尾桨等部件拆卸后直接从成都飞往 *** 。
不过在飞抵 *** 后,虽然有美方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是十多名受训归来的机务人员还是花了多达两天时间,才最终完成“黑鹰”的组装测试工作。这与美国人六个小时的标准相差实在太远,当然不论从实战还是出于验证的角度都不可取,最后以运-8A搭载“黑鹰”进藏的想法也就成了泡影,不过再怎么说有了运送直升机的经验,对后来大型运输机的研制多少有借鉴。
运-8A运送黑鹰
运-8A效果图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4架“黑鹰”直升机耗时一个月不断穿梭于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中,共飞行了320小时完成对墨脱地区一年所需物资的补给。正是这种高标准下的高原运输补给行动,直接开启了我军现代化后勤保障历史性的一页,很难想象以往以人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同时间内完成这种补给任务。
当然除了执行常规运输外,还对“黑鹰”进行了各类改装,毕竟机会难得这么先进的装备也就头一次见到。以其为平台进行前沿技术,或者战术准备进行各种摸索相当有必要,于是就有了加挂美制外挂式副油箱系统测试。不过由于飞行阻力增大,同时还有超重现象,在高海拨地方并不适用,为此科研人员自行改装成内置500升的油箱。
“黑鹰”直升机
加装美制外挂式副油箱系统
内置油箱
接下来又有了武装版本的“黑鹰”,加装红外诱饵弹以及机枪,采用荒漠迷彩版“黑鹰”直升机,当时专门用于中印边境巡逻使用。
武装版黑鹰直升机
经过各种测试验证后,正式投入服役的“黑鹰”直升机,凭借其优良的性能长期参与到抢险救灾、高原运输等任务中。由于性能先进可执行任务多,变成了一款无可替代的产品使用强度也很高,虽然出勤率特别高但问题不多。不过“黑鹰”直升机虽然皮实耐用,但用了几十年还是发生过四起坠机事故,其中除一架因机械故障由美方赔偿外,其他几起都是由于恶劣气候环境所造成。
“黑鹰”直升机
“黑鹰”直升机
正是有了几十年S-70C“黑鹰”直升机的使用经验,以及在引进过程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各种研究测试和改装。不论是从飞行性能,还是高原环境的验证,以及战术运输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经验积累,这对于定位相同的直-20研制足以产生重要影响,当然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多年后,直-20成功实现装备入役,并开始了各种改型。在吸收“黑鹰”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诸多新成就。虽然外形相仿,但直-20完全是航空工业历年创新科技的成果,未来我们也期待各种新型号逐一亮相。
直-20直升机
直-20直升机
黑鹰直升机民用版s70价格 s70黑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