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红线,企业信用信息直接影响合作伙伴对企业的信任,关系着合作意愿的达成。近日,威海高区法院通过耐心释法说理,执行立案三日内促使被执行公司一次性主动支付2100万执行款。
2023年3月27日威海某公司与江苏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经威海高区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双方同意解除合同,被告承诺于2023年4月3日前将合同预付款2100万及利息返还原告。
协议达成后,时间一天天过去,被告企业却并未在约定的时间履行给付义务。4月11日威海高区法院执行立案,在向被执行企业发送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的同时,马上联系被执行企业,询问案款履行方式,说明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后果。面对执行人员的善意提醒,被执行企业态度有些消极:“诉讼时对方已经申请法院查封了我们的账户,执行款直接从账户里扣划就行了。”
但是,当被执行企业在“企查查”APP中看到自己公司页面出现了一条涉法院强制执行案件的记录时,再也坐不住了。“我们企业一直注重维护市场信誉,商业伙伴也很多,很少涉及诉讼,现在有了这样的不良记载,我们该怎么办?” “法院强制扣划与被执行企业主动履行,两种执行方式在结果上看似没有多大区别,但反映了被执行企业对于其违反调解协议错误行为的主观态度。虽然案件已经申请执行,但是如果被执行企业自我纠错、主动履行,法院将帮助企业修复信用。”执行员抓住时机,更加进一步地释明强制执行会经由征信系统对企业产生影响。同时说明,如果企业主动履行,法院在审查后可以出具《主动履行证明书》,并将主动履行情况信息向相关信用信息平台推送,帮助被执行企业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项目审批、企业上市、金融信贷、招标投标等方面扫除因为涉诉产生的负面影响。被执行企业真诚地表示马上就去筹款。
4月13日,2100万执行款及利息汇至申请执行企业账户。“我们之前对诉讼风险管理不到位才耽误了付款,非常感谢法院,帮助我们出具信用修复的证明材料,有效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消除负面影响!” 被执行企业表示。
来源:威海高区法院关于执行款迟迟不见到位如何投诉 关于敦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