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哈啰出行单车怎么总是涨价 哈罗单车同行业对比分析

网络整理 资讯
为什么哈啰顺风车越来越贵了 单车收割期来了,哈啰涨价哪里来的底气?

最近,观察到在单车领域悄悄地在发生一些变化:街上的单车变少了,摆放也变得整齐了;ofo的小黄车变成了美团摩拜小黄车,哈啰单车换了新的车型;能看到的ofo和摩拜单车大多已是坏掉的车子;路上的电单车和电动车多了起来。还有一个新的变化是共享单车悄悄在涨价,尤其是哈啰单车涨价明显。

曾经的共享单车黑马哈啰单车现在已变成行业的老大。近日是哈啰出行成立3周年,其宣布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8亿,已在中国300个城市运营,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已是行业之一。用3年实现行业逆袭,哈啰单车做对了什么呢?这里总结了几个关键词:运气、激进、胆识、傲慢。

哈啰出行单车怎么总是涨价 哈罗单车同行业对比分析

运气—天时地利人和

哈啰出行成立于2016年,彼时的共享单车领域,正是各个玩家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就像是军备竞赛,都在比谁的融资轮次多,弹药充足。尤以ofo和摩拜最甚,ofo更是创下13个月6轮融资的记录,几乎是两个月融资一次。当时有大把的热钱进入这个行业,这些创业公司也不愁钱,都是机构追着给,就怕错过这个大风口。刚成立的哈啰比较低调,甚至不被关注到,因为当时这类的共享单车公司太多,一个更好的形容就是“单车的颜色都不够用了”。

哈啰出行“天时”的运气就在于,其在共享单车最鼎盛最混乱的时期进入,没有错过这一波风口。而当一个事物发展到鼎盛时,就会走下坡路,从2017年到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开始洗牌,一些趁风口的公司被淘汰掉,而那些留下来,处于行业前列的企业,也在面临融资困难、运营和监管问题。

哈啰是少数存活下来的,这主要得益于其“地利”的选择。哈啰在成立一开始就没有选择与ofo和摩拜这些头部企业在一线城市竞争,而是采取了迂回的方式,先从二三线城市布局,这也被他们称为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现在看来,这一策略是正确的,避免了恶劣的烧钱竞争,ofo和摩拜的竞争就是更好的例子,因为持续的消耗战,结果两者都没有最后捕到“蝉”,反而让哈啰这只“黄雀”成为这场“饥饿游戏”最后的胜者。

2018年,这场共享单车的风口之战尘埃落定,在大家都烧不起钱时,摩拜选择了卖身美团,滴滴和阿里都向ofo抛下橄榄枝,ofo年轻气盛的戴威在犹豫不决时,谁都没有接,最终被抛弃,滴滴选择了小蓝单车,阿里选择了哈啰单车,“人和”也有了。也就是在ofo和摩拜竞争的空窗期,哈啰选择了站队阿里,在阿里和蚂蚁金服的加持下,尤其是支付宝芝麻信用对哈啰用户的免押金服务,为哈啰增长了大量新用户,从此开始崛起。

现在共享单车的变局已形成,以滴滴、美团以及阿里系的哈啰出行为主的三足鼎立局面。如果说,哈啰在整个发展期间做对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生对了时,走对了路,站对了队

激进—产品线扩张,迈向大出行

现在,背靠阿里和蚂蚁金服,底气十足的哈啰,开始了范围广阔的大跃进。从哈啰改名“哈啰出行”开始,就已经不止是一家共享单车企业,而演变成为一家大出行公司。

目前,在出行领域,哈啰出行已经从两轮到四轮,从无电到助力,从电动到换电在布局出行市场。打开哈啰出行APP,其产品线已经有哈啰单车、助力车、电动车、顺风车、打车等业务板块,而且现在集力在推动顺风车业务。

俨然,不管哈啰出行承不承认,已经成为滴滴实际的主要追赶者和竞争者,未来两者在大出行领域的竞争在所难免。而在滴滴退出顺风车业务后,对哈啰来说,就是难得的机会窗口期。当然,这个机会期不是白来的,也得看哈啰能否经受住同样的行业监管,以及对顺风车业务安全性的保障。据了解,自哈啰顺风车业务上线以来,显现出来和被投诉的问题还是很多,还有待更好地改善,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产品上,除了这些大出行业务外,哈啰在产品体验上也花费了一些心思。在单车运营管理上,用大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为用户设置了停车点和违停区域。但是比较诟病的一点是,在设置违停区域后虽然能提高运营效率,但用户锁车是手动进行的,在没有明确提醒并不会关注APP,如果发生违停,用户并不自知,而平台就会对违停进行罚款,扣除2元调度费。

除此之外,在哈啰出行APP中,还有出行周边的商城可供用户选择,而且还为用户提供了“驿站”这样一个窗口,就像一个出行社区,鼓励用户分享出行路上的心情和见闻,来提高产品的粘性和活跃度。

胆识—踩着前烈足迹出海

近日,有消息称哈啰出行已开始布局海外业务,正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招募区域负责人拓展东南亚业务。在 *** 时,哈啰出行称,它的单车业务在国内排之一,并且在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领域也是之一。为什么说现在哈啰出海有胆识呢?因为有前车之鉴,ofo和摩拜都曾最早在海外布局,都想在海外也摩拳擦掌展开一场恶战,但没过多久就都选择了撤退。

去年,ofo在印度有一个不错的开端,它与印度更大移动支付平台也是阿里印度市场的重要投资伙伴Paytm合作,随后在印度7个城市展开运营,但是半年之后,ofo就关闭了其印度的业务,解雇了大量的当地员工。之后,ofo就陆续退出了以色列、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市场。几乎同时,摩拜也在进入的英国等16个国家中,退出了大部分国家的业务。

当然,除了与他们各自公司战略层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关以外,海外市场的特殊性也是重要原因。中国公司这种创新的业务,在海外会受到一定的关注,但也只是在商业模式层面,在先进技术上并没有更大的创新。而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到海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一个运营成本问题,因为海外尤其是欧洲地区的成本要比国内高很多。

而哈啰出行的胆识,可能还是来自于阿里和蚂蚁金服的支持。因为蚂蚁金服也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与哈啰单车做深度绑定,齐头并进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哈啰出海之所以先选择东南亚市场,可能是考虑运营成本较低,还有就是阿里和蚂蚁金服在这些区域已有市场基础,更容易也能更快速地进入。

当然,对哈啰出行来说,在国内市场还没有确定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是否有必要开展海外市场?如果是从为了上市做大估值来看,拓展海外市场肯定是有必要的。

傲慢—收割期开始涨价

对于哈啰出行来说,最近还有一个变化值得注意是单车开始涨价了,当然这波涨价潮不止哈啰一家,说明共享单车已进入收割期。以前,单车1元、1.5元随便骑,甚至最早的免费骑行都成为过去时,现在哈啰单车定价是1元/15分钟,也就是骑1小时就要4元,而且计费是累计叠加的。

当然,哈啰单车涨价的逻辑也很好理解:

1、单车成本在那里,投放出去,总要收回来赚钱。积累了用户,养成了习惯,当然要想办法收割。

2、看似还是1元骑行,但是变成了阶梯价,用户感知度低。很少有骑单车超过半小时或者1小时的。

3、哈啰的最终目的,也是鼓励用户去开月卡或者年卡,这样去做深度绑定。但这也要分人,对于骑行频次高的用户就很划算,对于频次低的用户明显会吃亏。

4、哈啰的出行业务线已那么多,总有一款是适合你的,不怕不用,或者因涨价而弃用。

这样算下来,共享单车明显是比以前要贵了,甚至比坐公交还贵,以后骑单车也不能任性了。

单车涨价,对用户来说是既得利益者的傲慢,对哈啰来说,也是商业规则的利用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如果,哈啰只做单车业务,现在应该已能实现盈利,但是一旦涉及到更多的大出行领域,做更大的市场,显然还要亏损很久,竞争和挑战也会更多。

哈啰单车月卡涨价 哈罗单车同行业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