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学家庭是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双合尔社区的一户蒙汉结合的大家庭。刘国学的之一任丈夫因病去世后,年仅34岁的她一个人拉扯2个儿子生活了14年,直到与现任丈夫白乙拉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两个人共同抚育了6个孩子。家庭成员虽然在语言交流上存在一些困难,但这没有防碍他们的亲情传递。在他们夫妻共同的努力下,双方各自的亲友和谐相处,相互之间关爱有加。他们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关怀备至,在他们的教育培养下,6个孩子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退休后,妻子刘国学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工笔画,丈夫白乙拉返聘到医院治病救人,二人“老有所学”“老有所用”,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让家庭成为所有成员温馨幸福美满的港湾。刘国学家庭先后被评为全区最美家庭、全区文明家庭。
和谐有爱,再续温暖亲情
刘国学和丈夫白乙拉有一个共识,“亲情是家的根基,是促进和谐家庭建设的桥”,正是这个共识,促进了几代人包括没有血脉连接亲属之间的和谐相处。重组家庭婚后的之一个春节过后,白乙拉主动提出去哈尔滨探望刘国学三十年未见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妹妹。当他俩带着3个孩子和父母亲人见面时,老父亲激动地握着他们的手,边叮嘱边流下了热泪,弟妹们带着他们走遍周边所有的景点。第二年春节刚过,丈夫又提出去扎兰屯市探望刘国学前夫的父母及亲人。去扎兰屯市探亲时,他们应邀去大小姑子家做客,因婆婆身体不好上楼很费劲,白乙拉二话没说,把老人从一楼背上了五楼,刘国学前夫的亲人都肃然起敬。1998年,白乙拉听说原公公去北京探亲,特邀他来甘旗卡串门,当三代人欢聚一堂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刘国学听说白乙拉已故大哥的二儿子因腿脚不便送孩子上学困难时,夫妇商量后无偿把家里的电动汽车送给侄子,以解燃眉之急;白乙拉的表哥听说刘国学二儿子结婚没有房子住时,便把自家的门栋房收拾好作为孩子的新房;双方亲友的孩子们都对刘国学夫妇孝心有加,当白乙拉大哥的孩子听说刘国学的左手腕摔断后,放下自家的活计,夜以继日的守护照料他们二十多天。两个家庭之间这样互相关心关爱的事情数不胜数,亲情的交流促进了大家庭亲友之间感情融合。
关怀备至,当好慈父慈母
人人都说“后爹”“后妈”不好当,刘国学夫妇怀着一颗慈父、慈母之心,培养、教育孩子,熏陶、感化孩子,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榜样。为了培养孩子们,刘国学在丈夫下乡工作期间,独自一人留下来陪伴孩子,给即将高考的孩子做好后勤保障。孩子们经常一起探讨学习知识,互相传授学校经验,现在6个孩子都早已成家立业,虽不是一母同胞,但都传承了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奉献自己的良好家风。大女儿包玉兰花费四、五十万元,为夫妇俩买上新的电梯楼,新房装修后,每个孩子都为夫妇俩送上家具家电,为夫妇俩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亲可爱的孩子们平日里问寒问暖体贴入微,每当白乙拉或刘国学生病住院,不论多远,孩子们都赶回来探望陪护。一次白乙拉因病住院,他们的6个孩子轮流陪护,直到康复出院。2016年冬天,刘国学左手腕摔断,小儿子胡日查和儿媳妇之一时间带钱赶到医院,跑上跑下办理好住院手续。
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之一任教师。二儿子小时候,因为夫妇俩经常公出、下乡等,耽误了对孩子的辅导,他没能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刘国学夫妇积极进取的精神影响他,二儿子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家人的支持下,继续学习,在职读到博士后。如今,这6个孩子中,都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克难而进,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培养及家庭的期望。
相濡以沫,共享幸福晚年
有人说,退休后“人生清零”。但刘国学和白乙拉夫妇认为只有重新开启工作与学习之路,才能活得优雅而有质量。白乙拉从医院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应聘到乡镇卫生院出诊,一干就是十多年,热心为农牧民患者服务,得到当地和周边苏木镇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刘国学除陪伴孩子备战高考的一年多时间外,一直陪在丈夫身边,无论条件多么差,他们二人相依相伴彼此坚守。刘国学在退休后,也没有停下脚步,她报名了旗老年大学,近年来学习了工笔画等多门课程。他们夫妇二人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用行动诠释了“
”。
重组家庭三十年来,刘国学一家没有被民族不同、习俗不同、孩子多而难倒,夫妇二人工作上互相支持、鼓励,生活上互相帮助与安慰,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不负亲友的重托和孩子们的期望。他们家庭相互理解包容、友爱互助、团结奋进,家庭成员共同创造出幸福美满和谐生活的感人故事,成为了科左后旗大地上的一段佳话,也成为了无数家庭学习的榜样。
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