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纽形银鳞蛛 豹蛛的特点

网络整理 资讯
蛛甲繁殖方式 【动物界全系列】金蛛总科—姬蛛科(上):间斑寇蛛

金蛛总科—姬蛛科(上):间斑寇蛛

真核生物域

纽形银鳞蛛 豹蛛的特点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螯肢亚门

蛛形纲(蜘蛛纲)

蜘蛛目

新蛛亚目

金蛛总科(圆蛛总科)

姬蛛科

姬蛛科(学名:Theridiidae)又名姬蜘科、球蛛科,是蜘蛛目下的一个大科,其下共有100多属、2200多种蜘蛛。分布遍及全球。

常结不规则网于牛棚,人的住所等处。母蜘蛛将梅核形卵包挂在网中。蜘蛛毒一般是针对其猎物,对人之影响不大,一般姬蜘科蜘蛛并不危险,但其中亦有黑寡妇蜘蛛。

1.体貌特征

体中小型。腹部多呈球形。第4步足跗节下方有毛梳,毛梳系由一列带锯齿的毛组成。结不规则的乱网,背朝下停在网中央的下方,或在网一侧的裂缝中。能由毛梳梳丝捆缚捕获物,然后螫孔吸食。视力弱,雄蛛通过弹雌蛛网而寻找雌蛛。

2.寇蛛属

寇蛛属(Latrodectus),常称寡妇蜘蛛,是姬蛛科下的一个属,下有31种蜘蛛,分布于全球各地。其体型各异,体长在3-10毫米(0.12-0.39英寸)之间,一些雌性体长可达13毫米(0.51英寸)。大多数雌性的背部均有明显的红色记号。大多数寡妇蜘蛛的毒液并不会致人死命。

(1)习性

该属蜘蛛间存在性食同类现象,雌性会在交配后吃掉雄性,因此得名“寡妇蜘蛛”。这种行为可以提高其后代生存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寇蛛属蜘蛛都有这种习性。它们之间的性食同类现象一般都是在实验室中观测到的,而由于场地限制,雄性蜘蛛难以逃脱,在自然界中未必如此。雌性寇蛛在吃饱后会散发出特别的化学信号,因此雄性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其交配,以避免自己被吃。

和同科的其他蜘蛛一样,寇蛛属的蜘蛛也靠织网来捕捉猎物,捕食对象为各类飞虫、甲虫。在受到威胁时,他们很少会进行反击,而是从蛛网中降至地面逃脱。在受困时,一般靠装死或向敌人吐丝来摆脱危险,只有在特别危急的时候才会咬敌人。

(2)咬伤

由于拉特罗毒素的作用,其咬伤可能导致严重肌肉痛、肌肉痉挛、腹绞痛、剧汗和心跳过快,症状一般持续三至七日,但也有可能持续数周。大多数被咬伤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都会在一日之内消失,其中雄性咬伤最轻。这些蜘蛛攻击性其实并不高,所以除非受到 *** ,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20世纪初有一些被间斑寇蛛咬伤致死的案例,但大多数情况下该属蜘蛛的咬伤并不致命。实际上多数医生施打抗毒血清也只是为了缓解病人疼痛而已,有研究表明普通的镇痛剂就足以治疗寡妇蜘蛛咬伤。

(3)分类

寇蛛属由Walckenaer于1805年建立,最初只有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 和Latrodectus mactans这两种蜘蛛。赫伯特沃尔特李维在1959年对该分类做出了调整,以雌性性器官而不是体色为划分标准。

(4)间斑寇蛛

间斑寇蛛(学名: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又名欧洲黑寡妇蜘蛛、地中海黑寡妇蜘蛛,为球蛛科寇蛛属的一种剧毒蜘蛛。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各国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中亚的间斑寇蛛本为独立的种Latrodectus lugubris,但现已并入间斑寇蛛,只是有些科学文献偶尔还会使用。而间斑寇蛛有时会被当成黑寡妇蜘蛛的亚种。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11.40mm,头胸部长3.70mm,宽4.10mm;腹部长7.70mm,宽7.20mm。背甲褐色,密被褐色细毛,颈沟和放射沟深,暗褐色。中窝深,为一半圆形凹坑。额部向前突出在眼域之前,中间纵向凹入。两眼列均后凹。侧眼分离,基部均隆起。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0.17:0.23),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0.20:0.36),中眼区长等于宽(0.53:0.53),前边稍小于后边(0.43:0.46),前中眼《后中眼《前侧眼=后侧眼(0.13:0.17:0.20:0.20)。螯肢褐色,前、后齿堤均无齿,在内侧密生较粗而长的刚毛。颚叶、下唇和胸板均呈暗褐色,胸板密被暗褐色细毛,前缘近乎平直。步足暗褐色,多细毛,无刺。足式:1,4,2,3。腹部卵圆形,暗褐色,密被褐色微毛,散生暗褐色短而粗的状钩针毛。背面有3对棕色肌痕。舌状体大而粗。外雌器骨化,稍隆起,后半部中央有一扁圆形陷窝,横向。

雄蛛体长4.20mm。头胸部长2.10mm,宽1.90mm;腹部长2.60mm,宽2.10mm。眼域与额部之间凹入,额部的中部隆起,但不突出在眼域之前,中央凹入。步足较长,之一步足膝、胫节长度之和较后跗节为短。腹部卵圆形,黑色。背面前缘有一弧形黄色斑,再向后有三列黄色斑点。腹部腹面在生殖沟之后有一黄色横条斑,中部中央有一黄色横条斑,纺器左右各有一对黄色小斑点。触肢器的插入器相当长,盘卷成漩涡形。

资料记载间斑寇蛛又称“黑寡妇”,因雌蛛交配后常将雄蛛捕食,故得此恶名。但我们常将雌雄寇蛛共养在一只饲养器内,雄蛛就停歇在雌蛛网附近,从来未见过雌蛛捕杀雄蛛的现象。此外,曾有两次见到雌雄交配,交配完毕后雄者迅速离开,也没有发现雌蛛追杀雄蛛的情况。至于穴居狼蛛,在繁殖季节将雄蛛放进雌蛛饲养器常可见到交配,通常配毕雄者即离去,从未发现雄蛛被杀害。因此,关于毒蜘蛛交配后雌蛛杀死雄蛛的资料以推测想象夸大不实者居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若长期将2只以上间斑寇蛛或2只以上穴居狼蛛置于同一饲养器内,特别是在饲养器容积较小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绝少发生这种情况。

②生活习性

生活于野外荒坡、农田、果园,在石缝、低矮植物丛近地面处、废弃鼠洞、羊蹄坑口、农田边、沟渠边杂草根周围以及土墙洞等处,织不规则网捕食各类昆虫,以直翅目、鞘翅目昆虫居多 [2] 。间斑寇蛛在网上常将枯草叶、虫尸、碎土等粘在一起,做成一小型的“掩体”,平时即隐藏在“掩体”下,腹部腹面朝上,倒悬于网上,待有昆虫落网,迅即从“掩体”下走出捕而食之。其猎食 *** :对小型昆虫,直接咬住吸吮,而对稍大的昆虫则先用丝捆缚,注入毒液,然后再吸食。当其受惊或遇敌害时,即迅速逃向网边或跌下网去,作佯死状,有时则钻进枯叶、缝隙或洞穴深处隐匿,待险情过后,再回到网上。

③繁殖方式

间斑寇蛛于5~6月交配,雌雄蛛以腹对腹姿势、头尾方向一致地悬吊在网上,雄蛛以左、右触肢轮流交配,全过程约1.5h,配毕雄蛛迅即离开,雌蛛并不追赶,未发现雌蛛追杀雄蛛。母蛛于5~8月产卵,7~8月为产卵高峰期。卵袋呈圆球形,略似桃状,淡褐色至棕色,袋壁较厚,内层为白色绒状丝,平均体积13.2mm12.0mm11.6mm,每袋内含卵201.1粒,1只母蛛平均织卵袋 2.68个,总产卵数539 粒。5~7月所产卵经发育成小蛛直至走出卵袋,约需30天;7月下旬至 8月所产卵,当年发育成小蛛,不离开卵袋,至次年3、4月间走出卵袋。室内饲养的成年雌蛛多在9~10 月间死亡,未见成年雌蛛越冬;当年 7~8月从卵袋中孵出的小蛛,至 10~11月进入蛰伏状态,在土缝、洞隙或枯草叶簇中越冬。当年5 月所产卵,从发育成小蛛算起,寿命为120~150天; 7~8月所产卵,发育成小蛛后要在卵袋内越冬,寿命 300~360天。

④分布范围

国内:新疆和云南。

世界:地中海沿岸各国。

⑤中毒

间斑寇蛛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国内分布于新疆和云南,在新疆已见于库尔勒、乌鲁木齐、昌吉、奇台、吉木萨尔、阜康、青河、特克斯等县市,2000 年曾发生数起伤害人畜事件,其中特克斯县有一名年仅15 岁的小学生被间斑寇蛛咬伤后,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中毒身亡。

间斑寇蛛毒液中含有一种蛋白质神经毒素,能作用于脊椎动物神经突触, 引起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人被咬后有针扎感,伤口处可呈苍白、发红或起荨麻疹,局部疼痛或压痛。全身症状有乏力、软弱、头晕、恶心、呕吐、出汗、腹肌痉挛、抽搐、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双足麻木及刺痛感,以及特征性的足跟部烧灼感。严重病例血压先升高后降低, 呈休克状态,并有呼吸困难、谵妄,小儿常出现惊厥症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寇蛛属间斑寇蛛 豹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