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众鸟高飞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书法

网络整理 热点

这又是一首说孤独的诗。尼采有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伟大的灵魂,当他们孤独时,其实都在找他们的同类,唐代的诗人们也是这样的。

(尼采像)

众鸟高飞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书法

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曾这样讨论孤独与孤僻的区别: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发生障碍。

唐诗中有三首孤独到极致的诗,一首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天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前面说过,这是纵的孤独,是跨越时代的孤独,因此,更显得绝望;一首是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横的孤独,是当前时代空间的孤独,因此,只静静地孤独,并不显得绝望;还有一首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却更多是自我调和的孤独,全诗如下:

(关于这首诗的书法作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其中表达极致孤独的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因为在众鸟高飞尽,云彩也慢慢飘远不愿相伴时,似乎眼前的敬亭山才跟诗人互相面对,诗人静悄悄地看着山,山也静悄悄地看着诗人,这使得诗人忽然之间非常感动,虽然鸟儿飞走了,云彩飘远了,孤单的我,就坐在山前,原来这世界还有敬亭山愿意跟我作伴,其实,这正映照出诗人对于俗世人群的隔膜,“只有”两字,孤独到极致,这世界只有山还可以相伴,但山显然不会说话,无法交流,山有情,更显人的无情。

(关于这首诗的书法作品)

陈子昂、柳宗元、李白显然是真正的孤独,而不是浅层次的孤僻,他们不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而孤独,而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他们有太多的独特内容需要交流,但这个世界,这个官场,当时的舞台不给他们交流的机会,也正因此,他们写出了孤独到极致的诗歌,孤独的情绪虽有区别,但灵魂上的强大是一致的。

(诗意图)

敬亭山在宣州,就是今天安徽宣州市,李白一生游了七次宣城,因为谢灵运、谢脁都在这里做过太守,他们是李白一生向往的人。在李白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到过他们。

这首诗做于李白天宝十二年(即753年)秋游宣州时,这个时候,距离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年,长期漂泊,见惯世态,使李白尝尽人间辛酸滋味,领略尽了世态炎凉,因此,他对现实的不满不断累积,这种不满不断迭加使李白心中的孤寂之感不断增加,他把感情投入到自然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安慰。

来看全诗:天上内只鸟儿高飞远去,直到无影无踪,天上还有一片白云,但它也不愿意停留,慢慢飘远了,世间的万物都在厌弃诗人,万物远离,天地间达到了绝对的安静,鸟在动,云在动,但都是远离与逃遁,这才反衬出世界“静”到了极致,也由这种安静烘托出诗人心灵孤独和寂寞。人是需要沟通的,因此鲁迅这样耐尽极端孤独的大文豪也对瞿秋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还是周国平说的:“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关于此诗的书法作品)

诗人在人世间已经找不到沟通的快乐,因此,拥有大财富的李白当然希望自己的财富被人发现,并由此产生沟通的快乐,但现实告诉他,这种愉快无法实现,于是,他在敬亭山前独自久坐之后,忽然发现,这座不言不语的山峰似乎才是自己的知己。如果不是在人世间遇到过过多的失望,诗人又怎会有这种感觉呢。

(【唐诗闲读】之38,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