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的人生分为两段:在刘邦生前她是欺负人,在刘邦死后她是被人欺负。和她的名字好像。
前半生的戚夫人其实也是苦命人,父母早亡,不得已嫁给刘邦。
不过,戚夫人气质出众,跳舞一流,"翘袖折腰之舞",文采棋艺也都没得说,再加上花容月貌,性格温柔,吕后在得宠方面绝不是她的对手。
后半生的戚夫人开始贪恋权力,不但与吕后争宠,还突破了吕后的底线,想让刘邦废掉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如果不是朝中大臣反对,再加上吕后请张良商议对策,很可能最后被搞死的就是吕后。
后来刘邦驾崩,刘盈为帝,吕后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最后将戚夫人砍断四肢、挖出双眼、毒聋耳朵、割掉舌头,实在毒辣。
▲刘邦雕像
之所以悲剧,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人身处帝王之家。
如果吕雉(即吕后)与戚懿(戚夫人)只是某地县官的两位夫人,也就是拽头发,打耳光,吕雉将戚懿赶出家门的戏码,远不会如此残忍。
因为汉朝的律法会让吕雉深知弄死戚懿的后果,自己也活不成。
但是,站在权力顶端的吕雉叫吕后,对手戚懿叫戚夫人,所以吕后有滔天的恨意,行为也不受律法的约束,她的话比律法还好使,自然会干出疯狂的事情。
对于刘邦本人来讲,他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确实更加喜爱,也想将最好的家产都留给刘如意。
大部分的男子是可以这么干的,但刘邦不行,他是皇帝,家产传给谁自己说了不完全算,还有满朝文武,道德礼法限制他。
刘邦先是把刘如意封王,造势差不多后,在朝堂上提出,结果遭到强烈反对。
要是没有朝臣反对,刘如意就不是被毒杀的结局了。戚夫人也会登上人生巅峰。
如果戚夫人改变不了身在帝王家的命运,次要的问题在于戚夫人的思维模式。
戚夫人的思维模式是"小妾思维",主要靠丈夫。在古代三妻四妾的男权社会,一名小妾要想不被正妻欺负,最管用的方式就是被丈夫宠爱,越宠越好。然后在晚上的时候吹吹枕边风,让丈夫把家产都传给活泼可爱的小儿子。
如果刘邦不答应,她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完全没有政客应有的素质。
吕后的思维模式是"政治思维",主要靠自己。她有名分没宠爱,那么权力就得利用名分争取。所以,她利用自己皇后的身份,先是找到张良,跪拜,请张良出手相助。张良建议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
商山四皓是谁,刘邦都求不来的大牛人。吕后书信一封,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写得声泪俱下,感人肺腑。又以一国之后的角度,写出如果太子被废,礼法不存,国将不稳。
大佬感动,四皓入太子帐下。刘邦一看,刘盈比自己还厉害,帝王非他莫属。
再加上吕后不断在朝中为刘盈争取势力,终于让刘盈成功继位。
另外,戚夫人面对不了失败的现实,最终让她受尽酷刑。
原本吕后对戚夫人的报复没这么惨,只是拔光她的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红衣,让她舂米做苦役。
如果戚夫人作为失败者,能看清现实,不继续作,也许熬几年就能好转。但她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希望自己在封地的儿子刘如意能救她。
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吕后,还想找外援,结果一纸诏令,将刘如意调回宫中,借机毒杀。这回戚夫人失去了后援。然后又将戚夫人作成人彘。
无情最是帝王家。
以上。
参考资料:《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