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当前盘活存量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日前发布了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公告,意味着暂停近8年后,不良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
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发行的“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规模3.01亿元;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发行的“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规模2.33亿元。从规模上来看,两家银行的首款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均不大。
根据公告,招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定名为和萃,基础资产涉及60007户借款人,全部未偿贷款本息总额为20.976975亿元,本金约为15亿元,预计回收金额为29684.33万元。
中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定名为中誉,用于发行本期资产支持证券的信贷资产涉及42个借款人的72笔贷款。入池资产未偿本金余额为人民币123256.20万元,未偿利息余额为人民币2126.47万元,未偿本息合计为人民币125382.67万元。
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投资人最为关注的还是基础资产能够回收多少资金。中债资信对中行此期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评估,其资产池整体的回收率水平为33.89%。中行在其说明书中表示,“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本期‘资产池’中预计可回收现金合计为42155.53万元。”
对于招行此期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中债资信分析,预计招行此期资产池整体回收率为11.44%。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管理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探索多种渠道处置不良资产。虽然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不大,但以后或许会扩大规模,成为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对公信贷资产不良证券化相比,招行发行的和萃一期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信用卡不良资产组成,开创了不良零售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先河,在风控设计上也引入了较多的保障安排。
和萃一期的优先档和次级档发行金额分别为1.88亿元和0.45亿元,规模占比分别为80.69%和19.31%,次级档的占比明显高于此前银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后者一般为5%~6%左右。和萃一期在其发行文件中明确,“回收的资金将会按照事先约定的现金流支付顺序支付,排序在现金流支付顺序最后面的证券档将承担最初的损失。所以在现金流支付顺序中,受偿顺序在后的证券档就为高一级别的证券档提供了信用增级。具体来说,次级档资产支持证券为优先档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了信用增级。”
“优先档证券在清偿完毕之前,将每半年偿付利息和本金,优先档证券清偿完毕之后,每季度偿付次级档证券本金和收益,相对正常类资产证券化项目,较低的偿付频率也是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特点,本项目中该偿付频率的设置结合信用卡不良债权回收的特点,能够较好地缓释流动性风险。”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结构融资部认为。
华创证券银行分析师张明则表示,“不排除发行方回购劣后级资产的可能性”,但可能面临“82号文”的相关监管限制。
此外,和萃一期在交易结构中设置了流动性储备金账户和过渡期安排,流动性储备金账户的设计中,部分回收款将被归集至专用账户,其储备金额将至少覆盖下一期的信托费用及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利息。并且通过合理设置转付频率,保证在个别期间资金回收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支付证券利息,提升证券结构的安全性。
与招行和萃一期相比,中誉一期的次级证券占比更高。
除了同样采用优先档与次级档、流动性储备账户等设计,中誉一期也引入过渡期安排,且在过渡期内已有一户借款人实现现金回收15457.19万元,这有助于优先档证券的较快兑付和首期流动性储备账户的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中誉一期还引入了外部信用增级。本次交易将根据“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结果确定除“发起机构”以外,“信托”设立时的“次级档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担任本项目的流动性支持机构。如发生“流动性支持触发事件”,由该机构提供约定金额的流动性支持款项并取得相应份额的“特别信托受益权”。如存在2个以上“流动性支持机构”,各“流动性支持机构”按照在“信托”设立时认购的“次级档资产支持证券”的份额比例按份承担差额补足义务。
专家同时表示,目前,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未来在推进过程中还需要扫除多重障碍。
“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未来需要跨越四道坎儿。”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佩珈分析,首先,配套法律制度有待健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和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都极为复杂,如果缺少相关法律体系的规范和保护,局部风险很容易扩大为系统性风险。
其次,目前市场面临需求相对不足的窘境。受我国金融结构长期以银行为主体等因素影响,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参与主体单一且专业化程度不够,产品流动性不足,未来需求的培育仍然任重道远。
定价技术和市场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则是第三道坎儿。李佩珈说,相比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的定价尤其困难,这主要是由于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更加不确定,加大了估价难度。而由于商业银行还未经历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全面的基础资产违约、提前还款和回收的历史数据获取较为困难,评级机构很难对产品准确评级,中介机构也无法构建合理的定价模型,从而制约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此外,在目前分业监管机制下,监管协调成本较高,也是一道有待破除的坎儿。
针对上述发展瓶颈和不足,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需要加快相关制度的建设,一方面,构建符合现阶段发展需求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在确保风险总体可控的条件下,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的准入门槛,推动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