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纪录片揭露当代穷人之“耻”:生活没有绝境,好死不如赖活着
现今社会当中,随着人们对于经济的依赖程度提升,超前消费、信用卡支出以及各种APP上的借贷都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于是在无意间,人们的生活就已经成为了“被他人支配”的。
想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要完成各种外在的要求: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任务、维持各种应当或者不应当存在的社会关系以及归还自己的各种债务等等……
在这样的“高压”状态之下,许多人都被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所折磨,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这种选择是合理的吗?恐怕答案是见仁见智的。许多人面对某种境况时,由于自己当时的力量太有限,只能选择“走绝路”。
其实就像是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你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不妨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最后的棒棒》是由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于2018年8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电影通过讲述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经历和故事,表达了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起伏。
熟悉地理与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在重庆这个山峦密布的“山城”之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川渝方言当中被称之为“棒棒”的挑夫们,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几乎是用肩膀将整个家庭和命运扛在身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人们似乎已经不再需要这一群体了——搬运和交通都已经高度提升的今天,人力搬运似乎有些“舍本逐末”。
由于导演并非是专业的,所以本片在剪辑、运镜以及一些光线的处理上会显得不是特别专业,甚至多线叙事的进程会切换的不是特别专业。
也正是由于将精力从这些专业的事物上转移至影片本身内容的雕琢上,所以才使得导演对于几乎每位主演的细节动作甚至是每个表情都捕捉的非常到位,最终也能够在豆瓣上获得9.7的高分。
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并非只有那些专业镜头之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具有艺术气息的画面,而是真情实感。
《最后的棒棒》当中的每位主人公,几乎都在影片当中遭遇了不同的艰辛:为了治病拼命挣钱、为了给下一代凑首付、为了给自己讨个老婆以及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等等……
这部影片一方面通过拍摄一个群体的生活琐事,表达了整个社会在急剧变化的时候,处于变革洪流中的个体所面临的危机;另一方面,其实影片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你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牢记“好死不如赖活着”。
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能够影响最终目的地的关键抉择就那么几次。
对于学生而言,关键考试的成绩、工作的选择以及婚姻的选择其实就基本上决定了其之后一辈子的生活水平。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选择出了问题就没有悔改的机会了,当然也可以在之后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正,只是不会一帆风顺罢了。
当你面临贫穷的状况时,不妨再回顾一下《最后的棒棒》这部影片,其中的主角们比如说老黄,为了面对各种意外的开销,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且几乎每一次改变都用尽了自己的所有力气,最终也只是过着困苦的人生,艰难度日。
其实许多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样,每天都为了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费精竭虑,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在当挑夫罢了。
当你每天被闹钟叫醒,带着困意质疑自己为什么要面对这样的生活时,其实也可以释然了——这种生活没得选,因为让自己不被贫穷打败,所以只能拼命地去打拼。
生活当中没有失败者,只有穷人和富人,你的贫穷,三分天注定,七分怪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再为了每天的生计而奔波劳累呢?
就像是卡尔马克思所说的,变化和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但是想要取得质变,就应该进行努力,让自己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产生。
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一样,如果想要摆脱当下生活的无力,要么就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道路,要么就从根本上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全新的价值。
《最后的棒棒》当中的河南,是一个惰性比较大的人,许多时候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收益的机会,他却在打牌、赌博或是闲逛,等到手头拮据的时候又只能选择去借钱。
这就启示我们:在恰当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千万不要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打乱生活的节奏。当你始终面临贫穷时,也许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
而所谓“质变”,其实在现今社会当中,更多地意味着一种“镀金”:无论是学历上的提升还是某些专业证书的考取,或者是干脆结束当下的工作去为了更好的工作而拼搏,都是一种引发质变的方式。
当然,在进行这些抉择之前,是一定要在内心当中进行一种博弈的:辞职或者是结束当下生活之后,真的取得收益的几率是怎样的。
生活没有绝境,好死不如赖活着。在你的生活当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及对于自己未来明确的规划,那么往往就能够帮助你远离贫穷。
交了定金了,但是不知道比亚迪金融能不能过。信用卡2018年逾期了一次,大概10天左右。然后所有的信用卡现在都套完了,但是都没有逾过期,玩过很多APP贷款,但是也没有逾过期。经常有那些软件查征信。所以很担心这一次不知道能不能过。本人是比亚迪员工。首付一半5成。你们说能不能过啊?有没有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