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河口:三起三落的宰相—张士逊
张士逊(964-1049)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北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曾三度拜相。一说郧乡(今湖北郧县)人(见北宋僧人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云:“张士逊邓公,生均州郧乡深山间”)。字顺之。祖父张裕(官至金吾长史)曾主管阴城(今老河口市)监院(监察官员)一职,遂从郧乡(今湖北郧县)移家于此。父母早逝(元脱脱《宋史•张士逊传》载“士逊生七日,丧母,其姑始育养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云:“生百日,始能啼。襁褓中,丧其父母。”),由姑母抚育成人,以至于后来“姑亡,为行服,徒跣(光着脚)扶柩以葬”,连路过的行人都为张士逊的至纯至孝行动而感动。
张士逊少孤贫,游学武当山时,曾险遭不测。据宋江休复著《江邻几杂志》记载:少时游武当山,村舍主人准备杀他来祭祀鬼神。因巫者占卜时见星宿覆其上,胆怯而逃,张士逊躲过了这次劫难。另据宋吴处厚笔记小说《青箱杂记》记载:张士逊少孤贫,读书武当山。有道士见而异之,曰:“子有道气,可随我学仙。公不欲,道士亦不强,曰:不然亦位极人臣。”。即长,一度师从河南嵩阳书院张恕习经,后在酂城(今湖北老河口)读书。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张士逊中进士,任郧县(今属湖北)主簿(文书),十年后调任射洪(今属四川)县令,时在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期间,因体恤民情,勤于政事,颇有政绩。据说在调任梓州府治郪县(今四川三台)任职时,因射洪百姓挽留未果。50岁后改任襄阳县令(未到任),旋出任邵武(今属福建)县令一职。后经在射洪上司书信推荐,获显宦(官至工部侍郎)杨亿赏识,荐为监察御史;不久迁广南路转运使,继而又迁河北转运使。时黄河在山东惠民县决口,朝廷令将州治迁阳信(今属山东)。有人言惠民县存粮过多,迁徙不易,张士逊建议将存粮贷给农民,令农民次年纳粮至阳信被朝廷采纳。
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第六子赵益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张士逊任太子詹事(官名),除右谏议大夫,兼为太子右庶子,未几,又升左同知审官院事。天禧五年(1020年),张士逊自枢密直学士迁枢密副使、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等职。乾兴元年(1022年)13岁的赵祯即帝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天圣六年(1028年),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集贤殿大学士。可是好景不长,次年,因袒护曹利用(曹利用之侄曹汭犯罪被牵连),遭刘太后罢相,迁刑部尚书,出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领定国军节度使、知许州(今河南许昌)。据《宋史•张士逊传》云:“其在枢密,籍宠肆威,士逊居其间,无所可否,时人以和鼓目之。”因为和曹利用关系好,无原则充当了和事佬,因而招致以刘太后为首及朝中大臣的批评,迎来了其人生第一次罢相。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刘太后病故,宋仁宗亲政,进为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第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同年十月,张士逊约大臣们一同到枢密使杨崇勋家吃饭,但临近中午却不至,引起了朝中大臣反感,进而因失礼遭御史弹劾再次罢相,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知许州(今河南许昌)。景祐五年(1034年),复以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入朝为相,封郢国公。宝元三年(1040年)上书请退,获准并封为邓国公(今河南邓州一带),从此告别政坛。十年后的皇祐元年(1049年)卒,皇帝亲自临奠,册赠太师、兼中书令,谥文懿。著有《应制》、《春坊》等文集10种行世。
张士逊之子张友直,字益之。初补将作监主簿,调秘阁校理,赐进士出身。宋仁宗庆历初年,出任襄州(今湖北襄阳)知州。适张海、党君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襄阳,他率军抵抗,被击败,乃罢官。不久,奉召还朝,任刑部员外郎,兼集贤殿修撰;常奏事便殿。后出任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知州。收集整理了其父张士逊记帝东宫旧事编为《资善录》献仁宗,获仁宗嘉许。著《张友直文集》十卷。工书法,善写篆籀体,也喜写楷书。另一子张友正,字义祖,以书法著名。宋神宗评其草书为本朝第一。
张士逊的后人张嵲(1096-1148)是理学家朱熹的启蒙老师,朱熹之父朱松曾托孤于张嵲,朱熹对这位启蒙老师推崇备至,对朱熹一生影响很大。《宋史文苑》有传。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