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建行调了几笔账,打印了几张4A纸收费60元,可怕!
毯叔盘钱2022中国最赚钱的10大企业,5家是银行!盘盘中国银行业赚钱真相
邮市风向标80猴整版拍卖,豪横买家竞相出价120.8万成交算捡漏吗?有人却说这样计算相比历史最高价位贬值4倍。
单枚猴票,84年本人刚参与集邮活动时,30元一枚。当时小学二年级,30元也买不起。即使有30元,买其他邮品,可以拿好几套,小孩不懂,不会买一枚。
猴票价格扶摇直上,单枚在2007年突破3200元,2010年摸到6500元,2011年突破12000元!
整版猴票更是极为难得!其价格更不是单枚乘以80枚这样简单计算。2010年2月曾经拍卖到58万,仅仅2个月后,2010年4月就突破90万。
2016年,很多藏友以1.1到1.3不等价格,购入猴票单枚,站到历史高岗上。
整版猴票也在2016年拍到150万历史最高。
刚刚在某拍卖网上,成交价是120.8万。比5年前,账面30余万。考虑到通胀,利息,投资回报,如果前卖家是150万时进的,损失应该是60万左右!
有跟我一起关注这单拍卖的藏友说:乖乖!如果150万投资房产,5年了,现在起码值300多万。这么算,他损失150万。
另一个藏友更是这样说:要是150万在2016年购买袁大头,北洋龙这些银元,如今涨3到4倍是起步,这么算,他损失300万!
算盘人人会打,打法各有不同啊!这俩朋友的算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可这都是事后诸葛亮,那已经过去的市场行情来盘算。
现实中,看准机会,下手投资大赚一笔的,大有人在。小小猴票,价格短短时间坐火箭蹿升的过程,前面我也列举一下,它不是也让某些人发几笔财!
邮票收藏,是种爱好,是情怀,玩到几十万,上百万一笔交易,更是一种投资。拿的出这笔钱的藏友,老师,老板们,至少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考量。
猴票整版120.8万的价格,后面看涨看跌?我只能关注一下,毕竟没有实力参与[捂脸]。
这里,还有八枚方联猴票,我斗胆猜测也要6.5到7万元之间成交。欢迎大家评论,关注。#收藏# #集邮#
案法328:出借人的【说服责任】与借款人的【争点责任】,厘清《民间借贷解释》第15条举证责任的转换
(2020)浙01民终5293号
【民间借贷纠纷】
基本案情:
2009.8.13,张三出具借条1:向马六借60万元,一个月内归还。
2011.8.12,张三出具借条2:向马六借49万元,一个月内归还。
2013.6.20,张三出具借条3:向马六借49万元,半年内归还。
2017.12.7,张三出具借条4:收到马六现金49万元。
一审:
张三作为成年人,反复多次向马六出具借条,不可能是瞎闹。就算借条1、2、3没有证据支持已经实际交付借款,但借条4看起来没毛病。
判决:张三归还马六49万元,自马六起诉之日按6%计息。
《民间借贷解释》(2020)第15条规定:
原告仅凭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对其主张负有举证责任。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存续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抗辩的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二审:
本案中,张三主张借款未实际发生,负有“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注意,是【争点责任】,把原告证据在法官心里的确信用力踹松动即可,而不是就自己的主张所负的【说服责任】。
一、被告的【争点责任】
1、被告声称不认识原告所称实际转款的案外人,从未收到过其借款。不认可。
2、被告为何屡次打借条?辩称系为了掩饰原告的哥哥向其索贿行为,所其诱骗所为,打借条证明款项是借来的不是受贿来的,被骗那么多年咩,不认可。
本案中其实被告是没有完成合理说明义务的。但是争点责任的证明程度较低,能松动法官内心确信使得争点事实真伪不明即可。
二、按照第15条第二款继续审理,发现了原告【说服责任】的诸多疑点。
1、到底借了几笔?
本案原告承认后三份借条是对第一份借条的确认,包括第1、2借条中间已经归还11万元。但是,后三份借条并未言明与第1份借条所载内容存在承继关系。并且,第4份借条言明此时才收到现金49万元,与前三份借条冲突。
2、第1份借条出具时有无交付60万元款项?
从款项出借目的看,当时张三因发不出工人工资而向马六借款,但马六一审中陈述,2009年其下岗在家,为了能到张三工厂谋职而向张三出借60万元,当年60万元不是小数目,张三工厂都发不出工资了马六挥巨资求职,明显有违常理。并且,马六实际并没有去张三工厂上过班。
从款项来源看,马六称10万元自有资金,另50万元是向其朋友吴某所借并月息1分,这也太扯了,那头付着高息,这头无息供给一个工资都发不出的厂老板。至少向吴某借款的时间、地点、还款情况,马六始终说不明白且前后矛盾。
从还款期限看,前三份借条所载还款期限非常短,11年间未有几次催讨记录,looks不像正经债权人应有的样子。
综上,二审撤销一审判决,改判驳回马六的全部诉讼请求。
1956年,徐悲鸿去世三年后,92岁高龄的齐白石才知道这个噩耗,他跌跌撞撞来到徐家,老泪纵横地要行跪拜之礼,长呼一声:“悲鸿先生,齐白石来看您了!”
齐白石和徐悲鸿二人,是情谊深厚的忘年之交。众人担心已是高龄的齐白石受到刺激,便一直隐瞒着他。
直到一次有个学生上门拜访,聊天时不小心说了出来,齐白石这才知道挚友已经病逝。
齐白石坐在徐家客厅的沙发上,和徐悲鸿的一幕幕往事涌上了心头。
1928年,徐悲鸿学成归国后,出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在法国接受新思潮教育的他,提倡把西方技法融入传统国画中,希望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国画。也正是因为这样,徐悲鸿在用人上不拘一格降人才。
齐白石本是木匠出身,57岁时才到北京,开始以卖画为生,而且因为他的画比较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息而不被当时的北京画坛所接受。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悲鸿看到齐白石画对虾,画面没有一滴水,而虾的身姿韵动,让人真切感受到虾的灵动。
徐悲鸿被齐白石的朴实画风深深吸引了,也爱上了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后来在物色教授时,徐悲鸿第一个就想到了齐白石。可他上门拜访说明来意时,齐白石觉得自己已过60花甲之年,还满口乡音,实在不适合教学生,于是婉言拒绝了。
然而,徐悲鸿没有就此放弃,他坚持三顾齐府,齐白石终于被他感动了,这才说出了心里话:“徐先生,我很欣赏你的为人和画风,能有机会与你共事我也很荣幸,只是我从没上过学,也不知道怎么教大学生啊!”
徐悲鸿诚恳地宽慰说:“您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示范画画即可,不用你讲课。同时我在一旁陪着您上课,夏天炎热时,给您安装一台风扇,寒冷的冬天,我会给您生只炉子,我会尽可能让你舒适。”
最后,齐白石在徐悲鸿的盛情邀请下,终于点头了:“既然这样,我就试试吧。”
然而,学校的保守势力却没办法接受,出身农民,从未受过正规绘画教育的齐白石当教授,他们公开质疑说:“木匠当教授,这是要把艺术学院当成什么了?”
徐悲鸿却公开力挺齐白石,他告诉学生们,齐白石丝毫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名家。
在徐悲鸿的支持与引导下,齐白石和学生们徐徐道尽绘画的精髓,课堂十分生动,深受学生的喜欢。短短三个月,齐白石就已经在北平大学占了一席之地。
1929年,由于保守势力处处为难,徐悲鸿不得不辞职离开,而齐白石也拒绝去上课,他说:“徐悲鸿离开了 ,齐白石不独活。”
徐悲鸿不管在哪里,都不忘宣传齐白石的画作,齐白石出版的第一本画集,也是他向中华书局负责人推荐的,并亲笔给画集写了序言。
这本画集的出版大大提高了齐白石的国内名气,越来越多人接受他的画风。
1933年,徐悲鸿带着国画到欧洲参展,他带了很多齐白石的作品,齐白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就是在这次展览中打响了。
齐白石和徐悲鸿两人年龄相差32岁,相识20多年,期间还有十几年没见面,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感情。
齐白石一有得意之作,就会寄给徐悲鸿,而徐悲鸿则会按市价付润笔费。
抗战结束后,徐悲鸿又回到北京,相隔两地10多年的他们才得以经常相聚。他们经常合作绘画,一人画画时,另一个最后补上几笔,比如增加一束花草,或者是添一块石头,让画作看起来更生动有趣。
1938年,齐白石老来得子,考虑到自己是78岁的高龄,担心万一自己过世儿子没人照顾,还专门找徐悲鸿托孤。谁知天意弄人,徐悲鸿却走在了前面。
齐白石望着好友的遗像悲痛万分,不顾徐家人的阻拦,行跪拜之礼,像小孩子一样哭得不能自控。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徐悲鸿慧眼识才,齐白石才能在画坛上大放异彩。在一起追求艺术的路上,他们成为了莫逆之交,他们的友谊更是画坛上的一段佳话。
作者:常在心间
编辑:洛子画
#2022生机大会##人物#
有人说过去生产队卖的统购粮和现在比较,国家是按高价收购的。
真想不到有那么几个过去只知道拿着粮本去买粮,却五谷不分的假农民现在整天说三道四,其行为令人作呕。
七十年代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统购粮价格真的很高吗?我给大家算几笔账,用数据来说话。
第一笔是种粮的成本账,以种植水稻为例,因为在粮食作物中水稻的产量是相对较高的,旱地里种植的大麦,小麦等作物单产要低很多。
七十年代水稻每亩产量一般是四到五百斤,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如发生自然灾害就根本达不到这个数字。
七十年代稻谷的统购价是每市斤八分钱,五百斤稻谷可卖四十元左右,我们就来算算种植成本,以施用化肥为例,当时碳酸氢铵的计划供应价是每吨二百八十元(20袋),插秧前耕整秧田施底肥,每亩用一袋十四元,插秧十天后施返青肥每亩四十斤,五点六元,一个月以后施催苗肥四十斤,五点六元,稻穗扬花前施壮穗肥,每亩用尿素二十斤,六元,农药每亩按一元五毛计算,合计为三十二元七毛。也就是说在不计入社员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每生产出五百斤稻谷需要的农资成本是三十二元七毛。这其中还不包含抽水灌溉,脱粒等机械方面的开支。
我们再来看每亩五百斤稻谷,减去每亩应缴纳的公粮一百五十斤,再减去种籽二十五斤,还剩下三百二十五斤,也就是说减去公粮和种籽后,不计算社员的劳动成本,每市斤稻谷的开支就超过了一毛钱,而每市斤稻谷只能卖八分钱,请问,这个统购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
第二笔是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的对比账,在七十年代中期一块东风手表是一百二十多元,一辆永久自行车是二百六十多元,而种植一亩水稻的毛收入是四十元。这就是说农民要用三亩多地的全年收入才能换一块手表,用六亩五分地的全年收入才与一辆自行车是等价的,请问这个统购粮价格是高还是低?
第三笔是工职人员的月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对比账,大家知道那个年代领取工资的人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学徒工除外,定级后的最低工资是三十二元左右,所以大多数职工的月工资在四十五到七十元之间。我们以月平均工资五十五元计算,就是一个职工的月收入可以兑换七百斤左右的稻谷,而七百斤稻谷是一亩四分地的全年收获。也就是说一个职工的月收入相当于农民种一亩四分地,年收入相当于农民种了十六亩多地的水稻,再加上各种福利待遇,这些都是只需要他们付出劳动成本,并不需要付出生产资料成本的纯收入。看看这些对比的数字,请问,农民销售的粮食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
有人总把七十年代的粮价和现在的粮价进行比较,想用以证明那个时候的粮价并不低,这个论据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而只能充分说明过去的粮价非常低,现在的粮价仍然低这个事实!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土地撂荒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