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生活网

巢湖紫金信用贷款(紫金小额贷款公司)

网络整理 贷款资讯

萧县渔鼓

巢湖紫金信用贷款(紫金小额贷款公司)

萧县渔鼓又称渔鼓道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盛于清代,渔鼓艺人演唱,向来衣冠整洁、庄严肃穆;其口本世代口授,曲词文雅,字句不得任意改动,凡淫词滥调,皆拒之于唱本以外。其短篇书目有《丁香刻木》、《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等,盛行萧县以北的木集、郝集、黄口一带地方。

渔鼓道情,又称“渔鼓道筒子”。在安徽盛行于皖北,流行于皖中、皖南各县。

渔鼓道情,渊源起初与道教关系密切,随道教[1]植根于安徽,而且历史久远,北有蒙城称为传教胜地,南有徽州齐云山,以传道教闻名,中有巢湖凤凰山,以传道教深入民间;始则以说唱形式,宣讲教义,继而编撰故事讲唱,寓教义于其中。终出现道情艺人。

以萧县一带地方为中心的渔鼓,盛于清代。依当地艺人所言,其传来自山东济宁,名曰“寒腔渔鼓”,与萧县地方渔鼓结合,艺人合民歌、俚曲而变调歌之,逐渐壮大而兴盛。

萧县艺人演唱,向来衣冠整洁、庄严肃穆;其口本世代口授,曲词文雅,字句不得任意改动,凡淫词滥调,皆拒之于唱本以外。清代末年,萧县渔鼓艺人颇有名者,如邵教安、张教贤、邓合坤、魏继标等;所唱曲目内容,大多劝人戒恶从善,忠、孝、节、义,以历史故事为主。其短篇书目有《丁香刻木》、《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等,盛行萧县以北的木集、郝集、黄口一带地方。

演唱形式

早期皆单一,后发展为一人演唱,一人“垫段子”;再后发展为2 人对唱,但仍以单人演唱为多。

开它的发展始皆应豪门贵族、官宦人家邀请,然后才逐渐走向民间。

萧县花腔渔鼓

有《翻车》、《黑驴》、《借琵琶》、《王刚画庙》等;他在徐州一带演唱较久,艺压群芳,凡是本地或外来艺人,莫不尊敬之。同时又有知名渔鼓艺人黄教训,以演《杨家将》、《回龙传》见长。陈常金、李教令、朱元才等,演唱反映家庭、婚姻问题,和才子佳人悲欢离合故事的书目为拿手。如《王定保借当》、《雷公子投亲》、《紫金镯》、《小姑贤》、《孟丽君》等。他们的演唱,大多在农村,因此其艺术多带乡土气息。民国19 年伊始,萧县渔鼓逐渐衰落,又因当地坠子兴起,许多渔鼓艺人改行唱坠子,时称“坠子热”。坚持唱渔鼓的,有薛本信、黄教训、陈常金等数人,从城市富户人家里,转移至广大乡村和集镇,常以《翻车》、《黑驴》、《打关西》等曲目,吸引广大听众。40 年代,因渔鼓艺人年老体弱,演唱不佳。只有薛本信的渔鼓,以“花腔”艺术,敢与其他曲艺对手较量,人称其技艺“炉火纯金”。但可惜薛派艺术,后继无人,他所收徒,学艺不精,均已改行,于是萧县渔鼓艺术,频临绝响。但渔鼓道情从淮北流传到皖西,以六安一带地方为中心而盛行。皖西渔鼓艺人,大多来自淮北灾区。起初他们手持渔鼓、简板,口唱道情,沿途卖艺乞讨至六安地方。后植根于六安的艺人,逐渐三五人定居,便传授技艺,培育后人。

萧县花腔渔鼓,是萧县艺人薛本信于1919年在寒腔渔鼓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其他曲种,民歌号子和徐州梆子戏的营养而创造的渔鼓新腔。自1920年以后,主要流行于徐州、阜阳、商丘三角地带。

萧县花腔渔鼓,新创的曲调有:花腔、尾音花腔、衬字花腔等。他还打破了简板平直击拍的手法,把连板、捋板、花板交相运用,又在一板三眼中加进了多种装饰花板;击鼓时,融抹、挑、弹于一体,使鼓声清脆跳荡,余音袅袅,益发生色;发声时,气吞丹田,有时也有舌齿音,表白时的方言又带几分徐州梆子的声韵,且又吐字清晰,因此,他的演唱俏丽多彩,变化多姿,或激情澎湃,一唱三叹,或低回婉转,幽咽流泉;表演时还擅于摹拟各种人物的动作姿势和腔调,形象逼真,声情并茂。解放前后,薛本信流动演出期间,江苏的铜山,河南的夏邑、永城,安徽的界首、毫县等县的青年,纷纷学习他的自创新腔,有条件的还录了音个人学唱。

薛本信演唱段子最为精彩。1958年在原蚌埠地区曲艺会演中演出的《翻车段》、《黑驴段》、《借di di》和《王刚画庙》均获奖。同年前三个段子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曲艺观摩汇演,又荣获了三个一等奖;其中的《黑驴段》被省、地确定为晋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的曲目。

萧县花腔渔鼓,又名薛三派花腔渔鼓,花腔曲折复杂,全靠口传,现在唯有徒孙刘永林尚能演唱,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