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中国空间站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此次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的舱内工作服等用品由国产户外品牌探路者研发,这意味着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又一个重大突破。
以毫米计算的偏差
近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重点规划显示,中国航天将加快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随着“天和”核心舱上天,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将进入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的阶段,我国航天事业对航天各类服装的需求将更为强烈。
“太空环境对所有国家来说,都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我们在做航天员的舱内工作服的时候,面临几个很大的困难点。”作为国产户外品牌,探路者承担了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舱内工作服、休闲服、睡袋等多项服装产品的研发任务。探路者技术研发负责人刘昊海告诉记者,抗菌性、阻燃性、耐磨性、抗静电性能等都是国产航天舱内工作服装需要跨越的挑战。
探路者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航天舱内服装对于细菌在产品上的存在数量有着严格要求,甚至超出了医疗用品的标准;高阻燃性则可以在太空中有效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在密闭环境内操作电子仪器需要尽可能消除静电;此外,因为舱内环境相对狭窄,仪器设备较多,在这种环境中穿梭,需要服装具备较高耐磨性。
“更重要的是,实现这些性能的同时,在航天级服装生产上,要以毫米计算偏差,而普通服装通常以厘米作为偏差。”该负责人举例说,为了保障航天员工作中的舒适度和操作准确度,航天员抬手时袖口的高度都要求精确到毫米。
3年,11种方案,上百次测试
航天工作服等产品对设计、材料、制造的严苛要求,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这要求研发机构不仅要有模拟各种极端环境的测试中心,同时还要具备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普通的服装企业难以胜任,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双重能力兼具的户外服装企业身上。
2017年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探路者合作,开展舱内工作服等产品及新材料研发。
“我们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最终完成了航天员舱内工作服等服装的研制开发。”刘昊海透露,“我们拥有一个500平米的实验室,以及国内户外服装品牌唯一的零下70度步入式低温仓,可以完成航天工作服装材料的功能性测试;同时,我们还有一个800多平米的样衣研发中心,在版型工艺、缝制工艺上,都可以应对航天服装高功能性的挑战。”
以舱内工作服为例,探路者在配合航天员训练中心研制材料的过程中,前后尝试了11种材料方案,其中每一种材料都要按照实验大纲进行日晒、阻燃等20余项测试。整个研发过程,仅材料测试就做了几百次。
联合攻关下,国产航天服装取得了巨大突破。探路者有关负责人说,服装的耐磨性比此前的产品提升了1.5倍;服装的颜色即使在太空强光长期照射下也不会变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适体性、活动性和舒适性通过新的版型控制方案得到了解决。”
“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研发,舱内工作服装已经实现了从材料端到生产端百分百完全自主可控。”上述负责人说。
航天工作服技术“大众化”大有可为
除了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航天服装国产化突破还给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打开了新的空间。
一直以来,国内户外服装品牌产品科技含量低、专业性、功能性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市场进入门槛较低,而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通过与航天部门的深度合作,探路者研发人员收集并分析航天科研人员的需求,把航天舱内工作服等产品运用到的航天科技,应用于更广泛和日常的户外装备开发中,将大众产品进行不断优化与全面升级。这为中国服装产业攀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研发航天服装的过程中,探路者实验室还采用了一种抗菌技术,该技术能有效刺穿细菌壁,从而抑制细菌滋生,多次洗涤后抗菌率依然大于90%。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户外服装中,可保持长时间户外运动中的健康舒适。另外,抗静电的技术则可以运用在秋冬季服装上,解决恼人的静电问题。
近年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与多个品牌共同为航天爱好者们推出联名产品,成功将自己打造成潮牌。2018年,探路者与机构联合成立“航天户外服装联合研发中心”,开展包括航天户外服装研发、户外服装新材料研发、户外服装试验和测试技术研究等合作,共同推进天地两用技术进步和发展,创新提升技术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在研发航天服装的同时,探路者还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旗下太空创想品牌合作,开展联合产品研发,共同推出的“航天探路者”系列包含丰富的航天元素,将为航空航天爱好者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日常服装选择。这不仅是我国航天文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从此将拥有专属中国的户外科技航天潮牌。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航天服有哪些功能设计 航天服最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