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退休后,没了“心头患”的银行,越来越过分了!
在马云没有卸任CEO的时候,曾经意气风发的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银行不改变,那么我们就改变银行”!就是一句话得罪了全国上下所有银行。
随着马云退休,网上关于阿里和马云的黑料开始越来越多,曾经被年轻人追捧的支付宝,仿佛也在一夜之间跌下了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灭了心头之患的银行,如今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一、来自支付宝的革命
在十几年前,支付宝还未兴起,彼时的银行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甚至就连当时的社会地位都比现在高的多。寻常人到银行办业务,不仅要忍受漫长的排队,还得忍受工作人员傲慢的又不屑的态度。由此在那个时候成为一名银行的职员,成了许多基层百姓的梦想。
在那个时候跨市取钱,必须缴纳手续费,而且比例高的吓人。这个情况一直到支付宝出现,并且逐渐成为网上主要的支付工具之后,情形才逐渐改观。
慢慢的大街上出现了存钱送礼品的活动,同时银行职院的服务态度也变的好了许多。不能说全部归功于马云,但是它的其中绝对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彼时的支付宝,转账提现零手续费,而且24小时随时服务。随着余额宝业务的开展,支付宝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网上银行。正是这个功能的开展,引来了银行的群体而攻之,彼时的银行都在暗自蛰伏等待机会。
二、两极反转
2019年9月10日,马云正式宣布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职位,众人本以为这是一个时代的传承,却没想到这是阿里巴巴的落幕。从这一天开始,马云在网上的口碑逐渐开始两极分化。众多关于支付宝的黑料也被爆了出来,像什么动摇国本、万亿级别的杠杆,都让曾经支持的一众网友逐步远离。
如今的支付宝虽然依旧是国内的主流网上支付平台,但是比起马云在的时候,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功能性都是大不如前。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都遇到了来自其他各大平台的狙击从而日薄西山。至此,银行们彻底松了一口气,消除了心头之患,他们的姿态也一步一步变回十几年前,甚至比起来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银行现状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报道,银行人员侵吞客户资产之后凭空蒸发,银行听闻后表示不赔钱,要求客户自行承担。好几起事件,客户丢失金额少则数百万大则上亿,简直骇人听闻。
在疫情期间,更有一家银行为了防止客户取钱,人为赋予红码并强行拉走隔离。这震惊全网的事最后竟然不了了之,令众多网友震惊之余,也不免对银行更加厌恶。
疫情爆发以来,有许许多多的贷款购房者无奈停贷,但紧接而来的就是银行强制收缴房屋,并且低价拍卖。最终让那些掏空了几个钱包的家庭,不仅没了房子,还得在未来的几十年继续偿还贷款。看到这种情况,无数的购房者选择提前还贷,如今许多银行窗口面前排起长队,贷款者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存款和提前还房贷者。
对于银行而言,你存进来的钱是他们的负担,只有你贷款才是他们的最终收益。于是为了防止人们提前还贷款,银行百般阻拦,不惜暂停线上申请通道,同时提高违约金,更有甚者明令要求提前还房贷的人只得提前还一小部分。
近期还有这样一则新闻,某女士去银行存款5万元,结果被银行人员盘问资金来源流向以及存款目的等等,全部过程如同审问。结果该女士从中抽出100元后,整个办理过程也精简到几分钟。对此各大银行都表示,并没有存在这样的规定,但是事情并非空穴来风。如今银行所作所为越来越过分,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
结语
银行,本质上是作为服务行业,是由其服务大众而存在的,结果如今只是缺少了民营企业的监督,而有恢复的那种无法无天的状态。当前国内的银行业,可能有太多的保护伞,任由其横行霸道。如今个别银行的所作所为,居然需要国家发声才能制止,老百姓才能提前还房贷。这难道还不能够反映出问题吗
前天随意写了去丰泽园吃饭的事,说了一点自己的感受。小文得到网友的回应,纷纷吐槽现在的国有餐饮水平下降,管理不善,日暮西山等等。
在这里我也想聊一下自己的看法。
老字号餐饮都是老国企,老国企的资产负债率都比较高,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老字号都比共和国的年龄大,历年累计退休老员工比较多,加上其他的一些遗留问题,企业的包袱比较重。负担重就意味着它的餐饮成本要高一些,有人说那些私企酒楼的物业还是租的呢,每年要付租金,那成本更高。是的,很多老字号物业都是自己的,因为他是老国企,但老国企也有他的自身问题,比如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在市场竞争挤兑下无力走出困顿的局面。
老字号吃的是口味,这个口味是不能变的,这就意味着厨师的手艺传承应该是传帮带的。但是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现在私企酒楼遍地都是,一个技艺高超大厨能否留得住,要看酒楼东家能给多高的工资,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谁都懂。并且一个老字号仅靠一个大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他厨师的整体水平。这就回到工资问题上来了,一个合格的大厨是带不起一群低工资学徒工的,去年我去松鹤楼吃饭就有这个体会。
餐饮业靠上座率,靠翻台,薄利多销。可能有人会说老字号的菜肴都比较贵,一个葱烧海参就几百块钱,多赚钱呢。说的是啊,但是你也要看看有没有人吃得起,反正我是吃不起,所以我也没点这个菜[捂脸]
老字号的招牌为什么这么值钱?它是靠长期良好口碑积攒下的名气,所以他的菜肴附加值高,原因就在这里。一个葱烧海参,在别的门店,可能就100多块钱,但是在他这里就可以卖到几百块钱。有人说了,那材料和口味都不一样,是啊,如果一样的话,那还叫什么老字号啊!老字号对当家菜海参的选料,发海参的程度要求应该是很高的,制作过程也比较讲究。但老字号不能只卖一个葱烧海参吧?首先得想想有多少人吃得起这道菜?来吃饭的顾客消费水平有高有低,老字号只有提高整体菜肴的水平才是正道。
这两年因为疫情,有些餐馆都支撑不住歇业了,但老字号肯定不能关张,即便亏损也要撑着。员工的工资不能拖欠,煤气水电要按时支付,材料采购资金必须留足。老国企一般都有银行贷款,那么贷款利息支付也必须得到保障。如果企业流动资金进一步萎缩的话,那么压缩编制也就在所难免了,比方说压缩厨师的工资,压缩员工的工资,这样的结果就是餐饮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在我看来,餐饮业要想起死回生无非就是两条路可走:一个是追加资金,再一个是变更机制。单纯追加资金不改变机制,只会饮鸩止渴,加大企业成本预算。在资金的支持下改变机制,应废除国企人浮于事且机构臃肿的弊端,引进优秀厨师。餐饮需要养,前期的资金铺垫未必马上立竿见影,但是持续的良好口碑,会逐渐遏制食客的流失。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餐饮业都不太景气,更不要说老字号了,加上这些年抓公款吃喝,公费消费的比较少了,这也是市场的原因。
啰啰嗦嗦说了这些。
#专家建议银行之前贷款利率与当前接轨#某些专家学者,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说正确的废话”,前有大名鼎鼎的于丹,现又冒出一大批所谓的专家。这个建议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比如失业率高,那就建议企业多招聘,扩大就业岗位。比如消费动力不强,就大量的发消费券。比如就医难,那就建议多建医院,多招医学专业学生。比如财富两极分化,那就建议多征收富人的税。这不都是隔靴搔痒吗?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建议银行将贷款利率跟当前接轨,这不就是虎口拔牙吗?银行靠什么盈利,过日子,不就是靠贷款吗?而房贷就是其中最大的一笔。你这建议人家把赚到的钱吐出来,可能吗?
看看银行的处理态度,就是想尽各种办法阻挠、延缓,哪怕怨声载道,银行口碑受到损害,也在所不惜。所以啊,这样“讨巧”建议,专家们以后还是别提了吧。就像春晚的小品,刻意向观众要掌声,烦了!
恒大集团还能走出去吗?还有必要抱有幻想,国家救场。
首先,市场信心不足。导致销售进一步恶化,回款速度大受影响,越降价越没人买,市场口碑急剧下滑。
其次,各金融机构及银行对其失去信心。
到期债券及贷款基本上困难重重。募集资金几乎不可能。
再次,奉劝那些对国家救场抱有幻想的人。
绝对不可能,首先,他不是国企,国家没有义务,也不可能用全体国民的纳税去救济他。其次,国家不能打破规则,如果开了这个先例,是不是以后企业破产了,国家就得接盘,这不符合市场原则,失去公平性,所以不管企业多大,恒大自身不能解决,就只能自生自灭了,奉劝那些理财的,如果恒大给出补偿方案,订房子,该拿拿,及时止损,才是正道。
#大家觉得放高利贷者可恨还是老赖可恨#
高利贷与老赖,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很多名称,人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高利贷自古就有,中外皆是如此,而且一直以来口碑不佳,中国古有孟尝君门客烧借条的故事,国外也有莎士比亚对犹太人放高利贷故事的编写。是借贷关系的产生,催生了老赖,“老赖”的诞生晚于借贷包括“高利贷”。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借贷行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而老赖的产生制约和延缓了借贷对社会经济和发展促进的作用。不过从借贷关系先于老赖的产生来看,这其中的根源在于老赖吗?应该归根于借贷行为。
如借贷行为是基于促进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初心产生,无论其是官方还是民间的都是有益的好的,而如果脱离了初心,一味追求利益,不顾及借贷双方的实际情况,无限制的去发放,才催生了老赖,这样无论官方和民间,高利还是低利,都是不对的。还是那句话说的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上买流量卡如何避坑
现在网络非常发达,人们也都经常去网上购物。很多平台上都能看到直播带货,真是琳琅满目,各尽繁华。
对于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肯定是有好有坏,良莠不齐,。如何辨伪存真,降低被坑的几率呢?
1、正规平台购买
在正规平台,商家注册都会有保障金。即使有了问题,如果找商家无法解决,可以去找平台客服投诉。如果你提交的证据足以证明是商家问题,而且你是信誉良好客户,有的平台会立刻退你货款钱。
2、买三大运营商正规卡
官方发货,在正规app上可实时查、订套餐。
3、看直播带货,先看下其带货口碑和评论区。
当然,一些口碑高的,所卖的也未必都好。但是,口碑低的,最好不去买。还有很多商家的好评全是刷出来的,这一点也要注意。
总之,网上买流量卡,还是多看,多了解,多问相关问题,不要急于下手。
哪位大神有妙招,还请不吝指教[大笑]
#西安头条# 今天去取了购房贷款合同,去年6月份摇上的,贷款足足等了半年多才办下来。上次很多人说我是翠景台的托,说房子卖不出去。我想说的是,有没有托我不知道,摇中的人确实有百分之十几放弃选房的,谁知道是试试运气的,还是没合适房型放弃的。反正那个时候楼市很火,房子出来都得摇。当代境摇上了,嫌口碑不好放弃了。万人摇高科麓湾,御锦城,揺得太靠后没去。卓越坊忆江南不是太靠后,放弃的人太少,没替补上去。我还是刚需,都折腾了小半年,退而求其次才选择了翠景台。没买的时候年年涨,现在楼市渐凉,各种放松调控,感觉自己将红旗插在了山顶,是不是有点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