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某市国企,500余人,银行贷款500万,外面三角债800万。
普通工人年收入3000-4000元。销售科和供应科,肥得流油,只要是干上三五年的人,每年有个十来八万的进账很正常。至于说科长副科长们,人手一辆车。
企业的生产成本很高:不光是退休人员的负担,采购的成本也高,普遍高于市场价,用供应科的话来说,那是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保证国有企业产品的口碑。
而市场上私营企业的同类产品,用料更省,但生产工艺却更先进了,价格只有国企的三分之二,狠一点三分之一也能卖。
总算还好,市里还有支持本地企业的政策。各个企事业单位要买相关产品,只能在此国企买,否则财务审计一关不通过。
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厂长吃支票,科长吃发票,工人没办法,吃点原材料……”甚至,有人在上班的时候,就敢哼哼改造过的《咱们工人有力量》那首歌,“咱们工人有材料,嘿,咱们工人有材料……”
以上,基本上是当年国企改革前绝大多数国企的实际运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