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什么什么什么成语有哪些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恰当地使用成语不仅可以让人对文化和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让人的语言更加生动。其中,“沆”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字,但在一些成语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哪些成语中有“沆”的身影。
1. 沆瀣一气:指坏人或者穷凶极恶的人彼此勾结,互相帮助。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乌度之徒,沆瀣其气,欲以侵周。”意思是说乌度带领的人团结在一起行恶,想要侵犯周朝。后来这个成语演变成了形容坏人之间勾结,笼络在一起,共同干坏事的情况。
2. 反唇相稽:指被人反驳后自己又说回去反驳别人,只会沆瀣一气,没有真正的论据。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大学》:“学而优则仕,乐则博友,哀则皆仁,怒则皆忍。——反之,则离群索居,穷冬独处。”“反之”就是“反唇相稽”的意思。“反唇相稽”可以理解为两个人吵架时,无论哪个人说什么对方都会反驳,而没有真正的辩论,只是互相攻击。
3. 众志成城:指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肝胆相照,最终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黄金台前锁重楼,红尘醉我梦,醒时同交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众志成城,集腋成裘。”其中“众志成城”比喻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克服困难。
4. 更仆难终:指工作量特别大,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完成,有些事情只能做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伯夷贾生列传》:“是时大军已出,而制者不知所终。——六千人之间,莫非有司,然而更仆难终。”意思是说虽然手中有六千士兵,但没有指挥权的人都只能胡乱指挥,最终造成兵种混乱,难以继续战斗。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形容工作量巨大,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完成的情况。
总之,以上四个成语中都有“沆”这个字,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团结、敌人、职场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在我们日常使用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也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